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经药的使用
传统中医诊病,处方遣药,喜用引药,由于引药的巧妙应用,效如桴鼓。引药是在中药“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和“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及药物归经理论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历代医药学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体会到辩证立法虽然精确,但是能否收到预期良效,还要看遣药配伍是否妥当;因为药物一经配伍,就大大增加了各药作用的复杂性,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下(协调或制约),药物的性能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因此,古人对引药的应用十分重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代代相承,逐步发展和完善。近年来,引药的应用进展不大,有渐被忽略的趋势。引药是在当前中药配伍应用亟待继承和发扬的重要内容,应当努力发掘,使中医药学的方药理论得以深化,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
一、引药概述
引药,亦称引经药、药引、或引经报使,主要是指处方中引导诸药直达病所使之更好发挥治疗效应的药物。它是在中医方剂的君、臣、佐、使配伍原则和中药药物归经理论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正如传统之用桔梗为了引载药上浮治疗咽喉病,用桑枝为引以治上肢病,以牛膝为引以治下肢病,用羌活为引以治足太阳膀胱经病,用青皮为引以治疗足厥阴肝经病,用酒为引以活血通经,用生姜为引以发表和胃,用灯心草为引以清心通淋等。其应用药材、蔬菜、果实、谷物、草木、虫介及金属等类皆囊括其中,真可谓方圆曲直,运用精当,达到炉火纯青、美不胜收的境界。早在东汉时期,《伤寒论》113方中就有52个方应用了引药;金元时期,《珍珠囊》明确提出了引药为“引经报使之说”;明清时期,引药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并有《药引论》专著问世。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引药应用逐步成为了临床处方基本原则之一。正如《医学阶梯》说:“汤之有引,如舟之有楫”。《医学读书记》亦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药引论》则明确指出:“古今汤方莫尽,药引无穷,临机取用,各有所宜。”均说明了应用药引的重要性和广泛性。大抵选用引药根据疾病表现、病变部位、体质强弱、发病季节以及治疗目的、立方原则、药性特点等因素而定。正确地应用引药,对引诸药入经,直达病所,提高疗效,矫正药味,便于服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引药的临床应用,概括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即用于引药归经、佐助、佐制、反佐、调和诸药等。
(一)引药归经:如参苓白术散中用桔梗为引,似舟楫载药上达上焦以益肺;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中用吴茱萸、生姜为引,直走厥阴引诸药散陈寒;芪芍桂酒汤中用苦酒为引,引药入营分以增强泄营中郁热和散肌腠水湿之功;失笑散中用醋调服为引,引药入肝以解肝经瘀血疼痛。
