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半生已很苦,难道余生还要继续苦?
早晨,我读到一篇写陈佩斯的文章《陈佩斯:社会已这么烂,还要把余生烂下去?》,里面有陈佩斯说的一句话:“这个世界缺的不是规则,而是规矩。我们在这么烂的世界里生活了几十年了,再把余生都这么烂下去,多没劲啊!”我顿觉醍醐灌顶,震撼心灵。如果已经发现前半生过得那么烂,还任由它烂下去,是多么可悲呀。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走错了路而继续前行,还是可以原谅的。如果明明已经知道走错了道,还要执意往前走,便是错上加错,不可饶恕。生命仅有一次,错了不可重来。如果一个人明知已错,却不愿更改,不仅可悲,而且可恨,真正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
陈佩斯在经历了半生“烂生活”之后,彻底醒悟了,决定不再让余生烂下去,“他拒绝了一切浮华,不断给生活做减法,因为他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凡此以外的,都可以舍弃。而一个人只有懂得了舍弃,才能够更好地抓住想抓住的东西。”我想他应该是一个幸福的人,因为他过着快乐而有意义的生活。
02
生活已经很苦,余生难道还要继续苦?也许你会说:“人生本苦,我能奈何?”其实人生苦不苦,很大程度决定于自己的心态,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认识。
人生活在世上,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也总能体验到痛苦、悲伤、忧虑等消极的情绪,当自己无法解决当下的问题时,就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未来。各种宗教也不断强化人们的消极想法,佛教宣扬人生皆苦的观点,劝说人用今生的禁欲和苦行拯救心灵,以换回来生的幸福。道教则劝人用今生的清修和自恋远离红尘,以求长生不老。基督教则劝人用今天的苦难换得进入天堂的门票。然而,即使今生受苦,能够换来来生真正的幸福吗?
也许在一个完美的来世中,人们可以天天做着既快乐又有意义的幸福事。然而,现实生活中,没有人能够天天幸福快乐。即使是一个乐观的人,如果你用心去读他,也会发现他快乐的笑容背后隐藏着一丝忧伤。即使是无忧无虑的婴儿,也会有得不到满足的痛苦,所以婴儿就会经常啼哭。婴儿慢慢长大以后,就会体验到更多的不快乐。不论你和谁聊天,都会发现他们都有各自的烦恼和痛苦,真是人人有本难念的经。有些人见人喜欢把自己烦恼和痛苦倾泻出来,另一些则喜欢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把烦恼和痛苦留给自己默默承受。
事实上,有些人放大了现实中的苦难,用苦难的阴影覆盖了一切,所以会觉得不幸福。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很多的幸福小体验来改变这一切,就如在暗室里点起油灯,只要一盏,便可照亮整个屋子。泰勒·本·沙哈尔把它称作为“幸福催化剂”,即用一些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的事情,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意义和价值,让我们能够体验到幸福和快乐,从而影响自己和别人,不仅现在受益,将来也会很快乐。就如往池塘里扔一块石子,会溅起层层涟漪。快乐会传递,幸福会感染,只要做一件小小的有意义和快乐的事,都可能让你幸福一天。玛西亚·维德就建议人们:“竭尽所能让快乐与热情的时刻充满你的生命,从一次小小的体验开始。”因为从小事做起,比较容易,而且能够坚持。
03
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我的前半生虽然苦乐参半,然而内心里却觉得苦多乐少。从留存的照片来看,少年时还能面带自然的微笑,往后的照片基本上都是表情严肃、双唇紧闭、眉头紧锁,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即时偶尔有微笑,一看便知是那种为摆拍而勉强咧出的微笑,反倒不如不笑好。
母亲的离世,沉重地打击了我,也让我对生活有了重新的认识。父亲的离世,更是让我在心灵上受到了震撼。
不同于母亲的乐观,父亲一生悲观情结较浓,喜欢放大自己所经受的苦难,抱怨极多,欢笑很少,总是悲叹生不逢时,时运不济。然而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里,他感悟到快乐和幸福的重要,临终前的十来天,他已无法进食,也停止输液,像一只即行将耗尽的蜡烛,慢慢地熄灭火焰。
然而,即使只有那一点点微弱的光,他还要照亮我们的心灵。他让我们在床前为他唱歌,自己也极力手舞足蹈地跟着唱。有亲朋好友来看望他,他还让我们一起唱给亲朋好友听,劝说每一个人不要悲伤,一定要快快乐乐地生活。他说:“生活本已很苦,为什么自己还要让自己更苦呢?”可是人生不可重来,如果有来生,我想他一定会选择更多地感知生活中的幸福快乐,做一个幸福的人。
04
我们已经活了这么,如果已经发现生活很苦,而且也知道幸福是可以追求的,为什么不让余生过得更幸福呢?不要再给自己找借口,不要再说什么“我太累了”“我做不到”,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用心陪家人一会儿,用爱帮助别人一下,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次让座,一次指路,阅读一本书,做一次义工……这些不起眼的小事,都会成为幸福的催化剂,让你的幸福感慢慢膨胀起来,你将变得越来越幸福。
如果已经活得不幸福,余生一定要学着追求幸福,否则,活着多没劲。
公众号
安享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