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想交往的那些漂亮朋友 | 无理哼哼·早茶夜读746

746 | 读城记2020

👆一定要开音频👆

摩西想交往的那些漂亮朋友

文/ 无理哼哼
26岁,行政

━━━━

大家好,我是无理哼哼,本月与大家一起分享我对《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这本书的一点感想。从某种意义上讲,简与摩西不仅共同塑造了纽约城的面貌,正是在他们的对抗与交互之间,纽约才成为充满诱惑力的、独一无二的城市。但当问起,这个看起来如此成功的纽约究竟是什么?或许没有人能够给出定义,简与摩西都是“成功纽约”这一概念的围困者,狩猎者,定义者,尽管他们看起来截然相反。

未被意识到的生存必需品

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维下,房租高低,通勤时常,配套设置越来越成为当代人选择肉身栖居之地的必要考虑因素,其背后甚至诞生出一整套关于“必需性”的衰减链条。对必需品的狭促的选择性投入,“生存”得以实现,但让在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中的每一孱弱个体念兹在兹的是“生活”的失落与消亡,他们在这吊诡而有趣的逻辑中一日日承受着相似的梦魇,“生”呈现出一种“死”的颠倒。物质堆叠的高度似乎很难触及上层建筑的改变,在关于“物”与“思”、“器”与“质”,“挣扎”与“自由”的讨论之间常常缺失的是对于“生产关系”,以及具体生产活动缘起的关注,至于“生产关系”的概念原型,有趣的是马克思所使用的正是“交往”一词。在今年读城读友的文章中,有两次提到必需品。原来通勤即便是一种“必需”又几乎丧失了“生产”的功能,原来“邂逅”也可以是一种“必需”,因为它是一种更直接有效的“交往”,并随时保留着“生产”的活力。“生产”在“交往”中实现,“交往活动”把城市人群分门别类加以运输,在所处环境中不断激发着新的交往需求,人们从这里又再次起程。

简与摩西的城市规划理念或许可以理解为对于“交往”也是对于“生产关系”的两种思维路径。当简描绘着街道两旁敞开的店铺里手托披萨盘的中年妇人对街道的注视时,这目光的生成却并不由于作为一种监督的责任而自发自在并永远充满光耀与热量,它是未被意识到的生产活动的衍生品。对于摩西而言,交往空间则建立在更封闭更专业的区域,通过方式清晰的,可以由购买实现的交往需要让人享受到静谧而高效的快意与美感。谈论这两者的关系就如同在问“为什么罗马在过假日?而纽约在“制作”蒂凡尼的早餐?“在欧洲风靡的hand made与工匠精神无法离开手工作坊式的历史传统,在意大利碎砖石拼成的袅娜多姿的蜿蜒小巷中上演的是“公主的平民风cosplay一日游”;在纽约,一种新的风格被树立起来,在蒂凡尼的店铺里,所有的交往活动已经被早早确定,乡村姑娘霍利站在街道上向蒂凡尼投射的目光正与简的描述相向而行,它被牢牢锁定在一动不动的商品之上。就好像我们早已知晓底层市民与中产阶级的区隔是即便住在马路对侧也难以猜想彼此生活的图景细节。经历着同样时代,呼吸着同一种空气,如工笔侍女与宫廷油画,笔触不同,甚至连最基本的用笔技法都无从比类,勾勒出的“宜居生活”自然大相径庭。

年轻的漂亮朋友

我猜测即使是简也无法否认,让意大利橄榄油店老板选择在纽约求生的是摩西象征的纽约。纽约,梦幻之地,漂亮的城市,适合漂亮的人群以及那些看似不切实际的梦想。它自然地吸引着一类尚未踏足过城市的群体:年轻的不甘寂寞的或是想用天然的资本换取更多丰富选择的人。如果说摩西创造了纽约,却毁坏了城市的肌理,简的到来,打通城市生活的脉络,构建起无穷大的包容性,简让橄榄油店的老板能够把梦做得更大一点,更真切一些,但摩西大刀阔斧的“命名”同样重要。在摩西的规划理念中有一种基于现代性的美学引力,所以当赫本与佩帕德饰演的两个年轻人坐在纽约摩天大楼之下,诉说对未来梦想的脆弱憧憬时,无人的街区,高耸入云的玻璃建筑与他们略显困窘却如璞玉般暗含光泽的面庞相得益彰。美貌的出现并非偶然,似乎是特意匹配这个城市的,在故事中美貌已经成为带有纽约城市标识的商品,成为进入繁华之地的入场券,通过资本的运作实现人的无限可能。开阔怡人的公共娱乐设施,悬索吊桥上飞驰的汽车,纯商业区的光鲜与秩序,都在对外宣告:有或没有才华,或许只有你与生俱来的一幅身躯,这里是一个资本流转无阻的开放世界,请你超越想象,现在体验。这或许是我们能够在越冷漠的街区或建筑里看到越多美丽面孔的原因?因为美丽所以值得拥有这个城市,等级秩序本就令人兴奋。

奔波于日夜大规模迁徙之中的俊男靓女无法放弃双面的人生,在我们的想象中,是大城市的分离机制胁迫了他们。但是还有另一种可能,他们的降临是因为丧失了对某一单面的满足。分裂的双面先于城市的存在。

写到这里,不由得联想出一个话题:在被高压笼罩的交往空间下汲汲求存的那些年轻的漂亮朋友们到底更偏爱,简还是摩西?让他们窒息的大概是失去一切仍一无所获......

希望大家看完了,觉得不错的,
能顺手点个“在看”,感恩。
再有个“转发”,
让更多人看到,就更好了,爱你们。
都是勤快人,一起加油吧。

往期

TAN

回顾

纽约到底好在哪里?| 在中国,真的存在街头文化吗?| 在大城市开一家小饭馆| 花三百,挣了二百五| 太有代入感,美帝一定是在指桑骂槐| 家里有娃的,不要选大于六的楼层| 光睡觉,是很难有感情的| 城市为谁而鸣| 草坪,美国的一个缩影| 进城找朋友,在城里找自己| 转头向东看看,向日本城市学点啥?| 新学到的观察城市的三个关键词| 从太监坟地到高科技地标| 老刘开了个麻将馆| 要破圈,咱去哪个公园?| 老北京会去数盘里的丸子!| 如果雅各布斯生活在朝阳区| 那到底是个什么样问题?| 所有的美妙,都在于得来容易| 一公里内的隐秘角落| 救死扶伤都是爱| 那些隐秘角落,是城市的里子| 纽约SOHO的死与生| 一场相亲会的生与死| “局外人”的应许之地| 你在城市的哪里休憩片刻| 这不是儿童理想的环境吗?| 我们的城市生活需要什么样的公园?| 你听到的大连话,有没有这股味儿?| 不同城市的死与生|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