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实施宜早不宜晚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吴正宪建议,将家庭教育工作提前到大学和婚前阶段。她表示,家庭教育是社会风气的基础,建议将家庭教育纳入大学课程体系,对于幼教、家政、教育等相关专业设立必修课,其他所有专业则选修。
看到这个建议,我感到高兴,对家庭教育就应该重视起来。但将家庭教育工作提前到大学和婚前阶段,我个人感觉还远远不够。如果能够将家庭教育真正纳入学校教育体系,那么我希望能够再提前一些,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学段进行更好。
在这里,我理解的家庭教育,不同于我们平时讲到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而是培养公民对家庭这一社会单位的正确认识,使每一个人认识到健康幸福的家庭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以及怎样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提升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幸福感。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年轻一代家庭观念不强。城市的年轻人多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生活在三口之家,且父母大多是双职工,大部分孩子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在校生活学习的时间要远多于在家里的时间,况且双职工家庭的家庭凝聚力本来就不强。年轻人家庭观念淡薄,对自己未来婚姻的认同感也相对较低。而农村的青壮年基本都外出打工,农村家庭多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日常生活也很难完整。这样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也需要学校的辅助教育和观念矫正。因此,极早进行家庭教育,帮助每一位公民培养正确的家庭观念,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并不是要等到成家立业,或者将要成家立业时才需要考虑的问题。
家庭观念作为一个人社会价值观的一部分,其教育宜尽早进行。如果我们使学生懂得了家庭的组成要素、家庭成员的责任与义务,培养他们对家庭的感情,孩子们就会在幼小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充满对幸福家庭的向往,这有可能反过来督促自己的父母,帮助父母共同营造温馨美满家庭。
为什么我建议不能等到大学教育或者婚前教育?家庭观念属于人之根本,家庭教育是固本的教育,应该在孩子初步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年龄培养,将家庭观念作为中国人的根本观念注入青少年的内心。不可否认,随着学龄增长,学生更倾向于接受功利目标明确的教育,如升学教育、职业教育等等,而家庭教育应该像塑造孩子的思想品德一样,作为奠基工程,放在人生的第一堂课。此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
家庭问题比较严重的还是农村家庭。一是父母文化水平低,孩子很难得到良好的子女教育,二是农村家庭负担重,在照顾老人、抚养孩子方面,常常有捉襟见肘之难,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第三,农村孩子能够接受大学教育的比例较低,显然,能够进行婚前家庭教育的可能性相对更低。如果我们把家庭教育放在大学或者婚前,那么,就会有一大部分农村青年无法接受到这种教育,农村的家庭问题仍然难以得到缓解。
当然,实施家庭教育,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进行课程设置,还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样的教育方式,应该比课程设置、作业考查的方式要好,毕竟,这是最贴近生活的一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