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考必出!逢出必错?这18个虚词,还不赶紧来看!

hello,小伙伴们~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的重点和必考点
其中包含了实词、虚词、断句......
多变的虚词让同学们头疼不已
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
18个高考必考虚词用法结合教材实例
注意:高考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1.而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图穷而匕见________《荆轲刺秦王》
2.宗受而藏之于庙________《伶官传序》
3.温故而知新________《论语》
4.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________《伶官传序》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_______《游褒禅山记》
6.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________《六国论》
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________《六国论》
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________《游褒禅山记》
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劝学》
10.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___《游褒禅山记》
1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
1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________《愚公移山》
13.盛以锦囊,负而前驱________《伶官传序》
1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_______《游褒禅山记》
答案:1~2连词,表承接“来”“就”。3~6连词,表并列“和”“并且”。7~8连词,表转折“却”。9~11连词,表递进“而且”。12~13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4.连词,表因果“因而”。
2.何
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________《岳阳楼记》
3.豫州今欲何至 ________《赤壁之战》
4.然则何时而乐耶 ________《岳阳楼记》
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________《赤壁之战》
6.徐公何能及君也 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
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________《伶官传序》
8.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________《石壕吏》
9.今日之事何如 ________《鸿门宴》
10.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________《五人墓碑记》
11.何以战 ________《曹刿论战》
12.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________《庄暴见孟子》
13.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________《鸿门宴》
14.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________《阿房宫赋》
答案:1~2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3.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4.作定语。译作“什么”“哪”。5~6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7~8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9~10构成复音虚词。“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译作“怎么样”“什么样”。11~12疑问代词。“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译作“拿什么”“凭什么”。13~14复音虚词。“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为什么”。
3.乎
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________《陈涉世家》
2.儿寒乎?欲食乎 ________《项脊轩志》
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________《庄暴见孟子》
4.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________《捕蛇者说》
5.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________《屈原列传》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_____《师说》
7.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________《五人墓碑记》
8.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 ________《庖丁解牛》
答案:1~2助词,表疑问和反问,可译为“吗”“呢”。3.助词,表测度,可译为“吧”。4.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呀”。5~6介词,相当于“于”。7~8形容词词尾。
4.乃
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________《曹刿论战》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________《石钟山记》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桃花源记》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________《项羽本纪》
5.臣乃敢上璧 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________《赤壁之战》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________《陈涉世家》
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________《示儿》
9.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________《伶官传序》
答案:1.表示顺承,可译为“就”“于是”等。2~3副词,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4~5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6~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8~9只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5.其
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________《六国论》
2.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________《六国论》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________《六国论》
4.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________《六国论》
5.独其为文犹可识 ________《游褒禅山记》
6.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________《游褒禅山记》
7.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________《捕蛇者说》
8.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________《游褒禅山记》
9.距其院东五里 ________《游褒禅山记》
10.(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________《游褒禅山记》
11.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________(解释加点“其”)《祭十二郎文》
12.其皆出于此乎 ________《师说》
13.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________《伶官传序》
14.竟以此而陨其生乎 ________《祭十二郎文》
1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 ________《游褒禅山记》
答案:1~3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4~5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6.第一人称代词“我”。7~10指示代词“那”“那些”。11~12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13.表示祈使语气“应当”。14.代词,他的。15.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
6.且
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________《六国论》
2.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________《石钟山记》
3.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________《古诗十九首》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________《鸿门宴》
5.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________《师说》
6.不出,火且尽 ________《游褒禅山记》
7.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________《石壕吏》
8.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________《孔雀东南飞》
答案:1.况且,表补充说明。2~3表并列。4.尚且,表让步。5.复音虚词“犹且”,还。6.将要。7.已经。8.暂且。
7.若
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___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________《师说》
3.曾不若孀妻弱子 ________《愚公移山》
4.以为莫己若者 ________《庄子秋水》
5.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________《捕蛇者说》
6.若毒之乎 ________《捕蛇者说》
7.若属皆且为所虏 ________《鸿门宴》
8.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
9.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
10.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
答案:1~2如同、像、相似。3~4比得上。5~7你、你的。8~10表假设,假如,如果。
8.所
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
1.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________《诗经》
2.某所,而母立于兹 ________《项脊轩志》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________《游褒禅山记》
4.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 ________《信陵君窃符救赵》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________《六国论》
6.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________《信陵君窃符救赵》
7.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________《出师表》
8.所以遣将守关者 ________《鸿门宴》
9.所以游目骋怀 ________《兰亭集序》
10.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_______《师说》
答案:1~2名词,场所、位置。3.“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4.“所”字结构做定语。5~6“为……所”表被动。7~8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的原因。9~10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
9.为
解释各句中“为”的意义以及用法
1.君家妇难为 ________《孔雀东南飞》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________《鸿门宴》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________《六国论》
4.古人以俭为美德 ________《训俭示康》
5.霓为衣兮风为马 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6.君既为府吏 ________《孔雀东南飞》
7.十七为君妇 ________《孔雀东南飞》
8.自名为鸳鸯 ________《孔雀东南飞》
9.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________《逍遥游》
10.非为织作迟 ________《孔雀东南飞》
11.为仲卿母所遣 ________《孔雀东南飞》
12.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________《伶官传序》
13.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________《屈原列传》
14.公为我献之 ________《鸿门宴》
15.阿母为汝求 ________《孔雀东南飞》
答案:1.动词,做、干。2.第一个介词,替、给;第二个动词,献。3.第一个动词,治理,第二个,被。4~5动词,当做、作为。6~7动词,身为、成为。8~9动词,叫做。10.动词,是。11~12介词,表被动。13.语气助词,呢。14~15介词,替、给。
10.焉
解释各句中“焉”的意义以及用法
1.于是余有叹焉 ________《游褒禅山记》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________《愚公移山》
3.盘盘焉,囷囷焉 ________《阿房宫赋》
4.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________《师说》
5.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________《赤壁赋》
6.而人之所罕至焉 ________《游褒禅山记》
7.且焉置土石 ________《愚公移山》
8.永之人争奔走焉 ________《捕蛇者说》
答案:1~2句末语气词,一般可不译。3.语气助词,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4~5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6.代词,相当于“之”。7.疑问代词,“哪里”“什么”“怎么”。8.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11.也
解释各句中“也”的意义以及用法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
2.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________《鸿门宴》
3.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________《阿房宫赋》
4.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________《六国论》
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________《伶官传序》
6.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________《信陵君窃符救赵》
7.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________《庄暴见孟子》
8.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谁得而族灭也 ________《六国论》
9.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
10.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________《庄暴见孟子》
11.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
1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________《师说》
1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________《师说》
答案:1~2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3.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4~5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6~8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9.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10~11表示感叹语气。12~13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以舒缓语气。
12.以
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________《六国论》
2.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 ________《涉江》
3.无以,则王乎 ________《齐桓晋文之事》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岳阳楼记》
5.不赂者以赂者丧 ________《六国论》
6.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________《登泰山记》
7.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________《登泰山记》
8.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9.请其矢,盛以锦囊 ________《伶官传序》
10.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________《伶官传序》
1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________《游褒禅山记》
1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________《游褒禅山记》
13.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________《游褒禅山记》
答案:1.介词,用。2.动词“使用”。3.动词通“已”,“停止”。4~6介词“因为”“由于”。7.介词“在,从”。8~10介词“拿,用,把,凭”。11.连词,表并列。12~13连词,表因果。
13.因

