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胃动力中药的巧妙应用
促胃动力中药的巧妙应用: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药方
李某,男,65岁,反复胃脘胀闷不适20余年,加重2年。
胃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检查: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窦部中度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症见:胃脘胀闷不适,餐后尤甚,胃纳差,不易饥,嗳气不爽,面色萎黄,大便时溏,舌淡暗,边有齿痕,苔白腻。
辨证为脾虚夹滞,治宜健脾益气,消滞化瘀。药方:黄芪18g,白术15g,茯苓15g,藿香12g(后下),丁香6g(后下),豆蔻6g(后下),谷麦芽各15g,焦山楂15g,丹参20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15g。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7剂后,胃纳好转,仍有餐后饱胀不适,嗳气后舒,舌苔变薄。原方去丁香、藿香,加郁金、佛手各12g。
再服1个月后,诸症明显好转,偶嗳气,饮食不慎时脘腹少胀。原方继服6个月,复查胃镜,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检查:轻度萎缩性胃炎,轻度肠化。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常以痞满为主症,常自服促动力西药,但疗效欠佳。余教授认为很多中药具有很好的促动力作用,但一定要辨证应用,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脾胃属土居中焦,为一身气机之枢纽,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一升一降,才能分清泌浊,保持胃肠虚实更替的生理状态。
痞满一病多因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司所致。而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行气药具有促动力作用。
因此临证常用少量药性平和的行气药,如郁金、佛手、紫苏梗等理气宽中,以防用药呆滞,影响气机。
对于有舌淡有齿痕等脾胃虚寒之象者,则用丁香、砂仁、豆蔻等温中行气,每获验效。但一定要准确辨证,不可妄投辛香温燥之品,因“胃为燥土,喜润恶燥”,过用香燥,虽气机得解,但胃阴更伤。
用药时则药味宜少,药量宜轻,一般二三味即可,用量常为6~9g,最多不超过12g。
胃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处方】党参12炒白术10茯苓10甘草6陈皮10半夏10枳壳10元胡20莪术5丹参15山慈菇15鸡内金10,白花蛇草30半枝莲30
【加减】腹胀甚加胃酸莱菔子
嘈杂反酸加黄连吴茱芋肉
纳差加木香砂仁
【疗效】健脾益气,理气和中,化瘀散结,清热解毒
四逆散可被视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首选药方,治疗未见复发
某女,36岁。患者因胃脘胀满疼痛半月,食欲明显下降而就诊。自诉患胃脘不适3年余,时好时发。
半个月前因琐事与人争吵,当晚即觉胃脘胀满难忍,不思饮食,自购中成药治疗(药物不祥)无效,遂来就诊。
患者面色黄中带青,胃脘饱胀,时而疼痛,食后尤甚,食欲不振,喜叹息,大便不畅,舌暗红,苔白,脉弦细。
胃镜检查示: 萎缩性胃炎。此乃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胃失和降。治宜疏肝和胃。方用四逆散加味。
药方:枳实12g ,柴胡10g ,白芍12g ,甘草6g ,元胡10g ,佛手10g ,丹参15g。7剂,日1剂,水煎服。
服至第4剂时,即觉症状明显减轻,7剂服尽,症已十去七八,守原方继服7剂,上述症状完全消失。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伤寒论》318条云: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虽为少阴病而设,但其主治病机却是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故李中梓在《伤寒括要》中指出“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此惟气不宣通”。
因此,四逆散被视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气滞型)首选处方。加佛手者以增强和胃理气之功,加元胡、丹参乃考虑病久入络,气滞血瘀。
内容出处:国医论坛2001年11月第16卷第6期.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邓达荣
注: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需选用请咨询专业医师。
一贯煎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案
【一般资料】南某,男,58岁,1998年6月5日初诊。【病史】1年前不明原因出现胃脘隐痛伴腹胀不适,食后上述症状加剧,纳差,体倦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大便秘结,咽干口苦。舌红少津,脉弦细。经胃镜及活检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属肝肾阴虚,肝气犯胃。【治疗】治以滋阴疏肝,予一贯煎加柴胡10g、乌梅9g、炒枳壳15g、黄芩9g。服药1个月后,胃脘胀痛明显好转。继续以一贯煎随症加减治疗3个月,临床诸症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讨论】肝为发病之源,胃为受病之所。肝肾阴虚,肝气犯胃,故采用清胃养阴、柔肝和中之法。而一贯煎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清除幽门螺杆菌,促使萎缩的胃黏膜逆转,抑制异常增生作用。滋肝养胃法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肝胃阴虚证