(二)佐助:如八正散中用灯心草为引,既可导热下行而通关窍,又能增强通淋除湿的作用;炙甘草汤中用酒煮煎为引,增强了疏通经络、畅利血脉的功效;括蒌薤白白酒汤中用白酒为引,助药上行通达气血。
(三)佐制:如川芎茶调散用清茶调下为引,既可上清头目,又能制约风药过于温燥和升散,使升中有降;凉隔散用白蜜为引,既可存胃津、润燥结,又能缓和硝、黄之峻下。
(四)反佐:如白通加猪胆汁汤中用人尿、猪胆汁为引,取其性咸寒,引阳入阴,使温热之药不为寒邪格拒,以利发挥回阳救逆之作用;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中猪胆汁为引,借其苦寒性滑引姜附大辛大热药物入阴,以制盛寒对辛热药物之格拒,具有“甚者从之”之意。
(五)调和诸药:如麻黄汤、桂枝汤中用炙甘草为引,以缓和麻、桂峻烈之性;龙胆泄肝汤中用甘草为引,以调和诸药苦寒之性;达原引中用甘草为引,以缓和厚朴、槟榔、草果之力猛并能解毒,又可缓和知母、黄芩之苦寒。此外,也有调和中州,固护脾胃之意,如常用生姜、大枣、甘草为引,即有此意。
二、引药的临床应用
(一)蔬菜类引药
1、生姜:辛,微温;入胃、脾、肺、肝经,其性走而不守。作引药其效有三:宣散表寒,降逆止呕;化痰涤饮,通络利窍;调理肝胃,畅达气机。但阴虚及上、中焦有热者忌用。引药用量1~3片。
2、生姜皮:辛,凉;入脾、肺经。作引药是取其以皮走脾之意,引诸药入脾,有和脾行水之功效。但阴虚及上、中焦有热者忌用。引药用量1~3片。
3、煨姜:辛,微温;入胃、脾、肺经。作引药是取其性平和,既无干姜之燥,又无生姜之散,有和中止呕,固护胃气的作用。但阴虚及上、中焦有热者忌用。引药用量1~3片。
4、葱白:辛,甘,温;入肺、胃经。作引药能领诸药达表入里,其效有三:和调阴阳,通阳散寒,疏散表寒。但表虚多汗者忌用。引药用量1~2寸。
5、葱尖:辛,甘,温;入肺、胃经。作引药意在以葱尖通关利窍,可开通膀胱关窍。但表虚多汗者忌用。引药用量1~2寸。
6、胡荽:辛,温;入脾、胃、肺经。作引药是取其辛温香窜之性,领诸药外达皮肤,有疏风解表,发汗透疹的作用。但疹已透出或非风寒外束而是热毒壅盛所致的疹出不透者忌用。引药用量1~2棵。
7、香菇:甘,平;入肝、胃经。作引药能助诸药托痘排毒,疏风透疹。但有中寒者不宜用。引药用量1~3片。
(二)谷物类引药
1、粳米:甘,平;入脾、胃经。作引药是取其甘缓之性,调护胃气,以防大凉之剂伤中。引药用量3~15克。
2、陈仓米:甘、淡、平;入脾、胃经。作引药其效有二:调中益气,涩肠止泻;顾护胃气,化湿止痢。引药用量3~15克。
3、糯米:甘,温;入脾、胃、肺、肾经。作引药能助诸药行营卫,有益气行血、透痘助浆的作用。但素有痰热风病及脾病不能运化者忌用。引药用量3~5克。
4、薏苡仁:甘,淡,平,微寒;如脾、胃、肺经。作引药能助药健脾益气,除湿散满。但大便干燥及妊娠期慎用。引药用量10~15克。
(三)虫介类引药
1、蜂蜜:甘,平;入心、脾、肺、大肠经。作引药能助诸药解毒调中或润肠通便。但痰湿内蕴,中满痞胀及便溏者忌用。引药用量10~15克。
2、蚕茧:甘,温。作引药能助诸药泻膀胱中相火,引清气上朝于口,有生津止渴之的作用。引药用量2~10克。
3、珍珠:甘,咸,寒;入心、肝经。作引药能领诸药入心,有镇心安神、养阴熄风的作用。但阴寒证忌用。引药用量0.5克~1克。
4、桑虫:甘,平;入肝、脾、肺经。作引药能助诸药散风透疹,托痘发浆,活血解毒,祛瘀通经。本品有毒易伤脾胃,故凡痘毒脾败、皮薄脚散、泄泻不止者忌用。引药用量1~5条。
(四)果实类引药
1、梨:甘,微酸;入肺、胃、心、肝经。作引药能助诸药清热润肺,消痰止嗽;又可助诸药清滋肝肺,退潮热止咳嗽。但虚寒咳嗽、脾胃有寒者忌用。引药用量3~5片或汁液半杯。
