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汉字(364):张口结舌——说“口”
朱英贵
成语“张口结舌”的意思是张着嘴而舌头却不能动,说不出话来,形容言语方面理屈词穷。《説文解字》:“口,人所以言食也。”又《说文解字》:“舌,在口,所以言也、別味也。”人的“口”与“舌”既是饮食的器官又是说话的工具,这是人类之口跟动物嘴巴的最大区别。动物的嘴只有撕咬、觅食、饮食的功能,而人的口还有语言表达功能。本文就来谈谈这个兼具饮食与表达两大功能的“口”字。
一、“口”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口”字的古文字字形
“口”字的字形,从甲骨文、金文、篆文到隶书、楷书,都像人的口张开的样子,是一个依据具体的实象而造的独体象形字。
《説文解字》卷二口部:“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凡口之属皆从口。”
许慎的解释意思是:“口”,就是人们用来说话、吃饭的器官。它是一个用象形的方法造的字。大凡跟“口”意义相关的字,都可以采用“口”作为表意偏旁。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对“人所以言食也”的补充解释为:“言語、飮食者,口之㒳大耑(两大端)。”
人与动物的“口”的功能有所不同:动物的口有两个功能,一是饮食功能,二是捕捉劳作功能;而人的口已经放弃了捕捉劳作功能,转交给手去完成了,但却仍然有两个功能,一是饮食功能,二是口语交际功能。人的口除了进食之外,还成了发声说话的工具,并用以结交与之同类的会说话的人类,有语言,会说话,是人类跟其他动物的最本质区别。自古以来,童蒙识字就有“人、手、刀、口”之说,可见“口”字不仅构造简单,还是表示汉语最基本意义的一个常用汉字,它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就是用来表示人类发声和进饮食的器官。
二、“口”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口”字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就是表示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饮食的器官。例如:“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书·秦誓》)再如:“到口不敢吐,徐徐俟其巇。”(唐·韩愈《归彭城》诗)又如:“他倚恃尊长,开口就说:‘本家的产业是卖不断的。’”(《儒林外史》第十六回)
“口”字由此造字本义可以朝着如下诸方面产生引申义,一些引申义还有为数不等的深层次的引申义,下文分别加以例释。
其一,表示其他动物发声和进饮食的器官。例如:“三年春王正月,郊牛之口伤,改卜牛。”(《春秋·宣公三年》)再如:“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史记·苏秦列传》)张守节正义:“鸡口虽小,犹进食;牛后虽大,乃出粪也。”又如:“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唐·韩愈《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诗)
其二,表示人、人口的意思。例如:“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再如:“南方鬻口为货,掠人为奴婢。”(《新唐书·孔戣传》)又如:“其所给者,大口月三斗,小口半之,至五月蚕麦既收,随即住支。”(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一)
由此又可引申为特指妇女或少年儿童。例如:“凡民,男曰丁,女曰口。男年十六为成丁,未成丁亦曰口。”(《清史稿·食货志一》)
其三,表示物体内外相通的地方。例如:“必令明习橐事者,勿令离灶口。”(《墨子·备穴》)再如:“致生息之物密器之中,覆盖其口。”(汉·王充《论衡·道虚》)又如:“两朵半开的红玫瑰从书桌右角的淡青色小瓷瓶口边探出来。”(茅盾《创造》)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三种引申义:
一是表示出入的通道。亦指口岸。例如:“山有小口,髣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晋·陶潜《桃花源记》)再如:“请立和约,通商各埠,于诸口设立领事官。”(清·王韬《宜索归澳门议》)又如:“各要口均为日军武装把守。”(曹靖华《飞花集·风雨六十年》)
二是特指长城的几个重要关口。多用于地名。例如:古北口;喜峰口。亦泛指这些关口。再如:“走西口外的,在教的马三爸,他使弹弓子。”(《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
三是表示状如口形的破裂处;口子。例如:“候实口开,便速收之。”(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椒》)再如:“留药一帖,以敷疮口,辞别而去。”(《三国演义》第七五回)又如:“王婆给平儿缝汗衫上的大口,她感动了,想到亡国,把汗衫缝错了。”(萧红《生死场》十三)
其四,特指言语(说出来的话)。例如:“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书·大禹谟》)再如:“宾接门下,推举人士,侍侧无虚口。”(唐·韩愈《董府君墓志铭》)又如:“‘咱们干!’梁桂堂改了口,‘弟兄要是齐心,管他什么小舅子叫不叫干,咱们干咱们的。’”(张天翼《最后列车》)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五种引申义:
