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境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可以说历史十分的悠久,民族也是非常多的,广阔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在这历史的长河中,货币长时间的发展着,同时也进行了各种演变,各朝各代都留下了不少的铜镜,不管是种类,还是数量,乃至形状都是多的惊人的,世界上任何的一个国家在这个方面,都比不过中国。
近年来,铜镜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铜镜已成为收藏界一个比较热门的门类。然而,人们更多重视铜镜分类和断代以及价值的研究,从而忽略了铜镜制作技术的研究。实际上,古代铜镜制作技术的研究对于铜镜的辨伪、艺术价值的评价、断代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文献史料和青铜器实物资料看,大量仿制和伪造青铜器是在宋代,在当时信古、尚古的风气影响下,掺杂在真青铜器中流传于后世。
铜镜是古代人民照面饰容的日常生活用品之一,同时它又是一种工艺品,其镜背的纹饰凝结了古代工匠的审美意趣和冶铸工艺,正是由于铜镜精美的工艺美术水平和广泛的使用,其功能便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古人以铜为镜,铜镜除可照容、端正衣冠外,铜镜光亮反射的特性,使古人视之为神物,明亮光洁的镜面可与日月同辉。
今天,现代 考古学根据这些埋藏在古代墓葬中的铜镜纹饰的不同时代特征,为墓葬的断代提供重要的依据,因此铜镜又成为考古断代的标识。
关于铸镜用锡的目的,在古人看来一是合金致白,二是合金致坚并易于磨拭。这既是古人铸镜配锡的目的,同样也反映了人们对铸镜合金性能的基本要求。这认识与现代技术原理是相符的。我们知道,锡与铜能形成置换固溶体和多种电子化合物,含锡量较低时,合金主要以单相α固溶体形式存在,其质较软、颜色赤黄。含锡量达5%-7%时,合金中开始析出一种以电子化合物为基的固溶体,即δ相,其质硬而且脆,颜色青灰;当合金含锡量达18%至26%时,δ相数量可达60%至80%,此时适合研磨而颜色较白,强度、硬度亦较高。色白,就宜于映像;硬度高,研磨时就不易留下道痕,易于致平致光。大部分战国汉唐镜的含锡量均处于18%至26%,这就是一种较好的成分选择。除了古人铸镜用锡的目的,根据现在的研究锡青铜还有两个优点,一是凝固时体积变化较小,不易形成集中性缩孔,所以锡青铜就便于铸造像镜子一样断面形状较为复杂、厚薄不均、尺寸要求精确的物件。所以,一般战国汉唐铜镜的图纹都十分细腻、清晰,艺术价值较高,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二是其耐蚀能力较强,锡青铜氧化后,表面形成了一层极为致密的二氧化锌的薄膜,在较大程度上起到了一种保护作用。今见战国汉唐铜镜多保存较好,当与此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