2、胡桃肉:甘,温;入肺、脾、胃经。作引药能佐诸药补命门元阳,通经脉郁滞;又可助诸药补肾以运脾阳,调中以行滞气。但阴虚火旺及痰火积热者忌用。引药用量1~3枚。
3、大枣:甘,温;入心、脾、胃经。作引药能导诸药入脾胃,和中助运;又可助诸药补益心脾,滋补气血。但心下痞满、中满呕吐者忌用。引药用量2~5枚。
4、龙眼肉:甘,温;入心、脾经。作引药能领诸药入心脾,补益气血;又可领诸药直达心经,养心安神而增寐。但内有痰火及湿痰者忌用。引药用量3~7枚或3~6克。
5、鲜青果:甘,涩,酸、平;入肺、胃、肝、脾经。作引药能助诸药清肝凉胆,清胃降火,又可助诸药解温热之毒,疗咽喉肿痛。引药用量2~7枚。
6、莲子:甘、涩、平;入心、脾、肝、肾经。作引药是取莲肉芳香之味,以清养心君,除烦安神;又取其稼樯之味入脾。固涩之性涩肠,故能止滑泻。但中满痞胀、溺赤、便秘者忌用。引药用量5~20粒。
7、藕节:甘,涩,平;入心、胃、肝经。作引药能助诸药凉血止血,散瘀生新;又可助诸药解咽喉之热毒。但脾胃虚寒者慎用。引药用量2~7个。
8、荷梗:微苦,平;入心、肺、肝、脾经。作引药能助诸药升清除眩,和营舒筋;又可助诸药行气化饮,宽胸和中,清解暑湿。但大便干燥者忌用。引药用量0.7~1尺。
9、荷蒂:苦,甘,平。作引药能领诸药上达,能清解咽喉肿痛以及和血散瘀、清降心火。引药用量2~3个。
10、荷叶:苦,涩,平;入心、肺、肝、胆经。作引药用其效有三:引药上行,消解咽喉肿痛;升阳散风止头痛;清解暑热,定眩止晕。但体虚阳浮之体忌用。引药用量半张或一张。
11、西瓜翠衣:甘,凉;入肺、胃经。作引药有辅助药清暑除烦、止渴利尿的作用。但中寒多湿,大便滑泄者忌用。引药用量30~50克。
(五)草木类引药
1、灯心草:甘,淡,微寒;入心、脾、膀胱、小肠经。作引药能导诸药入心、脾、膀胱,以清湿热、利关窍;又能清上、中二焦之余热。但气虚小便不禁者慎用之。引药用量1~3克。
2、芦根:甘,寒;入肺、胃经。作引药是取其体中空虚,以起辅助疏散透疹的作用;又取其清凉而上升,领诸药直达头顶,以散解瘟毒。但脾胃虚寒之呕吐作胀忌用。引药用量10~15克,或鲜品3~5把。
3、醋柴胡:酸,苦,平,微寒;入肝、胆、心包、三焦经。作引药能领诸药入肝胆经,以解半表半里之邪。但真阴亏损、肝阳上亢者忌用。引药用量1.5~3克。
4、益母草:辛,苦,微寒;入心、肝、肾、心包经,作引药能助诸药活血调经,化湿清热;又可助诸药消瘀逐滞,养血生新。但气血素虚偏寒及阴虚血少者慎用。引药用量6~10克。
5、鲜扁豆花:甘,淡,平;入脾、胃经。作引药能助诸药除中焦之湿滞,理脾胃以止泄。但阴虚及便秘者慎用。引药用量7~10朵。
6、鲜扁豆叶:辛,甘,平;入肝、脾经。作引药能助诸药清暑利湿,行气和中;又可助诸药调理中州,调和肝脾,舒筋化滞,止呕止泻。但阴虚及便秘者慎用。引药用量10~15片。
7、竹叶:甘,淡,微苦,寒;入心、肺、肝、胆、胃经。作引药其效有五:清上焦之热,以助清利咽喉;清化阳明,以助清理胃经湿热;清病后余热,使余邪从小便分消;清心肝之热,以助降五志火热;清化痰饮之热,以助化痰涤饮。但中上二焦无热者慎用。引药用量5~20片。
8、淡竹叶:甘,淡,寒;入心、肺、胃经。作引药能清上焦之热,清利咽喉,导热下行,又可清化暑湿相合之湿热,使湿与热不相合。但孕妇慎用。引药用量3~6克。
9、枸橘叶:辛,温;入肝,胃经。作引药能领诸药达中上二焦,起到利咽导毒及理气和胃的作用。但脾胃虚弱者慎用。引药用量30~50寸。
10、桑枝:苦,平;入肝、肺、脾、肾经。作引药能领诸药入肝养血,抵关节而舒筋;又可助诸药驱风除湿,消肿止痛。引药用量3~10克。
11、竹沥:甘,苦,寒;入心、胃、肝、肺经。作引药意在取竹沥性滑流利,能领诸药走窍逐痰,通利经络,益阴除热。但脾胃虚寒而致肠胃滑泄以及寒嗽者忌用。引药用量3~30毫升。
(六)金石类引药