一是特指闲言、谗言等。例如:“臣之行也,固知必将有口,故献御书而行。”(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再如:“夫大将在外,谗言在内,微过辄记,大功不计,诚为国之所慎也。故章邯畏口而奔楚,燕将据聊而不下。”(《后汉书·马援传》)
二是特指口才。例如:“蚡辩有口,学《槃盂》诸书,王太后贤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再如:“王有女陵,慧有口。”(《汉书·淮南王刘安传》)颜师古注:“性慧了而口辩。”
三是表示告诉、说的意思。例如:“臣恃之诏,是故无不以口齐王而得用焉。”(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再如:“且薙我毛发,毁我冠裳……变我华人,口其言语,家其伦类,几几乎流而莫返矣。”(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
四是表示询问、称道的意思。例如:“公子翚恐若其言闻乎桓,于是谓桓曰:‘吾为子口隐矣;隐曰,吾不反也。’”(《公羊传·隐公四年》)何休注:“口,犹口(叩)。语相发动也。”再如:“此数人者,名高天下,归而口司直不置,天下益向往之。”(清·周亮工《书影》卷五)
五是表示用口头形式表达。例如:“延寿自以身无功德,何以能久堪先人大国,数上书让减户邑,又因弟阳都侯彭祖口陈至诚。”(《汉书·张延寿传》)再如:“前者蒙示新注《公羊春秋》,又闻口授指略,私心喜幸。”(唐·韩愈《答殷侍御书》)又如:“扬州望我急,口信赖君传。”(清·孙枝蔚《送同游者归扬州》诗)
其五,代称跟“口”有关的事物。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五种引申义:
一是指称口之味欲。食物味美合口胃。语出《庄子·天运》:“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柤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例如:“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再如:“莫不是茶饭不随你的口?莫不是衣衫不合你的身?”(京剧《乌龙院》)又如:“剪雪作梅只堪嗅,点蜜如霜新可口。”(宋·杨万里《夜饮以白糖嚼梅花》诗)
二是特指牲口的年龄。例如:“拴在老榆树左边的那个青骒马,口小,肚子里还有个崽子。”(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四)再如:“(那骡子)不赖,我见过:前大后大,口又轻。”(贺敬之《秦洛正》)又如:“那匹大灰马的口齿不用看了……断定它最少也有二十五岁口了。”(李准《两匹瘦马》)
三是表示中医指切脉的部位。即两手掌后一寸桡动脉搏动处,包括寸、关、尺三部,又称“寸口”。晋·王叔和《脉经·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名曰寸口。”例如:“寸口者,脉之大会。”(《难经·一难》)再如:“切其脉时,右口气急。”(《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张守节正义引王叔和《脉经》:“右手寸口乃气口也。”又如:“中医看病时,都要叫病人把手放在脉枕上,用三个指头在两手前臂的桡动脉上切脉,这个部位叫‘寸口’。”(雨林《中医的脉象》)
四是表示刀、剑的刃。例如:“杨志道:‘第一件,砍铜剁铁,刀口不卷。’”(《水浒传》第十二回)再如:“原来厨刀不甚快,砍了一个人,刀口早卷了。”(《水浒传》第六五回)又如:“我们是在刀口上走索桥,要走得过才算事。”(郭沫若《孔雀胆》第四幕第一场)
五是表示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单位所构成的整体或者系统。例如:“国家农委和农口各部门一些领导干部和有关人员组成17个调查组,分赴15个省、区作农村调查。”(《人民日报》1981.8.14)再如:“对于这些来信来访,县委及时研究分析,归口处理,并限期解决。”(《人民日报》1983.8.13)
其六,用作量词。大致可有如下五种使用范围:
一是用于人。例如:“郗回父无辜戮人数百口,取其财宝,殃考深重。”(《真诰·甄命》)再如:“且说荣府中合算起来,从上至下也有三百余口人。”(《红楼梦》第六回)又如:“他家一共十四口人……六十八亩地。”(赵树理《三里湾·非他不行》)
二是用于表示口腔的容量或动作。多用于地名。例如:“兴祖家饷糜,中下药,食两口便觉。”(《南齐书·王奂传》)再如:“行者又拔了一根毫毛,吹口仙气。”(《西游记》第十九回)又如:“适才欢喜的有些引动了痰,方才吐出几口痰来,好了。”(《儒林外史》第三回)
三是用于语言行为。例如:“只听他说怎样的‘安耐磨儿’,‘打底盘儿’……一口抬杠的行话。”(《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再如:“只听他打着一口的常州乡谈道:‘底样卧,底样卧。’”(《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
四是用于牲畜。例如:“垄种千口牛,泉连百壶酒。”(北齐·高昂《征行诗》)再如:“顾大嫂分付火家,宰了一口猪。”(《水浒传》第四九回)又如:“次日清早起来,拿银子到集上买了几口猪,养在圈里。”(《儒林外史》第十六回)
五是用于器物。例如:“晋武帝司马炎以咸宁元年造八千口刀。”(南朝·梁·陶弘景《刀剑录》)再如:“金瓶银瓮百余口。”(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开善寺》)又如:“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鲁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
