浅谈中国古代道释艺术
佛教自东汉传入,便继承了印度佛教造像的传统,开龛造像,绘制神像。历代艺术家创造出盛极一时的作品,光耀千古。七世纪,佛教传入西藏,形成了藏传艺术风格的作品,这里不谈藏传佛教艺术,单谈汉地的道释艺术。
道释画不能简单认为是工匠的作品
佛教自东汉传入,便继承了印度佛教造像的传统,开龛造像,绘制神像。历代艺术家创造出盛极一时的作品,光耀千古。七世纪,佛教传入西藏,形成了藏传艺术风格的作品,这里不谈藏传佛教艺术,单谈汉地的道释艺术。
以往人们在谈及这些道释艺术作品时常常认为是工匠的作品,认为很匠气,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
佛教传入中国时,得到上层社会的支持、接受、信奉并资助,不少清流舍宅为寺,并聘请当代最出名的画家绘制壁画。《寺塔记》中记载人们捐献钱财如同扔掉不要的东西一样......这些寺院就如阿房宫一样壮丽:逮皇魏受图,光宅嵩洛,笃信弥繁,法教愈盛。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於是招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摹山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岂直木衣绨绣,土被朱紫而已哉!
史载顾恺之画维摩诘像有“清羸示病之形,隐几忘言之状”。不仅是壁画,佛教艺术以多种载体呈现出来:金铜佛、造像碑、单体造像和石窟寺雕塑也如明珠一样在中华大地上熠熠闪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道出佛教繁盛。南方的佛教艺术遗存虽然较少,依然留下了成都万佛寺出土的遗物、杭州飞来峰造像、吴越国石窟造像遗存等;北方佛教艺术遗存保留至今的较多,以山东青州北齐造像,云冈石窟、敦煌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为代表。中华大地,大江南北,没有一处没有佛教造像。
佛教成为上流社会的精神追求后,很多大官僚、大文豪,大画家均投身其中,因此佛教艺术从一开始就有文著名画家的参与,以顾恺之、曹仲达、陆探微、张僧繇、杨子华、戴逵、戴雍、吴道子、韩干、李岫、阎立本、阎立德、王维、周昉、边鸾、张璪、尉迟乙僧等为代表。画家和雕塑家们创造了许多粉本,著名的有周昉创造的水月观音、吴道子地狱变。
图一明代法海寺水月观音像
由于绘制御容或表彰功臣的需要,人物画最先发展成熟,这为绘制神像奠定了基础。神像的绘制虽有一定的定规,但其绘制方法和人物画的绘制方法是一样的,一些佛像直接借鉴御容或世俗人物,据传云冈石窟昙曜五窟是北魏五朝皇帝的御容、龙门庐舍那大佛是武则天的真容,麦积山 44 窟主佛是西魏皇后以弗氏为原型。初唐的高僧道宣律师在《释氏要览》说:“造像梵像,宋齐间皆唇厚鼻隆,目长颐丰,挺然丈夫相。
自唐以来,笔工皆端严柔弱似妓女之貌,故今人称宫娃如菩萨。”记载了绘制神像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原型创作。传为周昉创造的水月观音本是为度亡仪式而创造的,有着极为现实的需要,是百姓生活的日常体现,这个水月观音,也如宫娃一样。《历代名画记》吴道玄条时提到张爱儿曾跟随吴道子学画,后改捏塑,杨惠之也擅塑,另有韩伯通等也擅石刻,这些都是以绘画为基础的技艺,可见当时绘塑一体,其技艺有相通之处,同时代载体不同的神像其艺术风格也具有共同的特点。
画家们在绘制佛像时,也绘制道像,不少画家既画人物邈真又画道释画。《宣和画谱》道释门阎立本条记载,著名画家阎立本画过步辇图、王右军真、窦建德图、凌烟阁功臣像等,又画维摩像、观音感应像等佛画,也画过三清像、元始像、木纹天尊像、十二真君像等道画,著名道士张素卿也是一位著名的艺术家,专门绘制道门尊像。
图二 永乐宫三清殿北墙东侧壁画 元代
唐宋道释艺术进入成熟期,艺术水平很高,道释画从人物画中独立出来。《图画见闻志》分成了人物画、山水画、杂画等门,至《宣和画谱》,把绘画分为十门:道释门、人物门、宫室门、番族门、龙鱼门、山水门、畜兽门、花鸟门、墨竹门、蔬果门。这一方面反映了画科分工的细致和进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道释画的兴盛。
