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馆长的一天”看优秀博物馆是如何运行的
你了解高校博物馆吗?你是否好奇高校博物馆的馆长是如何度过他们的一天?
让我们走近山东大学博物馆李慧竹副馆长,一探究竟,近距离了解这位高校博物馆的副馆长,看她如何处理博物馆的各项工作!
每日工作从检查库房开始
一日之计在于晨。高校博物馆正式上班时间是八点钟,数十年如一日,李慧竹副馆长早早地来到博物馆,利用上班之前的空闲时间开始计划一天的行程安排。若无紧急事务,李慧竹副馆长是一定要去库房检查藏品管理的情况。
山东大学博物馆下设保管研究部,负责对本馆藏品进行科技保护修复和科学化库房管理。藏品管理和科学研究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亦是博物馆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李慧竹副馆长每天必做的工作之一就是走进库房,检查文物是否按照科学化管理的要求进行藏品登记、拍照、摆放等,确保藏品管理科学、有序地进行。
除了做好本馆的藏品管理,山大博物馆作为全校文物陈列品资产清查专项工作组的职能部门,还参与山东大学文物普查工作。2016年,校博物馆完成了所承担的山东大学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完善了相关文物信息,共登录可移动文物6937件/套,7503件;珍贵档案238件/套,22437件;生物标本22871件/套;晶体标本104件/套;民国图书12353件/套,15082册。此次普查工作初步摸清了山大可移动文物及陈列品的数量、保存地点和保存现状,为下一步的保护利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检查完库房之后,按照工作安排,九点钟李慧竹副馆长召开馆内会议,讨论下一步的展陈工作。今年受疫情影响,在无法面向观众开放的情况下,为向公众传播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山东大学博物馆推出了线上微展览《说文解字—山东大学博物馆藏古文字珍品选粹》(下简称《说文解字》)。
展览共分七个单元,选取不同时期山东大学考古发掘出土的古文字藏品,通过新媒体的表现手段,对藏品出土背景、古文字内涵及其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价值进行多方面阐释,让观众在欣赏精美的古文字珍品的同时,了解古文字的珍贵价值和重大意义。
时间紧、任务重。疫情期间,李慧竹副馆长带领馆员每日召开集体视频会议,经过选题、分工撰写、通稿设计等内容的反复推敲,克服了疫情期间查找资料和沟通上的不便,仅经过一个多星期,便向公众推出了《说文解字》微展览。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为观众呈现出内涵丰富的线上展览,这不仅是博物馆全体馆员在困难时刻为公众贡献精品的心意,更是博物馆藏品研究实力的反馈和证实。
午后的繁忙是为了提升服务水平
李慧竹副馆长下午的工作也并不轻松。匆匆吃过午饭,还没有来得及休息一会儿,李慧竹副馆长便开始为下午的工作会议做准备,会议主要是讨论为提升展馆服务水平的下一步工作规划,包括展览质量的提升、讲解服务的培训以及文创衍生品的工作。
作为一个以观众为中心的高校博物馆,山大博物馆历来重视观众服务,而展览作为衡量博物馆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准,自然是博物馆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山东大学博物馆举办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展览,如《耕耘·奉献——迎国庆70周年韩连琪、张维华捐赠书画展》《不栉进士——女性考古学者专题展》以及《刘敦愿先生百年诞辰纪念特展》等,反响热烈。其中,“不栉进士——女性考古学者专题展”在第五届(2018-2019年度)山东省十大精品陈列展览评选中荣获“精品奖”。
高校博物馆是文博专业人才培养与储备的摇篮,有其独特的性质和特点。“不栉进士——女性考古学者专题展”是文博专业学生自主选题、策划实施,独立创办的教学实践成果展。作为此次展览的主办单位,山东大学博物馆发挥高校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以场馆空间为平台,充分信任与支持学生参与策展实践。此次荣获“精品奖”,收获的不仅是成果,更是博物馆未来的人才。山东大学博物馆将继续秉持展馆服务教学的办馆初心,持续推进“展教结合”的创新教学实践,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文化阐释人、传承人。
为更好的服务观众,全方位提升博物馆的服务水平,山东大学博物馆还每年组织举办讲解员大赛和文化衍生品创意大赛。大赛结束之前,几乎每天下午李慧竹副馆长都要听取工作汇报,并为下一步的比赛安排做出指示,这也是她行政工作的一部分。
博物馆讲解员是连接展览和观众之间的重要桥梁,无论何时都是博物馆知识传播不可取代的媒介之一。山大博物馆自2012年到2019年已经连续举办了八届讲解员大赛。来自各校区、各学院的同学踊跃报名参加,由博物馆专业讲解员带队指导,为同学们进行赛前培训、试听、模拟讲解等指导工作。八年来,有百余名学生工作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岗位上,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来到山大、来到博物馆,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展示的舞台,又把山大优秀的历史文化传递出去,积极发挥了博物馆作为学校对外交流窗口的作用。
同时,为响应国务院关于“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等意见,让观众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山东大学博物馆还组织策划了衍生品设计大赛。文化创意衍生品将过去的文化因素与当代文化需求相结合,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通过博物馆衍生品设计大赛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创造力,增强同学们文物资源保护的意识,用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万家灯火时开启学术研究工作
李慧竹副馆长在山东大学博物馆任职的同时,还是一名高校教师。作为博物馆的副馆长,李慧竹白天的行程大部分都是行政事务,如检查藏品库房、参加学术交流、指导博物馆提升服务水平等。作为高校的教师,她还身肩学术研究的重任。
下午六点钟,李慧竹副馆长下班回家。这是她行政工作的结束,亦是她学术研究的开始。白天空闲时,李慧竹副馆长会随时记录下日常工作中获得的启发与灵感,等到夜深人静时提笔写作,再将零散的思绪整理成文章,这似乎已经成了她的习惯。多年来,她的学术成果颇丰,著有《博物馆学体系初探》、《追溯文明的星河——图说考古》、《论高校博物馆与现代通识教育》、《论学科支撑与高校博物馆的个性化》等书籍文章。
作为一名高校老师,李慧竹副馆长十分关心教育教学工作。近年来通识教育普遍兴起,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与博物馆教育功能有着诸多共同之处,为设立于校园之中的高校博物馆,开拓了更为广阔的为学生服务的教育空间。李慧竹副馆长在《论高校博物馆与现代通识教育》一文中指出,山东大学博物馆应加快认识和理解通识教育的本质特征与自身特点和优势相结合,提倡要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的育人功能和作用,为广大学子提供多样的素质教育。
因此,为搭建高校博物馆与现代通识课程的桥梁,山东大学博物馆在每年培训来自全校各院系的学生讲解员过程中,结合博物馆现场环境和内容,为他们开设了“博物馆接待礼仪”、“考古学初论”、“博物馆学初论”、“山东大学校史”、“中国书法艺术史”等系列课程。同学们在这种授课过程中扩大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提升了自己的通用能力,收获颇丰。
临近深夜,李慧竹副馆长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明日是新的一天,李慧竹副馆长将继续如往常一样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去。与今天不同的是,明天上午九点她要参加文博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讨论课,为同学们讲述一些她在博物馆的工作经验。
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流失的是岁月,不变的是初心。
——李慧竹
李慧竹副馆长参加学术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