根据上面对“口”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口”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口”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口”字的相关成语很多,其中“口”字的含义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形:
其一,表示人的饮食的口。例如:
病从口入——疾病多是由食物传染。比喻应该注意饮食卫生。语见晋·傅玄《口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黄口小儿——黄口儿童;小儿小孩子。常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源自《孔子家语·六本》:“孔子见罗崔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脍炙人口——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语见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十:“如‘水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
良药苦口——好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衷心的劝告,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缺点错误很有好处。源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孔子家语·六本》:“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众口难调——原意是各人的口味不同,很难做出一种饭菜使所有的人都感到好吃。比喻做事很难让所有的人都满意。源自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补仲山之衮,虽曲尽于巧心;和傅说之羹,实难调于众口。”
其二,表示人的说话的口。例如:
唇焦口燥——焦:干。形容说话过多而口唇干燥。语见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祸从口出——灾祸从口里产生出来。指说话不谨慎容易惹祸。语见晋·傅玄《口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交口称誉——交:一齐,同时。异口同声地称赞。源自唐·韩愈《柳志厚墓志铭》:“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们下,交口荐誉之。”
口不二价——指卖物者不说两种价钱。语见《后汉书·逸民传·韩康》:“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口不二价,三十余年。”
口不择言——指情急时说话不能正确用词表达或指说话随便。语见《北史·魏艾陵伯子华传》:“性甚褊急,当其急也,口不择言,手自捶击。”
口齿伶俐——口齿:说话、言谈;伶俐:聪明,灵活。谈吐麻利,应付自如。形容口才好。源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宝玉素日虽然口角伶俐,此时一心却为金钏儿感伤,恨不得也身亡命殒。”
口齿生香——嘴和牙齿都有香味。比喻所读的作品意味深长,隽永宜人。语见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六回:“前者捧读诸位姐姐佳作,真令人口齿生香。”
口出狂言——嘴里说出狂妄自大的话。指说话狂妄、放肆。也指胡说八道。语见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二回:“宋江听得,慌忙过来看时,却是‘九纹龙’史进,‘没遮拦’穆弘,在阁子内吃得大醉,口出狂言。”
口口声声——形容一次一次地说,或经常说。语见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三折:“你也曾听杜宇,他那里口口声声,撺掇先生不如归去。”
口蜜腹剑——嘴上说的很甜美,凡里却怀着害人的主意。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源自《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目瞪口呆——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语见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
三缄其口——缄;封。在他嘴上贴了三张封条。形容说话谨慎。现在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语见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
守口如瓶——守口:紧闭着嘴不讲话。闭口不谈,象瓶口塞紧了一般。形容说话谨慎,严守秘密。语见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下:“富郑公有‘守口如瓶,防意如城’之语。”
脱口而出——不经考虑,随口说出。语见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八回:“虽然不至于通部滚瓜烂熟,大约一部之中,至少亦有一半看熟在肚里,不然怎么能够脱口而出呢?”
