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笔记:钟楼面包
梁东方
钟楼是保定的古迹,也是保定的商场名儿。将古迹或商场和一种食品联系起来,让这个食品的价廉物美所带动的男女老幼咸宜传播了商场、古迹乃至整个本地的声名,这在保定近乎常态。因为保定的美食小吃很多,每一种都会连带着一个姓氏一个地理位置,比如刘氏三兄弟卤煮鸡、元宵王元宵、畜牧场冰棍、吕家糖葫芦、南关江米条、槐茂酱菜、牛肉罩饼。
有人说经济落后的地方饭馆多,一事无成的人最关心天下大事;后半句对不对不知道,前半句我倒觉着主要还是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方人们对于饮食的钻研尽头儿大,而对于饮食的精益求精反过来又推升了人气、助力了更其浓郁有味的生活气息的形成。
很多很平常的饮食在保定这样的地方都会被发扬光大,研究出不研究出花儿来不说,至少是让你觉着就只有这里做出来的最好吃。就拿面包来说,这种西方人的主食在中国的制作,其实与西方的面包已经迥然不同。制作工艺和最后的效果都不一样。我们几乎没有硬面包,都是入乡随俗以后的软面包,一只手就可以攥成一个团儿的软面包,只要捏紧了以后你就会怀疑它不是由面粉而是由某种很软的塑料配上了各种添加剂(膨大剂、甜味剂、发酵剂等等)制成的面包。
软面包固然方便下咽,但是色香味上、特别是质地与健康度上都已经与硬面包有了很大的差距。在这样的普遍情势下,很难有一种面包是人们离不开的食品,有的话也都是因为特立独行模拟了西方硬面包的硬,模仿了其货真价实的健康性,如哈尔滨的大列巴、上海的德国面包坊产品。
保定的钟楼面包的形状是我们印象中最典型的长方形的面包,宽度和高度都是普通面包不能比的,一只手难以把握,相对于其他地方的所谓老面包的小且窄,就显得很是物有所值。形状本身就已经有了好吃的食品的无穷诱惑。
吃钟楼面包,一口咬下去,撕下来的一条纤维似的面包瓤,既适度柔韧可口,还有相当的嚼头,吃了一口还想吃一口,一口一口吃下去就让人一边吃一边赞不绝口。面包瓤的层次感觉很强,面发酵得好,在炉火的温度拿捏上到位,一切都恰到好处,使面包这种面食方式所应该有的色香味与硬度俱全;以此来看,钟楼面包在国产面包里应该是属于上乘了。
在普遍比较软的面包里,钟楼面包还是有一定的硬度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向着传统的西方面包有所靠近,也往往能调动在还没有那么多添加剂的时代里的所谓老面包记忆。
除了传统的无馅儿面包之外,钟楼面包还有椰蓉面包、红豆面包、香蕉面包、鸡蛋面包等有馅儿面包,味道不一样,仔细看的话也可以发现外观上也有着微妙的差别;表皮同样的是微微发红发亮的面焦色,纹理上已经不再一致。
它们味道各异,一次买两个乃至四个不同样的——每人限购四个,多了不卖——吃起来有个比较,自有一番乐趣。大多数在钟楼商场排队的人都是买两个,因为钟楼面包不仅好吃而且便宜,钟楼面包多年来一直维持着一个比较低的价格,现在是5.5元一个,这样一下花11元买两个就成了很多人的习惯性选择。过去买面包一般都是看重其滋味,看重其易于携带不必加热的品质,甚至是要用它来偶尔调剂乃至改善一下生活;后来其作为主食的可能性日渐其彰,所以经常购买、反复购买的人也就多了起来。
一种好吃的东西,一旦从偶然消费的点心过渡到日常饮食的范畴,就开创了其广阔得多的康庄大道。而对于一个地方的记忆,很大程度上和这个地方的食品具有紧密的相关性。保定乡愁之中,除了人生经历、亲情友情地理环境之外,关于食品的口味固然也是土生土长的保定人的永恒记忆,而外地人记住保定也往往有诸多这样食品的细节。
所以每天从早晨九点开始销售之前,钟楼商场负一层的窗口前就已经排上了大队,大队甚至一直蜿蜒到了商场外面。
在网红食品这个概念出来之前,钟楼面包就已经在形式上完全具有了网红食品的一切样貌。因为每次出炉是300个左右,所以队伍排得也不时间太长,半个小时左右可能是一个普遍时间量。为一种好吃的排队和一般的排队买票、排队办事是不一样的,排队买好吃的的时候,人们普遍不焦虑,普遍享受排队过程中无时不刻对那美味食品的想象,还有越来越接近那种美味食品的审美体验。这是一种普遍洋溢着愉悦的排队格式,人人翘首以盼,人人又不争不抢,面有怡然享受之色。是啊,但凡焦灼于什么的人,是不会心思来排队买个面包的。
排队的人有很多中老年人,但是更多的还是年轻人,是很多逛大街的年轻学生。其中有很多情侣,将这种排队买面包的过程作为一种“在一起”的方式,既有甜蜜的感情最后还有好吃的面包,也算是一种入乡随俗一代代地向下传的地域文化格式了。而外地学生尤其是新生来保定上学,过节的时候买回家去几个钟楼面包,花钱不多,却显得很有特色;即便是自己吃,也美味可口,十分受用。
上火车的时候,经过火车站附近的商家,店门口的小喇叭,也一个劲儿地在吆喝:钟楼面包,钟楼面包,新到钟楼面包。看来钟楼面包已经走出钟楼了,不过一旦离开那个特定场景,人们好像就不大敢相信,不大敢确认,所以这里也就不会有排队购买的情形了。
一种食物和一个地方,和一个地方的特定场合总是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的。这种不可分割性源于食客的固执思维,源于他们对信誉度中环境条件的无限认同。这是推广的阻力,是做大做强的不易,但也正是地方文化的自然逻辑。我们在不同的地方吃到不同的美食,而不在本地吃天下美食,这样的限制其实也正好维持了人们生活中本应该有的向往。
好在今天带着钟楼面包呢,吃上一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