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对我个人就像是春药一样” | 刘柠&绿茶·早茶夜读第159夜
第159夜 | 《东京文艺散策》
“它对我个人就像是春药一样”
文|刘柠&绿茶
刘柠 著
台湾远景出版社 2018年1月
本周主题
「知日」
本周主题书
《这么多年了,我们还是不懂日本》
刘柠金句
在“文艺”的表象背后,实际上是有一整套文化发展机制在支撑,我力求发现这种机制本身——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是如何运作的,并且力求以一种随笔化的风格,做一次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工作,把这种文化表象背后的东西给呈现出来,这是我的主要诉求。
(录音记录稿经刘柠老师审订增补)
绿茶:
刘柠兄,之前我看过你大陆版的《东京文艺散策》,这次出了台湾远景版,做得非常漂亮,方方面面体现了一种我理想中好书的样子。今天咱们聊一聊这本书,你这本书基本上包含了三个层面的意思,其一,你认为东京是适合散步的城市,它有很强的文艺气息,处处处弥漫着好美好文艺的气息。我很想知道,东京是怎么一步步形成这样文艺的东京的?
刘柠 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6年2月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本书
刘柠:
首先我想先谈一下这本书的成书过程。
《东京文艺散策》此前曾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过一版。后来应台湾远景的邀请,在山东画报版的基础上,我又增写了4万多字,就成了手头这本增订版的《东京文艺散策》。
▲《东京文艺散策》内页书影
远景曾经出版过钟芳玲女士的《书店风景》,那是一本长销书,我这本据说是跟钟芳玲《书店风景》是一个书系,我本人其实也有一点小期待,确实感到与有荣焉。所以说我个人还是挺重视的,增写了不少内容,重新编辑,包括照片做了遴选,且有所增加。因为东京的文化——那种所谓“好美好文艺”的精致文化,我觉得特别适合用繁体字竖排版来呈现,这也是我对这本书期待的一个主要面向。我的书房里有很多日版书,都是这种竖排版,有种文化上的亲近感。
钟芳玲 著
台湾远景出版社 2013年11月
那么说东京这种文艺范儿,到底是如何形成,到今天又是如何做大的?
这个问题我觉得由来已久,至少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就是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漫长的近世社会,那个时候实际上是德川家康的幕府时代。遗留至今的很多东京的下町文化,手艺人聚集的街区,鳞次栉比的店铺等,其实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存在了。包括今天的这种书店文化,比如神田神保町那些古书肆等,也有相当部分实际上在那个时代就已经存在了。因为神田一带就是传统江户的教育区,也有为之配套的印刷制本业和贷本屋。
▲神保町一带古书肆
近代以来经过明治期两代人,打个比方,就相当于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运动,恰好是两代人的时间。对日本来说是一场洋化运动,在引进洋化的同时,日本自身的文化主体性其实并没有消失,而是一个融合的过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明治之后是大正时代,大正时代是日本最洋化的时期。大正虽然只有不到15年的时间,上承明治期的改开运动,后面又到了昭和期,尤其是“满洲事变”,也就是9·18事变之后,日本实际走上了一条暗黑的不归路——文化也开始呈高度封闭的状态。但大正期短暂的十四五年时间,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洋范儿非常文艺的时代。
大正期的文化,有所谓“大正浪漫主义”的说法,大众浪漫主义的代表就是竹久梦二,那种曼妙的文艺范儿和浪漫的调子,当然需要政治制度的支撑和保障,所以那时候还有所谓“大正民主主义”的说法。当然,这种制度有它脆弱的、虚幻的一面,但还是聊胜于无。正因为它不够强大,所以到了“满洲事变”以后,日本就摒弃了如此洋范儿、如此文艺的文化,一头扎进了昭和期暗黑的不归路。日本今天从东京到京都,那种西洋范儿的洋馆,多数都是大正期的产物。
▲《竹久梦二的世界》,台湾印刻版
绿茶:
人们去日本,东京,大阪,京都,大家都去逛寺庙,看古建,你唯独侧重在东京的文艺、文学和书店层面,一方面可能是你个人的爱好,另外一方面也反映出日本文化另一个深层次的层面。有一个很重要的说法,说日本的文明不单看早稻田或东大,对日本文化起着一个重要影响的实际上是神保町。我非常认同这个说法,你能不能跟我谈谈神保町在你的《散策》布局里地位,以及神保町的现状及其历史。
刘柠:
首先这本书我所要呈现的实际上就是以东京为代表的整个日本当下一种“很美很文艺”的精致曼妙的文化。书名叫《东京文艺散策》,其实并不仅仅是东京,包括首都圈,比如说神奈川的横滨、镰仓、箱根好有文化的地界,甚至对京都的相关文化现象,在书里面也有所描绘。因为那些地方都是此书的一个重要面向——东京文学地图的重要构成。
当然我重点呈现了神保町、早稻田和东大周边的本乡这三大书店街,其历史由来、发展及文化生态。尤其对神保町可以说做了一种非常接近我的目标——即文化人类学或者说文化地理意义上的呈现,这种满街都是书店的风景,它到底是源自哪里?然后是如何形成,如何做大,其背后的文化机制是什么?
