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用脑过度...分6型治疗...孙鲁川
4.眩晕惯用方
(1)滋阴息风,平肝阳方:
生地30克,麦冬18克,钩藤30克,霜桑叶18克,菊花12克,夏枯草9克,葛根、生龙齿各12克(先煎),石决明30克(先煎)。水煎服。
用于头目眩晕,甚则两侧头痛,或轻或重,心悸失眠,烦躁口干,脉弦有力,舌红少津。
证肝阳上扰,心火亢盛。《内经》云:“风淫于内,洽以辛凉。”
学习和运用体会
肝为风木之脏,内寄胆火,肝气郁勃,风火借春阳升发之令,超越于上,而病眩晕。此即《内经》所谓“诸风掉弦,皆属于肝”之象。故初用生地、麦冬、桑叶、钩藤等滋阴息风以平气火。更佐龙齿、石决明、介类镇降之品以潜纳浮阳。病有缓急,治有先后,随证施治,变通灵活,因而会获效显著。
(2)泽泻汤:
泽泻15克,白术12克,姜半夏15克,茯苓18克,广陈皮12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
用于眩晕心悸,视物旋转,如立舟车之上,不敢启目,恶心欲吐,头额胀痛,胸脘痞闷,心悸不宁,脉象弦滑,舌苔白薄而腻。
证属痰浊中阻,上蒙清阳之候。治宜健脾和胃,理饮化痰。
学习和运用体会
痰饮中阻,脾胃升降远化无权,故胸脘痞闷,不欲饮食。清阳之气不得上升,而浊阴之气反而上冒,故头目为之眩晕。此即前贤所谓“无痰不作眩”也。方中以陈皮、半夏、茯苓、泽泻化痰理饮,降逆和消。以白术、甘草温健脾阳。脾阳得升,浊阴得降,故病自愈。
(3)真武汤加味:
熟附片12克,炒白术15克,茯苓18克,白芍9克,干姜6克,炒酸枣仁18克,半夏12克,水煎服。
用于头目眩晕,视物旋转,如立舟车之状,两耳蝉鸣,恶心,口淡乏味,精神倦怠,但欲卧寐,并自汗畏冷,心悸气短。
脉象沉迟,舌苔淡白,证属脾肾阳虚之候。
治以温阳化气,暖土燥湿。
学习和运用体会
前贤有云:“脾虚生痰,肾虚生饮。”兹以宗此说,方用真武,温阳化气,益火熏土,以复脾肾之阳。脾肾阳气得复,故痰饮泛滥易除,而眩晕易愈。
(4)七味地黄汤加味:
山茱萸25克,怀山药12克,熟地、茯苓各18克,泽泻9克,牛膝12克,丹皮9克,肉桂3克。水煎服。
用于头目眩晕,两耳蝉鸣,心悸失眠,盗汗,两颧潮红,脉来弦大,按之无力,舌淡尖红。证属肝肾阴虚,阴虚阳浮。
治以滋阴潜阳,引火归原。
学习和运用体会
七味地黄汤一方,配伍至精至当,以六味补肝肾之阴,肉桂以引火归原,所谓引火归原者,亦即补水中之火也。周慎斋说:“水中之火,乃先天真一之气,藏于坎中,其气自下而上,与后天胃气相接而生,乃人身之至宝,劳伤过度,损竭真阴,以致精不能气,气不能安神,使相火妄动飞腾,而现有余之证,非真有余,是因下元不足之故也。”
(5)阿胶鸡子黄汤加味:
生地18克,白芍12克,当归18克,柏子仁12克,生龙骨、生牡蛎各18克,阿胶12克(烊化),鸡子黄2枚。上7味煎妥去渣之后,再放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
用于眩晕,心悸不安,寤而不寐,汗出,手足麻木,有时筋脉抽搐,口干,脉象弦细而数,舌红少津,无苔。
证属营血不足、血不养筋之象。治以滋阴潜阳,养血柔肝。
学习和运用体会
肝为藏血之脏,血以荣养筋脉。经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以酸泻之。”故选用阿胶鸡子黄汤加减,酸甘化阴,养血柔肝以缓肝急。前贤有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此之谓也。
(6)读书丸:
生地18克,熟地15克,菟丝子12克,石斛18克,地骨皮12克,石菖蒲、远志各6克,桑葚30克,麦冬12克,连翘9克,五味子6克。水煎服。
用于头痛头晕,精神委靡,记忆力逐渐减退,神志恍惚,读后忘前,合卷若无,再三思索,不得其影,心中烦热,少寐多梦,咽干口渴。
舌红少津,无苔,脉弦细而数。心肾亏虚神失所养所致。故治者大都从心肾着手,使其“肾能生气,气能生神”。
学习和运用体会
李东垣说:“心藏神,乃真气之别名也。”林羲桐说:“夫人之神宅于心,心之精依于肾,而脑为元神之府,精神之海,实记忆之所凭也。”金正希说:“凡人外有所见,必留其影在脑,小儿善忘者,脑未满也,老年健忘者,脑渐空也。”由此可知,心神不足而健忘者,乃属于真气不支而然也。孙氏常说:“肾脏藏志,志乃真气,元气之谓。志气达于心而曰神,达于肺而曰魄,达于肝而曰魂,达于脾而曰意,以此推之,五志之原在肾也。”综合诸贤之说,采用《证治准绳》之读书丸以滋补肝肾,益其神志。由于药证相得,而获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