症见胃 脘灼痛,纳食减少,似饥而不欲食,饭后饱胀,口干不 欲饮,大便干燥,舌红少苔或有裂纹,脉细数或弦细。
治宜滋肝养胃,理气止痛。
常采用一贯煎加减: 枸杞子,川楝子,麦冬,生地黄,北沙 参,当归,牡丹皮,栀子,海螵蛸, 蒲公英,酸枣仁,佛手等。大便秘结者加生 首乌,莱菔子等;胃酸缺乏者加五味子,乌 梅,木瓜等。
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处方:柴胡10克,瓜蒌仁15克,枳壳10克,木香15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草豆蔻10克,半夏15克,槟榔片10克,莱菔子10克,川连10克,黄芩10克。
加减:若气滞日久,疼痛不已,恐有瘀血,宜行气活血止痛,可选郁金、当归、乳香、没药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半剂,禁烟酒、生冷等辛辣食物。一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用上方治本型患者共34例,总有效率为94%。
常用成方可选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四逆散等加减。若肝气郁结,已有化热之象,可合左金丸、金铃子散等理气泄热。
加味化肝煎慢性萎缩性胃炎肝胃郁热证
style="width: 656px; margin: 0; padding: 0; height: 0;">
慢性萎缩性胃炎(简称CAG)是消化系统常见并多发病,一般认为该病是胃癌的前期病变或潜在因素,国内外医学界很重视此病,但目前尚无理想疗法。
通过大量临床观察,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虚实夹杂,大多因食滞、肝郁而致胃脘蕴热伤阴,胃失和降,久则及脾,脾失健运而形成此玻因此,在降胃健脾原则指导下,运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方——降胃健脾汤,效果满意。
其组成为:瓜蒌10克、半夏10克、黄连6克、枳壳10克、木香10克、郁金10克、白术8克、太子参10克、茯苓10克、荷叶10克、焦三仙30克、丹参15克、山药12克、玉竹15克、沙参10克。其中瓜蒌、半夏、黄连相合即《伤寒论》中之小陷胸汤,开痞散结、通降胃气,枳壳、木香理气降胃,郁金疏肝利胆清热,太子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和中祛湿,山药补益脾胃,荷叶醒脾开胃,焦三仙开胃消食,玉竹、沙参滋养胃阴,丹参活血和络,全方共奏和胃降逆、健脾益气、养阴活络之功,切中慢性萎缩性胃炎之病机。
加减:胃痛甚者加元胡15克、川楝子15克;口苦、纳呆加龙胆草10克;嗳气频作加菖蒲10克、苏梗10克;胁肋胀满加柴胡10克、佛手10克;失眠者加酸枣仁15克、柏子仁15克;咽喉堵塞疼痛者加桔梗10克、乌梅10克;乏力较甚,心悸气短者重用太子参,加五味子8克;大便干结者加熟大黄8克、火麻仁10克,大便稀溏,腹痛者加干姜6克。诸药每日1剂,水煎取汁400毫升,分两次饭前温服,15日为1个疗程。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顽固性疾病,而笔者近几年在辨证论治基础上运用降胃健脾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较好,胃镜检查及病理改善率亦较高。同时,患者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坚持不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起居有常,饮食有节,情绪稳定,这是治疗时尤应加以注意的。
清心养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处方】北沙参15克、玉竹15克、石斛15克、生地9克、通草9克、莲子15克、扁豆15克、黑栀子9克、茯苓15克、滑石12克、甘草6克、竹叶6克、灯芯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降心火,复胃阴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加减】食欲不振加鸡内金;
腹胀加枳壳、厚朴;
呕恶加竹茹;
口渴加寸冬、花粉;
不眠加合欢皮、夜交藤;
肝郁不舒加白蒺藜萎缩性胃炎中西医治疗偏方
慢性萎缩性胃炎,简称(CAG),是一种常见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胃癌前状态,尤其是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癌变可能性更大。其发病缓慢,病势缠绵,迁延难愈,治疗棘手。祖国医学文献中无萎缩性胃炎这一病名,属于祖国医学中“胃脘痛”,“腹胀”的范畴。
萎缩性胃炎根据萎缩的程度,可分三级:
轻度:胃窦部浅层腺体呈局灶性萎缩,减少,而大小弯腺体正常。
中度:胃窦部及小弯腺体均有萎缩,减少,切范围较轻度广泛。
重度:胃窦部大部分萎缩﹑减少,仅残留少数原有腺体,大﹑小弯及弯腺体萎缩;或粘膜显着变薄,原有腺体完全萎缩﹑消失,而代之以化生腺体。
西药治疗:
①保护胃粘膜药 常用的药物有胶体次枸橼酸铋(CBS)、硫糖铝、思密达、麦滋林-S、氢氧化铝凝胶、胃膜素及盖胃平等。
②调整胃肠运动功能药物 上腹饱胀用胃复安或多潘立酮等。打嗝、腹胀或有返流现象为主者,可用胃动力药,如胃复安、吗叮林或西沙必利(普瑞博思)。
③抗生素 如果胃镜检查发现幽门螺杆菌实验阳性,应服用抗生素,克拉霉素、羟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呋喃唑酮、链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士霉素等,都有清除HP的作用,一般可选用两种,常与胃粘膜保护剂和制酸剂联合应用。
④制酸剂 常用的药物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碳酸氢钠(小苏打)、氢氧化镁、胃舒平、氢氧化铝凝胶、盖胃平等。
⑤上腹疼痛较重者可口服阿托品、普鲁本辛、颠茄片或654-2(25-10mg),以减少胃酸分泌和缓解腹痛症状。
中成药:二十五味大汤丸
【功能治疗】 清热解毒,调和龙、赤巴、培根,开胃,愈溃疡,止血。用于“木布”病引起的胃肠溃疡出血,亦可用于陈旧热症,久病不愈的身倦体重,胃肝区疼痛,食欲不振,月经过多,鼻衄。
