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尽信师则不如无师

5.尽信师则不如无师

片段一:

上《我的“长生果”》一文。我出示表格请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

书的类型

悟出了哪些道理

“香烟人”小画片

别看书的类型只有三个空格请孩子们填写,一写,就发现有的孩子混淆了。比如,文中谈到“香烟人”小画片是“我”最早看到的“连环画”,于是有学生就把这当成了真正的连环画。第五自然段写到:“后来,我看到几本真正的连环画。”接着介绍了看过的几套连环画,这才是书的类型之一——连环画,这与“香烟人”小画片是有区别的。学生不明白“香烟人”小画片是怎样的,我立刻从网络上寻找了几张照片,让他们看一看。他们一看,就知道“香烟人”小画片与连环画是有区别的。

思考:适当的资料补充,有利于学生正确辨析。不过,如果学生关注到语言文字上的细微差别,第三自然段中的“连环画”与第五自然段的连环画标点符号上和表述上的不同,就会发现作者在第五自然段中特地强调了“真正”二字。在辨析的时候,不应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片段二:
还是这个表格。
反馈的时候,学生在表述“悟出了哪些道理”时,发现有的孩子写的是作文中悟出的道理。这时,小周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读书与作文在作者的成长历程中是相辅相成的。阅读促进作文,作文展示和优秀评定又推动阅读。她说,表格中应该填写的是阅读时悟出的道理,而不应该是作文中悟出的道理。
绝大多数学生表示赞同。
接着,我把学生的观点板书到黑板上的表格中。书写的时候,我把“悟出了哪些道理”写在了同一个方框中。而根据文中表述,作者提到的感悟,应该是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读“香烟人小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的感悟;第二个阶段就是读古今中外的大部头小说的感悟。表格也特地做了分行。
然而,没有一个孩子指出朱老师的错误。或者,他们看见了,但只停留在内心,没有打算提出来。
我说:“朱老师有一处写错了,你们发现了吗?”
这时,坐在前排的孩子轻轻地发出声音来。看来,他们心里是知道的,只是没有说而已。
我说:“同学们,尽信师则不如无师。你们看,今天朱老师这么明显的错误,没有人提出来,而且有的孩子在做笔记,也像朱老师这样写。岂不是错上加错?朱老师的错误到底在哪里?”
我示意同学们寻找。
越来越多的学生发现了朱老师的错误。我说:“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能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
思考:有时候,学习不仅仅只是遇见问题解决问题,也有可能是发现问题挑战问题。尤其是到了高年级,当孩子们掌握了一定的思辨方法,就要勇于去运用,去表达。老师的答案一定是对的吗?绝不是。《孟子·尽心下》有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宋朝陆九渊也说:呜呼,尽信书不如无书。同样的道理,尽信师则不如无师。要敢于直面老师的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哪怕不确定,也要试一试。换句话说:若不确定,更值得一试,课堂是试错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地方。就如片段一的这位同学,很显然,对于书的类型这一信息的梳理,他虽错,但得到的成长值一定是最大的。
再如,这篇课文中还有一个多音字:“奔”。这个字,在“嫦娥奔月”一词中的读法有两种说法,一说第一声,一说第四声。切不可以为朱老师说第一声就是第一声,朱老师说第四声就是第四声。要学会自己寻找依据——五年级了,寻找依据的本领是很强大的。
学生在寻找依据的时候,我也在寻找依据。我有一个想法,这个字,其实两种读音都可,但要看具体语境。例如,表示神话故事的时候,读第一声(原因见《权威解答:“嫦娥奔月”到底怎么读》);表示中国探月工程(简称“嫦娥工程”)时,读第四声,因为那是有方向,有目标的,只是借其名而为之,与《嫦娥奔月》的神话本身无关,也就不用纠结是到底读第几声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