▲《东京文艺散策》内页书影
举一个最简单例子,杨早兄前些日子也去神保町扫过街,应该也注意到有多得数不过来的形形色色的出版物,我说的是读者可以自由索取的免费刊物(Free paper)。那么这些免费刊物,除了书店街地图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书目,街区文化志等刊物,这种杂志动不动就是几百号上千号,可以说是一路做下来的,至少有好几十年的时间。这种Free paper免费的出版物,实际上都有人在幕后在运作,而且都有一个类似于编辑部的固定团队在做,相当制度化。
不是说一年两年或者说一次两次的古书祭。一年一度的神保町古书祭,从战前就有,太平洋战争时期停过几年,战后恢复。从战后开始就一路做下来,到2018年已经是第59次了。各种与之相关的免费索取的信息志、出版物,每一种刊物动辄就是几十年,而且还会持续下去。所以说在“文艺”的表象背后,实际上是有一整套文化发展机制在支撑,我力求发现这种机制本身——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是如何运作的,并且力求以一种随笔化的风格,做一次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工作,把这种文化表象背后的东西给呈现出来,这是我的主要诉求。
▲神保町古书祭
绿茶:
你的这个工作是非常有价值的梳理。从中我们发现,同样是一个巨无霸,北京其实也具备文艺气息,为什么北京这样一个城市,没有形成东京这种非常有强大吸附力的文艺传统。通过你对东京的观察,对我们当下或者我们生活这个城市有什么样的借鉴,或者有什么样好的方法,我们可以参考,甚至说我们有没有可能会有一本《北京文艺散策》那样的可能性。
刘柠:
其实我也无时无刻不在想类似这样的问题,北京当然也被认为是一个文艺的城市,比如说我所居住的这个地方就毗邻中央美院、798、草场地三角区,被认为也是比较文艺范儿的地方,艺术家很多。
对我个人来说,总的来说,感觉文化上还是比较自给自足的。我也曾经带你和早爷去央美附近几个卖洋书的书店去探访过。除了那几个书店之外,还有单向街书店和西西弗书店,其实对我来说,目前应对我个人需求其实是足够了。
但是我认为北京的这种文艺范儿,与东京还是不可比的。东京神保町,早稻田和本乡这三大书街,只是一个代表,其实日本全国的旧书店差不多1/3集中在东京,至少有3000家以上,我说这3000家全都是实体店铺。那么当然它也有类似于我们今天孔网这样非实体店铺,在网上经营,那加起来就更多了。所以说我认为东京的那种文化生态,它的形成、做大可以说是非一日之寒,有历史传统、有从国家文化产业到出版业、旧书业的政策支持,确实有不可复制的一面。
其实中国就北京而言,我们也有过比较温馨的时代,比如说我上学的80年代,狂扫书的90年代等,其实那时候旧书店也还是蛮多的,虽然它的这种密集程度不像今天的神保町古书街。但实际上在每一个从那个时代过来的文人的心目中,都有一张书店地图,而这些地图上的每一个节点,实际上都一一对应着某一家实体店铺。其实就绝对数量来说还是不少的,但问题是这些东西都已经消失了,几乎统统都不存在了,只是在每一个人装在心里而已,还没有完全忘掉,仅此而已。
当然北京的文艺气质有它不同的呈现方式,他以一种比如说类似于城乡结合部的,一种非常粗犷,非常彪悍的形式,像798那样裸露着管道及大工业时代的各种机械设备的空间来呈现,而这样的一种呈现方式又是东京所没有的,我认为各有利弊。
但是我个人而言,我觉得东京的以神保丁为代表的三大书街,对于文人来说,特别有一种治愈的效果。每当我比较郁闷,遁世心发作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一个地方就是到神保町、本乡去扫街。其实未必有什么现实的目标,它对我个人就像是春药一样。
绿茶:
