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建筑上,雕有一种谜样的“蒙佳利”,这是怎么一回事
在福建省内,人们常常将厦门,泉州和漳州三市统称为闽南地区。闽南有三大特色:一是闽语,二是美食,三是古建。其中最令人惊叹的是古建民居,如著名的土楼和红砖厝。闽南人将房子称之为“厝”,因此红砖厝就是红砖房屋,它们大多具有南洋建筑的风格。但令人感到疑惑的是,红砖厝却都雕刻了奇奇怪怪的“蒙佳利”,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如果您也想知道,下面小编就来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揭秘之前,小编先给您说说门神。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门神是守卫家庭的神灵,能驱除邪恶和霉运,带来平安和健康。史料价值,早在商周时期的祭祀中,古人就有了“祀门”典礼,“王为群姓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有"门"、"庶士、庶人立一祀……” 《礼记·祭法》。随着社会发展,门神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比如福禄寿三神像和哼哈二将,以及秦叔宝和尉迟敬等武将像,不同的门神当然也有不同的作用,但归根结底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闽南红砖厝却不贴门神画像,而是雕刻了许多不同的蒙佳利。
所谓蒙佳利,它是一种石刻像,但最令人费解的是它竟然有着一副“洋人”的嘴脸。通常蒙佳利雕刻房屋进门处的石柱上,高约20-50厘米,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风格,而且既有男性,也有女性。男性蒙佳利额头宽,眼窝深,还有两撇小胡子,有的还带着头巾,双手掐腰地站立着;女性蒙佳利体态丰腴,通常都身着西式长裙,有的还带着头冠,看起来就像典型南洋女子的穿着风格。
或许您心里也很纳闷,闽南人在房屋上雕刻蒙佳利做什么的呢?一开始,很多人都以为是为了装饰,但是后来据当地的老一辈村民介绍,蒙佳利不是装饰品,而是“出气筒”。老人们表示,在清末民初时候,福建沿海一带很多人都下南洋谋生,即今天的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当时下南洋谋生并不容易,不管是从商做生意,还是当工人出卖体力,总是处处受到欧洲商人的欺负。后来,一些劳工赚够钱了回乡养老,于是就按照南洋建筑的样式修建了房屋,并且还请工匠在石柱上雕刻蒙佳利。
其实蒙佳利也是外国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比如现在欧洲的很多古建中,也都能看到大量的石刻人像,而它们大都出自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话故事。不过,闽南人雕刻蒙佳利不是信仰西方文化,而是为了出一口恶气,以报在南洋受洋人欺负的仇怨。在最初下南洋的闽南人看来,将蒙佳利刻在石柱上,也算是让他们日夜劳动,不仅支撑房屋,还要驱邪避魔,并且还不给他们饭吃,也不给他们水喝,当然也不给他们发工资,蒙佳利虽然不是真的,但看着也解气吧。
其实仔细想想也觉得可笑,虽然气是出了,但是问题并没解决。之所以下南洋受到洋人的欺负,根本原因不是因为洋人心眼不好,而是当时的清朝实力太弱,洋人自然就会挑软柿子捏,所以不提升国家的实力,就无法改变被欺负的命运,用蒙佳利出气也仅是小孩把戏。不管怎么说,闽南人也始终努力自强,逐渐在南洋站立起来,既为闽南人长了一口气,也为国人树立了新形象。
如今100多年过去了,在几代人的不忘初心的接续奋斗之下,中华民族已经崛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不仅摆脱了被欺负的悲惨命运,而且在国际舞台上也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因此不管我们下南洋,还是跑西洋,或者闯东洋,也都不会再被欺负。
参考资料:
《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 作者:陈达,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