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时节

小寒时节

作者:李广生

今日小寒,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也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小寒之后是大寒,大寒之后是立春,二十四节气进入新的一轮循环。小寒大寒又一年。

听名字便知道,一年中最冷的时节来了。农谚有云:小寒大寒,冻成一团。千万不要因为它带个“小”字,便以为冷的程度不及大寒,农谚还有云: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今天是二九的第六天,三天之后,三九来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小寒加三九,冷是可想而知的。

本想附庸风雅,引用一两句古人的诗词,他们在这样的日子通常会有感而发,但搜肠刮肚也想不出来。也许古人怕冷吧,天寒地冻的,诗情画意无处栖身,如果再吃不饱、穿不暖,命都难保,何谈诗词歌赋。懒得查,只好作罢。

父亲怕冷,刚一入冬,就用厚厚的冬装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为此没少受母亲的奚落乃至斥责。不解释,也不反驳,父亲的一贯做法,但我行我素,坚持把自己瘦小的身体,塞进几层他儿孙遗弃的旧衣服中。新衣服都要留起来,叠放的整整齐齐,像他的所有东西一样,一丝不苟的保管好。看他每天穿的破衣拉褂的,母亲很生气,其实也是心疼,放出狠话:“你就留着吧,等你死了,都给你烧了!”父亲淡淡一笑,甚或没有表情。两个人一起生活了六十几年,习惯了,都习惯了——一个习惯说,说了也白说;一个习惯听,听了也白听。

因为怕冷,父亲对炉子格外重视。整个一个冬季,他的最主要工作是给暖气炉添煤,并随时查看火势及炉子的运行状况。忠于职守,用这个词形容父亲再恰如其分不过。添煤这点事儿被他安排的异常复杂但井井有条,每一个步骤都有严格的规范,每一样东西都有固定的摆放位置。如果谁动了炉子一下,他也不说,但随后就会过去查看,还要整理一番。怕他累,替他添煤,算了吧,那是添乱。你添完煤后,他收拾残局花费的时间和功夫要比自己添煤还多。母亲了解他,添煤、封火等与炉子有关的事情,她一概不管。但今年,他们还是因此发生冲突。

为了保护首都的蓝天,村里不许烧煤块,煤改电之前,烧专门供应的煤球,国家有补贴,价钱很低。煤球50斤一袋,父亲定了4吨,码放在大门外。每周回家我都要往院里运进几袋,方便他添煤。他们老了,一个人搬不动了,只能两个人一起抬。两个八十多岁的老人,用一根棍子,抬着一袋煤球,一个嘟嘟囔囔,一个默不作声,想想这个镜头,心里怪难受的。

开始,父亲为我指定的放煤球的地方在院子西侧。那地方宽敞,便于他操作。不要把添煤想的那么简单,关于怎么操作,一会儿再说。第一周,遵从父亲的意思,我把煤球按照他要求的样子放好。第二周回家,母亲提出异议,说那个地方离炉子太远,添煤不方便,要求放到东侧,锅炉房的旁边。父亲不同意,说那地方太小,一是操作不方便,二是妨碍出行。我劝母亲,添煤的事情她也不管,就遵从父亲,他说放哪就放哪。母亲勉强同意。第二周依然把煤球放在西侧。第三周回家,母亲重申她的意见,再次强调放在西侧的弊端,但父亲还是用沉默坚持自己的观点。于是,我继续劝母亲不要操心,又把煤球放在原来的地方,但看得出,她耿耿于怀。此时我应该能够预料到事情的结局,但没多想。第四周,一进家门我就发现,煤球换位置了,正是母亲指定的地方。心中暗想,老爸啊,认头了吧,您叫什么劲,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这三周多,两个八十多岁的老人,一定为这件事多次交锋。其激烈、复杂和艰难,比大国之间的贸易谈判,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两个人,一个耳聋但喋喋不休,别人说啥听不见只顾自己说,另一个话少且声小但耳朵好使,啥都清楚却有理讲不出。他们是如何交流的,我无从得知,总之父亲妥协了,母亲胜利了。

下面再说父亲添煤的复杂程序。首先,把一块苫布铺在地上;然后,用小刀把煤球袋子的封口线小心割开(一定要保留一个完整的袋子,虽然没有任何用处);再然后,把煤球倒在苫布上;再然后,用自制煤叉把煤球一个个放到一口旧锅里,多少为一次添煤的量;再然后,把剩下的煤球用煤叉放进水桶;再然后,把苫布上遗留下的煤面收集起来(这时候你知道为什么要用苫布和煤叉了吧,是为了把煤面留下),放到另一口锅里,积攒到一定量后自制煤球;再然后,用苫布把煤球盖好;再然后,把周围打扫干净,不见一丝煤渣。

每次父亲添煤,特有仪式感,像医生上手术台或专家进实验室一样。换上专门的衣服,带上口罩、手套,动作缓慢但一板一眼,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幸好有添煤这件事,否则,整个漫长冬天他将如何打发?