我要是去神保町肯定也会是这种感觉,到了就走不动,但是东京这种生态的形成实际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东京现在的书业生态和阅读文化,应该足够能够支撑这些书店的存在。但是你这书里也写到那些消失的书店,当然东京可能也会面临这个问题,神保町也会出现一些书店关门的现象,所以作为爱书人,我们很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形在世界范围内的弥漫,但是又好像不可逆,所以你这本书对神保町各方面的记录,显得特别重要。所以我也想,咱们也应该及时地着手做一些北京方面的记录和留存。
刘柠:
其实前两年跟单向街有一个类似的策划。但即使我们拿出一份北京书店地图,它的构成和存在仍然不同于日本的神保町、早稻田和本乡。
当然日本的实体书店也在消失,但是消失的速度,就跟日本的老龄化社会似的,是一种自然的衰减。日本有些书店的关张,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店主年龄大了,年逾古稀甚至耄耋之年,而家中的长子可能有很好的工作,或者是大学教授或者自己当老板,管理着自己的一份产业,所以无意继承家业,这是一个主要原因,而未必是市场原因。我曾经跟神保町古书业行会的一些专业人士探讨过这个问题,他们认为古书店消失,就跟所谓的出版物、纸质书消失的问题一样,实际上是一个伪问题。
▲为防止家门口被小广告占领,
刘柠在墙上贴满了文艺海报,
果然奏效。
日本书店业者认为这种事态不可能发生的。而且历史地看,今天对神保町古书业的最大风压实际上已经过去了,压力最大的是泡沫期的时候,东京地价飞账,那就跟今天帝都的这种情况一样。神保町是多好的地方,距皇居和东大只有一箭之遥,是江户文化的发祥地。
所以,当时日本炒地的那些人不惜雇佣暴力团来“催迁”——那些穿着双排扣西装,脖子上挂着大金链子的主儿。哥儿俩进去,径直走到柜台前,大公事包“唰”地拉开,里面全是现钞:“老爷子这么多够不够?这是定金。如果有意的话马上签约。”可老爷子就是不为所动,连看都不看就拒了。
在神保町,因这种原因消失的店铺几乎没有。但那些暴力团的家伙们也非常执拗,因为后面是巨大的利益。他们动辄就泡在书店门口,盘腿坐在那儿,然后让很多前来买书的书客——都是我们这种的小资文人——看见这样的情景,就有种强烈的违和感,有些人感到恐惧就不进来了,对营业构成了妨碍。
当时神保町面临的压力就达到这种程度,但今天这样的商业压力其实也已经不存在了。未来随着这种老龄化的发展,可能还会自然减少,但不会说整体蒸发消失。像北京那么多的旧书店,一间一间的消失,这可以说是难以想象的。
▲刘柠书房
绿茶:
你书中有一句话我特别有感触,“每当我重回东京,看见三进堂的老板还在,老夫妇笑容依旧,内心就有一种踏实。”其实这句话是对我们书店业或者整个文艺东京非常好的回应,也是对我们未来书业生态的一种期待。
刘柠:
三进堂书店就在我当时服务的公司旁边,那时候每天下班之后,或者在公司吃完午饭后出来散步必去的地方。其实那家店在神保町那一带来说,毫无特色,对我也没有那么大的吸引。但无论我什么时候去,有时候老太太坐在柜台里,有时候老板坐在那儿,一准是一人坐柜台,另一个人穿着围裙,在整理书架,每次我只要看到这对店主忙碌的身影,及书店内部的陈设,就感到一种踏实,“神保町还在,我又来了”的那种感觉,只是传递这样一种信息而已。
▲《东京文艺散策》内页书影
绿茶:
那就期待我们未来能够看到刘柠兄的《北京文艺散策》,咱们一起去行脚。
刘柠:
好的。我们一起练起来。
关注早茶夜读,从此读书有谱系。
更多……耶
本期主题
「知日」
2018.12.3~2018.12.7
上周回顾
「乡邦」
2018.11.26~2018.11.29
第一百五十一夜:《白鹿原》(剧本)
论史知世
扫码进入
早叔线上讲堂
本期编辑: 江河
早|茶|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