此时,艺术活动不单是为了生活的需要,也是审美精神的需求,一些文人开始了自娱自乐的艺术活动,追求绘画上诗书画印的结合和精神的高洁。文人画据说从唐王维开始,到元代正式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文人画和工匠画的分野是逐渐出现的。因此,准确的说,道释画并非一开始就是工匠画,其起初由绘制水平和文化水准较高的画家创造和绘制,随着社会的发展,绘画技艺的成熟和完善,绘画分类愈发精细,出现了专门绘制道释画的民间画匠、以画画为生职业画家和逸笔草只求自适、不以鬻售为目的文人画,道释画作为一种赖以谋生的手段,逐渐由画工来完成,文人鄙视画匠和职业画家的风气逐渐形成。
至唐代密宗传入,旋即会昌法难,佛教受到灾难性打击,然而密教没有从中国社会消失,而是传入民间和世俗,融入到各个宗教及其派别中,并且又由佛教、道教、民间巫术分别和密教中的身口意三密结合,创造出许多地方宗教(也有人称为民间宗教或民间信仰宗教),而这些宗教基本上以法术的形式长期存在于民间,形成各式各样的法会道场,成为一种普世性宗教。这些道场举办法会时也会绘制神像,这些神像,也属于道释画的范围,不过参与绘制的匠人的地位愈加低下,神像价格普遍较低,绘制技巧愈发不能继承优秀的传统,和文人画乃至于宫廷画甚至职业画家的水平拉开差距。
艺术形象的借用和道释画的艺术风格
应该认为,在中国最早成熟的是人物画,因为现实的需要而图写壁画、绘制“非衣”或因表彰功臣而图真,后来的佛道画的绘制技巧和图样都对其一定的继承性。 很多经典形象一旦形成,便为艺术家们共用,关公是儒释道民间信仰皆信奉的神祇,用于国家祭祀还是佛教题材、道教题材或者民间信仰的关羽像形象是固定的。老年苦修的迦叶和青春俊美的阿难形象一经形成,就再无变化。斗姆有多种形象,但道、释、民间信仰中的形象几乎是一样的。
自汉代始代表太阳是在红色的圆轮中绘制一只黑色三足的鸟,这个形象一旦为大家接受,各方均引进自己的图像系统,我们今天见到的墓室、石窟、石刻、碑刻以及卷轴画等太阳的形象,莫不如此。艺术样式和形象的借用是中国美术历史上一种特有的现象。也正是由于图像样式的借用,让很多喜欢使用图像作为历史证据的学者因不辨图像题材而犯下引用错误。
图三 汉代 日轮 湖南省博物馆藏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 帛画 汉代
历代的艺术形象虽然固定,但艺术风格却随着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变化。起初,中国的佛教造像完全模仿印度,健陀罗和笈多艺术都对中国的佛教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敦煌、云冈、麦积山、炳灵寺等地早期造像和不少金铜佛中有明显体现。
随着孝文帝迁都洛阳,汉化程度加深,佛教艺术也迅速民族化,从目前考古出土的造像看来,陆探微、杨子华、张僧繇、吴道子等的画风对佛教造像均有很大的影响,北魏早期衣纹厚重,北魏晚期秀骨清像,北齐薄衣贴体面容长圆,唐代的雄伟高大多姿多彩或宋代的婉约秀美走近世俗,元代身材健硕脸型宽大,明代雍容端庄肃穆大方,历代宗教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人物画中最为人称道艺术。绘画是这样的规律,雕塑石刻金铜佛也是这样的规律。
图四 青州博物馆北齐菩萨像
总之,从开始出现直到唐宋,道释画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形成了举世瞩目的佛教艺术和道教艺术。从宋代开始,道释画成为一个单独的门类,由专门的工匠负责绘画和塑造,基本没有新样式出现,道释作坊林立,道释神像成为商品。与此同时,文人画异军突起,文人画家成为中国艺术中最富有创造力的生力军,渐渐形成了另一种诗意自在贵族化的审美趣尚;佛教文化中的禅宗思想引发了一个新画种——禅画。文人画和禅画有本质区别,但均看重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追求神似和事物本质,精神上追求自在惬意,是中国绘画中出现的两大新现象和新精神。
职业画家和工匠画家与上述绘画形成巨大差别。到了明清时期,尽管道释画依然和传统一脉相承,民间匠师不乏人才,优秀作品依然涌现,但道释艺术在失去了创造力之后,机械地因陈模仿前代粉本进行绘制,程式化日益严重,成为一种实用的商品。道释画渐渐失去了活力,终于走向因袭刻板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