今天是父亲的生日,他怕冷也许与出生在这个时节有关。上个周末,全家人一起吃饭,为父亲庆祝生日。老头子很高兴,喝点白酒。他的孙子为他定了蛋糕,他的重孙子为他唱生日歌,把花帽戴在他的头上。少言寡语的他一直面带笑容,亲手操刀为大家分蛋糕。

这一切都是母亲策划的。别看她岁数大、耳朵聋,但心里明白得很,事无巨细,一清二楚。只是没有受过正规教育,若是生在富庶之家,当个小国总理,她绰绰有余。她早就查看好父亲的生日,知道今天不是周末,我不能回家,就算计好在上周末为父亲庆祝。她从来不明示但巧妙地暗示我召集全家人,甚至不忘她的孙女。怕大家买礼物破费,还叮嘱我不能透露生日主题。

每年她都让我主厨,煎炒烹炸弄一大桌,全家人在家里吃。今年却提议在外面吃,估计是感觉自己年龄大了,掌控不了局面了。虽然是我主厨,但她也要忙前忙后。

后天就是她的生日,但她拒绝我们为她庆祝。“给你爸过就行了,谁你们也别惦记我。”她总这样说。她心里装着爸爸。其实,她执意要求把煤球放到现在的地方,也是因为心疼爸爸,她想让抱着煤球锅的老头少走几步。

他们都生在这寒冷的冬季,吵吵闹闹,但相依为命。

祝爸爸妈妈生日快乐。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

  • 缑氏往事(二十三)

    缑氏往事之二十三:柴 初来广东时,认识一位湛江的小妹,十六七岁,刚刚初中毕业的样子,单纯可爱:应该未出过远门,因为我听她说,从没见过火车.我讲起北方的一些事,她都会睁大眼晴,表示好奇.有一次,她问我, ...

  • 【灵璧记忆】煤 炉

    煤  炉 文/梦回前世 初冬刚至,我早早的点起了煤炉.实际上虽然天气有些降温,但是也没有到冻的伸不开手脚的地步.也许这是我心中的一个情结. 小时候家里住在乡下,开始烧的是地灶锅.经常在寒冷的冬季,躲在 ...

  • ​我在村里当伙夫

    我在村里当伙夫 我所驻的村海拔有1800多米.一进入10月,天气便异常寒冷.老百姓家家户户烧个柴火堆,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便不觉得怎么寒冷,冬天很快就过去了. 村里也弄来个回风炉,安放在大厅里,火烧得 ...

  • 茶言闲语 || 取暖神器

    ●[电子课本:20年秋]1-12年级 ● [中小学:试卷]语数英 ● [20年秋:微课合集][语数英] ● [优质课教学视频]语文 ● [世界经典电影] 800部(合集) 每到寒冬季节,人们都会将冬季 ...

  • 【诗词楼阁】燃煤炉子,旧时光里的温暖

    文:胡庆国 燃煤炉子,旧时光里的温暖 也许是年龄的原因吧,厌倦了楼房的拥挤嘈杂,就和妻子商量着,搬到县城的平房住,但那片平房尚未集中供暖,冬季只能靠烧土暖气取暖,想到每天都乌烟瘴气,浓烟滚滚,灰尘满天 ...

  • 【往事如烟】闫永芳:父亲的煤球

    【往事如烟】闫永芳:父亲的煤球

  • 村委会散发给大家的清洁煤球

    在雾霾严重的那段时间,主持人柴静发表了一段演讲,并在网上火了. 她的孩子因为雾霾而得病,人们因雾霾不得不带口罩,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得到了雾霾的"恩赐". 不过雾霾在如今好了很多,我相 ...

  • 最忆儿时年

    最忆儿时年 周湘 划彩莲船   摄影:易家镜 我的童年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早.中期.那时一进入冬天,天气格外的冷,隔三差五的下雪,田野村落银装素裹,有点北国风光的味道.太阳和大雪交替登场,化了的雪水沿 ...

  • 煤球“摇”出师家业 成兴“顺”起兴隆街

    眼下正值"三九"隆冬,但待在家中,温暖.洁净的暖气,让人感觉舒适如春.不过,100多年前的天津人可不象我们今天这般幸福,烧柴火.植物秸秆,甚至牛粪的取暖方式,不仅烟熏火燎,而且火力 ...

  • 【作家专栏】马丽君|​远去的炊烟

    作家专栏 展示名家作品 推介优秀作者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创|作|心|得 童年长于乡下,青年辗转城市,浸染草木之气.始于书画,陷于文字,在主业之外觅得半亩花田.年少遍读缠绵与江湖,后缤 ...

  • 炉火红红岁月暖

    也许是因为地暖管道刚刚清洗过,今年家里的暖气特别给力,室温居然能达到二十六七度左右,穿着毛衣毛裤很容易出汗,秋衣秋裤刚好派上用场.家里.办公室里都有暖气,车里有空调,加之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冬天似乎已 ...

  • 周阳生:那个年代的生活碎片

    阅读本文前,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我用心做,您免费看.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中国在上世纪改革开放前,物资匮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