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半以上的副食供应曾来自这儿|汪燕辉·早茶夜读707
707 | 读城记2020
北京一半以上的副食供应曾来自这儿
70后,NGO从业者
━━━━
掐指一算,在双桥地区生活已近二十年。
记得那是2000年的寒冬,当时在北京朝阳区某小学任教的老妈终于分到了一套教师楼,地点是在朝阳跟通县交界的双桥农场。一场大雪过后,先生开着他那辆破拉达,从南四环出发,走京通快速路,从双桥出口下高速,沿着一条窄窄的乡村公路,七拐八绕终于把我们拉到了382路公交车的终点站——双桥农场。就在公交车场的马路西面,阴郁的天空下,土不啦叽的平房周围,突兀的矗立着三栋米黄色的六层楼,这就是朝阳区的教师楼。沿着车场北墙外的马路向东走二百米,路北是双桥幼儿园,仔细一看是王震题写的园名,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双桥农场大有来头。再往东走二百米,马路南边是一处正在开发的房地产项目,由五栋六层板楼组成,这就是我们一家从2001年开始生活的地方。
儿子在王震题名的双桥幼儿园度过了三年
但是,我对双桥农场前世今生的好奇心要到20年后才真正开启。年初看梅志的《胡风沉冤录》,有一段写到她在隆福寺附近偶遇一位故人,说他“下放到双桥农场当赤脚医生”。楼上的邻居武大爷是双桥农场退休的老职工,我拿着书向他访古。老爷子努力回想了半天,说:“不可能,我从18岁来双桥农场上班,农场的医生我都认识,没这么一个位叫文沙怀的大夫啊!”由此,老爷子拉开了话匣子,如数家珍地跟我讲起了双桥农场的历史。
武大爷家就是农场南边苏家屯村的,1958年他17岁高小毕业,被招进农场学开手扶拖拉机。有资料显示,建国初期农业部在双桥农场先后成立了拖拉机手训练班和机耕学校,共培养了2000多名学员,分配到全国各地,成为我国农机事业的骨干,双桥农场因此被誉为新中国农机事业的摇篮。
1955年的农场耕作场景
武大爷在农场当了几年快乐的拖拉机手,领导看他文化水平还可以,被调到库房当保管。改革开放后农场筹备制药厂,他参与双桥制药厂的创建工作,直到快退休时退居二线重回库房。武大爷说,农场这片地历经三个政权,他们小时候管这块地叫“日本地”,是日本人占领开垦修建的农场;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短期接管;解放后由农垦系统管理归王震领导;1958年才正式划归北京市管辖。1962年,为与古巴建立友好关系,被命名为“中古友好人民公社”,现如今双桥农场隶属首农集团。
辉煌时期的双桥农场编制(来源;百度百科)
我很好奇附近有五号井,六号井的地名,就问武大爷:“这些井的名字是怎么来的?1、2、3、4号井都在哪儿啊?”武大爷说,这些井的编号是根据打井先后顺序命名的,一号井的位置在我们现在住的小区向北一条街上,现在还有个大水塔呢,“那个十字路口东南角,有一处破败的老院子,那里的房子还是日本时期的呢。”
后来,我在农场东边曾经的郭家场村边的“月牙河休闲圣地”认识了一位郭大叔。郭大叔说这片树林种植于1990年代,是西单商场的职工义务劳动种的。当时陈希同任北京市委书记,为了防风治沙,一声令下,沿着朝阳和通县交界地带种植了绵延十几公里的杨树林。郭家场村委会在树林里修建了几处健身器材和两个乒乓球台供村民休闲娱乐。树林东边属于通州,去年已经在广渠路两侧修建了公园;属于朝阳的郭家场村去年刚刚被拆迁推平,撂荒了近半年的地终于也开始建公园了。
郭大叔告诉我,他家在郭家场村生活已经有四代,解放前这片地属于通县台湖的一个大地主的,后来被郭、胡、张等几个大户买了,有了郭家场村。日本人占领期间在附近开垦了农场供应军需。解放后郭家场村也被纳入了双桥农场的管理范围。这跟武大爷说的就对上了。武大爷说农场兴盛时期,管辖范围北到常营,南到豆各庄,西边跟王四营接壤,东边到通县界,建有奶牛场、种猪场、家禽场和渔塘,北京市一半以上的副食供应都来自这里,国家领导人包括朱德、邓小平和王震都来视察过呢。我想王震为双桥幼儿园题名应该就是发生在那个年代吧?
双桥农场曾经的奶牛们
郭大叔说以前这个地方的地下水位很低,有一处一处的水汪子,还可以从通惠河渠引水灌溉,所以直到1990年代还在种植水稻。守着农场的饲料厂,村里家家户户都养猪。进入2000年,饲料厂的地被开发房地产了,村民不再养猪了。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增多,扩建住房出租成了100多户郭家场村民的重要经济来源,直到去年被拆迁。未来的郭家场村旧址将是一片公园绿地。
20年前我家入住的小区一街之隔就是号称“北京CBD后花园”的康城别墅区一期,西面是一片巨大的草坪,紧挨着三元乳品厂。没几年,绿绿的大草坪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康城花园二期的联排别墅;后来三元乳品厂也没有了,变成了一个后工业风的“E9创意工业园区”,居然卖点还是奶牛主题。
陈云题写厂名的双桥乳品厂曾经的辉煌
曾经的三元乳品厂如今改造为E9创新工场
两广路延长线从曾经的双桥农场上飞架而过,连接CBD和升格为北京副中心的通县。曾经供给北京农副产品的双桥农场已无迹可循,只有那留下岁月痕迹的地名:双桥农场、五号井、六号井还铭记着这里曾经的故事。
今晚二条
汪曾祺当上“样板团”文艺战士
吃板儿餐穿板儿服
往期
TAN
回顾
《北平旅行指南》是遭遇降级的迷失北京| 新老东京旅行指南之客舍何处| 写得这么细,就怕你被坑| 散文式旅行和小说式旅行| 那些年,我和孩子们是这样穿越北京城的| 按「梁陈方案」改造这座城| 别把菜单误认为是食物| 无论如何,我感觉到那就是北京了| 我在北京的三个“世界”| 带上这份攻略,想象尘烟中的北平城| 如果,如果北京不再是首都| 电信往事考古:由晚清日本游僧一则北京纪事说开去| 凌晨三点半,我在家乡找一支烟| 一期一会:帝都租房记| 纺织城里的职工是很自豪的| 喝多了,我的北京便烂熟于心了| 不安的佛教徒| “走异路,到异地,去寻找别样的人们”| 浓淡稀稠,一起喝豆汁儿的,难找| 如果真穿回北平,记得去“敲一杆”| 时空穿越指南|
早|茶|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