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于驿”这句话有道理吗?
驿站萌芽于商周,完善于汉唐,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经久不衰。纵观古代驿站的设置及运营,历代虽有不同,但它都与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相依相存,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形态下最重要的交通运输组织,随着漫长岁月的洗礼而不断地成熟和完善。
元代驿制最显著特点是实行“站户制”。“站户”是专门承担驿站 (站赤) 事务的专业户。站户基本上是由农牧民承担,而且实行终身制和子孙继承制。即一旦确定为站户, 一般不允许轻易改变,因此站户成为驿站事业的专业户。
明朝驿递制度运行继承了元代的衣钵。朱元璋登基之初就确定“以粮备车马”及“以粮派夫役”的治国方略。他以为, 粮棉是国家最重要的财富, 粮足棉多就不怕挨冻受饿。为了贯彻他以粮为本、唯粮是论之理念, 明初赋税全部纳粮, 即驿站所需之车马、夫役, 亦全按民户粮的多寡进行点派。这里的“粮”是指民户岁纳的粮赋。根据粮赋多寡出夫出马, 所以驿站的夫、马完全以粮为根据进行承担。
由此可见, 驿户既要交纳粮赋, 又要承担徭役, 而且驿站的夫、马、车、船等费用, 都必须由百姓负担。尤其是明中后期, 各种名目的“杂役”推陈出新, 随时坐派, 民众苦不堪言, 而诸役中驿役无疑是最重最苦也最可恨的差役。
那么, 明代驿役主要有哪些呢?
据《明会典》及相关地方文献记载, 明代驿站的役夫要承担下列几项主要费用: 役夫本人要自理衣食口粮及往返盘缠;备用应役所需的马、驴、牛、骡等牲畜及鞍辔、草料、医药等;大小车辆及船只;驿舍待客所需的被褥、食粮、家具和其他什物及雨具等;供过往官吏使客的廪给和口粮。这些都是明文规定的正派负担。因此, 在诸驿中, 驿役在出力、出钱、出物方面都数倍于他役。
明朝驿递本受财政所困, 致使驿站驿夫们负担日重, 苦不堪言, 而到明代后期又受“驿棍”“驿蠹”的侵蚀, 更是腐败不堪。驿棍, 除少数是驿吏、驿丞以外, 多数是驿站码头、要津的地痞流氓。他们把持驿权, 横行于驿站, 索钱无度。“驿蠹”, 主要是指上级衙门及本地之差役, 他们狐假虎威, 与驿棍串通一气, 狼狈为奸, 害驿谋财。他们惯用的手段多是以马图利, 并擅用关文, 擅发牌符, 手段五花八门。
1558年,明嘉靖改革驿站制度,不仅对乘驿范围重新限制,而且对每驿经费减少30%至50%。改革措施不仅没有减轻驿夫负担, 反而更加繁重, 以致“十夫九逃, 十马九缺”。万历年间, 天下驿站每年所费银额已达313万两, 而天下各项赋税总额岁入却不过230万两, 整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还不足驿站的经费开支。
明朝末年, 财政亏空, 御使毛羽健首陈急救之策, 提出“差役威如虎, 亟须裁驿”。刑部给事中刘懋亦上疏:“苏驿道, 足国用。”崇祯为之动容。崇祯二年 (1629年) 四月, 崇祯发布上谕, 大规模裁驿。“苏民困、恤邮驿”“俱裁十分之六”, 全国驿站从景泰年间的1357处减少到830处。这次裁驿, 虽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用驿权, 但从另一个方面大大损害了驿夫群体的利益。因为大规模的裁驿, 使得广大驿夫流离失所。过去虽说驿夫苦、驿卒贱, 但他们每年还可得到七八两或十两的工食银, 还可以养家糊口, 但被裁减后, 他们断缺生活来源,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 被迫走上起义之路, 参加了明末农民大起义。
据记载, 在农民起义军中, 有四分之一的人是被裁驿夫。他们会骑马, 善舞刀枪, 作战英勇, 从而成为农民起义军中的主力军。正可谓“猪 (朱) 嘴一张, 驿夫下岗, 无路可走, 造反捣皇, 逼死崇祯, 称王上岗”。从某种意义上说, 明亡于“驿”, 亦是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