1、赤金、金器:辛,苦,平;入心、肝经。作引药能助诸药镇摄心神,安宁魂魄;又可助诸药凉肝解热,定惊止搐。但阳虚气陷、下利清冷者忌用。引药用量,常取整块或一件,入药同煎后取出。
2、纹银:大寒,入心、肝经。作引药能助诸药安神定志,镇惊明目,顾护胎元。但阳气虚弱有寒者忌用。引药用量,常取整块或一件入药同煎后取出。
3、元明粉:辛,苦,咸,寒;入胃、大肠经。作引药其效有三:助诸药入肠胃导里滞下行,除胀满;助诸药稀释痰涎,清利大肠;助诸药驱经络之痰饮,润肠胃之燥结。但脾胃虚寒者忌用。引药用量2~6克。
4、朱砂:甘,寒;入心、肺、脾、肾经。作引药能助诸药清心宁神,定惊防惊痫,逐痰降火。但本品久服,可致慢性汞中毒,不宜久服。引药用量0.5~1克。
中药常用“药引”
中药处方讲究“药引”。药引有什么作用呢?据历代文献资料记载,药引具有引经作用(即把药物成份集中到病变部位),增强疗效作用、解毒作用、护胃作用、矫味作用。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药引:
食盐
生姜
辛、微温,入肺、脾经,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咳、温肺止咳之效。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时,常用生姜3~5片为引,以增强疗效。
葱白
辛、温,入肺、胃经,有散寒通阳、解毒散结之效。治疗感冒风寒、小便寒闭不通时,常用葱白5~7根为引。
灯心草
甘、淡、微寒,入心、小肠经,能清心除烦,利尿通淋。治疗心火元盛、小便短赤时,宜用灯心草一小把为引。
粳米
甘、平,入胃经,有益气健胃之效。治疗火热病证需用大剂量苦寒药物时,以防苦寒败胃,常取粳米一小撮为引,以顾护胃气。如清暑解热的白虎汤。
大枣
甘、温,归脾、胃经,能益气补中、养血安神,调和药性。使用峻烈药物(如甘遂、芫花、大戟、葶苈)时,常取大枣10~15枚缓和药性,以防止中毒。
蜂蜜
甘、平,入肺、脾、大肠经,能滋养、润燥、解毒。治疗肺虚燥热、肠燥便秘病证时,常用蜂蜜1~2汤匙为引。
食醋
酸、平,有散瘀止痛、收敛固涩之效。治疗妇女带下、血热崩漏、蛔虫腹痛病证时,常取食醋1汤匙作药引。
红糖
甘、温,能补中、祛瘀。治疗产妇恶露不畅、少腹冷痛病证时,常取红糖20~30克为引。
中药的药引有何功用?
中药的药引在中药汤剂中起着重要作用。即使这些药引是极普通的食品,如红枣、生姜、葱白,以及酒、醋等,但它们起着引药归经、解除药物的毒性、增加药效、改变汤剂中某些异味等作用。
(1)解除毒、副作用。在使用甘遂、大戟、芫花时,加入大枣,可缓和药性的峻烈,保护正气。大枣能补脾益胃、养血安神、调和营卫、缓和药性。石膏知母汤对胃有不良刺激,用粳米作药引,能缓解其副作用。
(2)提高疗效。如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及腹痛时,常放人3~5片生姜,以增强发汗、祛风邪的作用。葱白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治疗风寒感冒、寒凝气滞、腹胀腹痛
时,常利用2~3茎葱白煎汤作引。
(3)引药归经。跌打损伤时常用黄酒送服云南白药,可助其通调气血、舒筋活络。
六味地黄丸用淡盐水送服,可增强药物滋补肝肾的效果。
(4)改变异味。有些汤剂有异味,在不影响药物疗效的同时,放人冰糖、饴糖可减
少药物异味。产后恶露不尽、经行腹痛、体虚畏寒等妇科血虚、血寒诸症常用红糖冲饮,
不但能改变药物异味,还可增强疗效。
(5)其他。胆道痉挛、腹痛以及妇女赤白带下、血崩便血,常用米醋2汤匙冲开水半
杯为引。治疗肺燥干咳或虚劳咳喘、肠燥便秘等,常用蜂蜜1~2汤匙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