哑口无言——哑口:象哑巴一样。象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语见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八:“‘他也有儿子,少不也要娶媳妇。看三朝可肯放回家去?闻得亲母是个知礼之人,亏他怎样说了出来?’一番言语,说得张六嫂哑口无言。”
异口同声——不同的嘴说出相同的话。指大家说得都一样。源自《宋书·庾炳之传》:“伏复深思,只有愚滞,今之事迹,异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测得物之数耳。”
赞不绝口——不住口地称赞。语见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宝玉看了,赞不绝口。”
拙口笨腮——嘴巴笨拙。指不善于言辞。语见清·宣鼎《夜雨秋灯录续集》卷三:“咬文嚼字,秀才当行;拙口笨腮,农人本色。”
其三,表示人的语言言辞。例如:
百口莫辩——莫:不能;辩:辩白。即使有一百张嘴也辩白不清。形容不管怎样辩白也说不清楚。源自宋·刘过《建康狱中上吴居父》:“虽有百口而莫辩其辜。”
出口成章——说出话来就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源自《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成章。”
口碑载道——口碑:比喻群众口头称颂象文字刻在碑上一样;载:充满;道:道路。形容群众到处都在称赞。源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七:“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口传心授——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语见明·解缙《春雨杂述·评书》:“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
口服心服——服:信服。心里嘴上都信服。指真心信服。源自《庄子·寓言》:“利义陈乎前,而好恶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蘤立,定天下之定。”
口若悬河——若:好象;悬河:激流倾泻。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象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源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语见唐·韩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口是心非——嘴里说得很好,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套。指心口不一致。语见汉·桓谭《新论·辨惑》:“如非其人,口是而心非者,虽寸断支解,而道犹不出也。”《抱朴子·微旨》口是心非,背向异辞。”
口说无凭——单凭口说,不足为据。语见元·乔梦符《扬州梦》第四折:“你不合打凤牢龙,翻云覆雨,陷人坑井。咱两个口说无凭。”
口诛笔伐——诛:痛斥,责罚;伐:声讨,攻打。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源自宋·陈亮《畏羞于君子》:“此丈夫所当履其道,免笔诛口伐于荜门闺窦之间。”
苦口婆心——苦口:反复规劝;婆心:仁慈的心肠。比喻善意而又耐心地劝导。源自《宋史·赵普传》:“忠言苦口,三复来奏。”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泉州道匡禅师》问‘学人根思迟回,乞师曲运慈悲,开一线道。’师曰‘这个是老婆心。’”
心直口快——性情直爽,有话就说。语见元·张国宾《罗李郎》第四折:“哥哥是心直口快射粮军,哥哥是好人。”
信口雌黄——信:任凭,听任;雌黄:即鸡冠石,黄色矿物,用作颜料。古人用黄纸写字,写错了,用雌黄涂抹后改写。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源自晋·孙盛《晋阳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
信口开合——比喻随口乱说一气。语见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你休只管信口开合,絮絮聒聒,俺张孔目怎肯缘木求鱼。”
有口皆碑——碑:指记功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人人称赞。源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七:“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众口纷纭——纷纭:多而杂乱。人多嘴杂,议论纷纷。语见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纤》:“君无二心,妾岂不知?但众口纷纭,恐不免秋扇之捐。”
众口铄金——铄:熔化。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比喻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语见《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众口一辞——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语见宋·欧阳修《濮议》卷四:“众口一辞,纷然不止。”
其四,表示动物的口。例如:
虎口拔牙——从老虎嘴里拔牙。比喻做十分危险的事情。源自金·马钰《玩丹砂·赠阎先生》:“猛虎口中敲玉齿,骊龙颔下夺神珠。”
虎口逃生——老虎嘴里幸存下来的生命。比喻逃脱极危险的境地侥幸活下来。源自《庄子·盗跖》:“孔子曰‘然,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疾走料虎头,编虎须,几不免虎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