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1.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________《屈原列传》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________《过秦论》

3.不如因而厚遇之 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4.因击沛公于坐 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5.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6.相如因持璧却立 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7.于今无会因 ________《孔雀东南飞》

8.蒙故业,因遗策 ________《鸿门宴》

答案:1~2依靠、凭借。3~4趁着,趁此。5.通过,经由。6.于是,就;因而。7.原因,缘由,机缘。8.沿袭,继续。

14.于
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
1.乃设九宾礼于廷 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 ________《劝学》
3.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________《游褒禅山记》
4.君幸于赵王 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5.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________《屈原列传》
6.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________《隆中对》
7.燕王欲结于君 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8.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________《捕蛇者说》
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 ________《劝学》
答案:1~2在,从,到。3.在……方面。4~5被。6~7与,跟,同。8~9比。
15.与
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
1.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 ________《屈原列传》
2.与尔三矢 ________《伶官传序》
3.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________《送东阳马生序》
4.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________《六国论》
5.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________《论语》
6.当与秦相较 ________《六国论》
7.遂与之俱出 ________《游褒禅山记》
8.与战胜而得者 ________《六国论》
9.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________《伶官传序》
10.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________《鸿门宴》
答案:1.表疑问。2~3动词,给予。4.动词,亲近。5.动词,赞同。6~8介词,同、跟。9~10连词,和、与。
16.则
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________《岳阳楼记》
2.此则寡人之罪也 ________《勾践灭吴》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论语》
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________《劝学》
5.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________《六国论》
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_________
《孟子》
7.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________《师说》
8.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________《师说》
答案:1~2副词,就是、乃。3~5连词,就、那么,表承接。6.连词,假使、如果,表假设。7.连词,就,表因果。8.连词,表转折,却。
17.者
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
1.而记游者甚众 ________《游褒禅山记》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________《六国论》
3.此三者,吾遗恨也 ________《伶官传序》
4.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________《鸿门宴》
5.陈涉者,阳城人也 ________《陈涉世家》
6.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________《游褒禅山记》
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8.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
9.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________《马说》
答案:1~2代指人、物、事、时间、地点,可译作“……的、……的人、……的事情”等。3.用在数词之后,“个、样”。4.用在“今、昔”等时间用语后,“……的时候”。5~6放在主语之后,表判断。7~8主语之后,引出原因。9.定语后置的标志。
18.之
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________《鸿门宴》
2.辍耕之陇上 ________《陈涉世家》
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________《六国论》
4.子孙视之不甚惜 ________《六国论》
5.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________《师说》
6.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7.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________《六国论》
8.余之力尚足以入 ________《游褒禅山记》
9.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________《游褒禅山记》
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________《师说》
答案:1~2动词“到……去”。3~5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6.指示代词“这”。7~8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9.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10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大家都会做吗?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果有侵权,请联系高考语文处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