【治疗详解】治疗胃病、胃溃疡、慢性胃炎、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肠炎的治疗。萎缩性胃炎、胃病引起的反酸,吐酸水、烧心、反流性胃炎及诸多胃病症状的治疗。
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
瓜蒌10克、半夏10克、黄连6克、枳壳10克、木香10克、郁金10克、白术8克、太子参10克、茯苓10克、荷叶10克、焦三仙30克、丹参15克、山药12克、玉竹15克、沙参10克。
其中瓜蒌、半夏、黄连相合即《伤寒论》中之小陷胸汤,开痞散结、通降胃气,枳壳、木香理气降胃,郁金疏肝利胆清热,太子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和中祛湿,山药补益脾胃,荷叶醒脾开胃,焦三仙开胃消食,玉竹、沙参滋养胃阴,丹参活血和络,全方共奏和胃降逆、健脾益气、养阴活络之功,切中慢性萎缩性胃炎之病机。
加减:胃痛甚者加元胡15克、川楝子15克;口苦、纳呆加龙胆草10克;嗳气频作加菖蒲10克、苏梗10克;胁肋胀满加柴胡10克、佛手10克;失眠者加酸枣仁15克、柏子仁15克;咽喉堵塞疼痛者加桔梗10克、乌梅10克;乏力较甚,心悸气短者重用太子参,加五味子8克;大便干结者加熟大黄8克、火麻仁10克,大便稀溏,腹痛者加干姜6克。诸药每日1剂,水煎取汁400毫升,分两次饭前温服,15日为1个疗程。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顽固性疾病,而笔者近几年在辨证论治基础上运用降胃健脾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较好,胃镜检查及病理改善率亦较高。同时,患者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坚持不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起居有常,饮食有节,情绪稳定,这是治疗时尤应加以注意的。
白兆芝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山西中医学院白兆芝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40余年,在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和中医内科疑难病方面有较深的造诣,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受益匪浅,现将白老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整理如下。
1 谨守病机,尤重病机转化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指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变薄,黏膜肌层增厚等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慢性炎症疾患。临床表现为上腹部胀满、疼痛,或胃中有嘈杂感,食欲下降,消瘦乏力等,属于中医学“胃痞”、“胃痛”、“嘈杂”范畴。白老师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系统分析归纳其基本病机,认为其病机多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胃气虚或脾胃阴虚,标实多为气滞、血瘀、痰湿(浊)为患。脾胃虚弱是CAG 的病理基础,胃气阻滞是CAG的主要病理变化,胃络瘀阻贯穿于CAG病变全过程。其在病机上每可转化,形成多种复合病机。CAG的病机转化大体有如下4个方面:一是虚实转化。在疾病早期以实为主,随着病情发展,脾胃之气受损,气血生化乏源,脾胃之气衰惫,阴阳耗损而由实转虚。在气虚的基础上又容易导致食滞、痰阻、瘀血内停,即因虚致实。二是由气及血。胃病日久,久病入络,或由气虚、气滞或痰阻致血行不畅,出现血分瘀阻之象。三是寒热转化。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当人进入衰老阶段,胃之气血皆少,从而变得较为“娇嫩”,感受寒邪郁久可以化热,热证过用寒凉之品,可转为寒证,故常见寒热错杂之候。此外,气郁、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又多可化热,化热后进一步发展又可伤阴。四是波及其他脏腑。“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以受气而俱病”(《脾胃论》),胃发生病变,常可涉及脾、肝、胆等脏腑。脾胃同居中焦,脾升胃降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清升浊降则气机调畅。肝主疏泄,调节脾胃气机,若疏泄无权,肝气横逆,或胆失疏泄,气机阻滞不畅,皆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2 辨治经验
2.1 调和脾胃,益气健脾为先
白老师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认为治疗CAG时,应通过调整患者的机体状况,全面调节身体内环境的平衡,调动内在抗病力而达到治疗目的。由于CAG日久不愈,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气血生化之源不足,中气不足,故见脘痞不舒或胃痛隐隐,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等脾胃虚弱的症状,故从调和脾胃入手,益气健脾,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运行正常,人的抵抗力增强,患者可以较快痊愈。常用香砂六君子汤化裁,药用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木香、砂仁、甘草益气健脾醒胃。
2.2 理气和胃,调理气机为要
胃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为用”,“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故胃以通降为顺。无论外感内伤,均可使胃腑气机阻滞,胃失和降,常见脘腹痞满,嗳气,纳少,大便干结或稀薄。因此,理气和胃是其基本治则,调理脾胃气机贯穿于整个CAG 的治疗中。脾胃有病,常影响肝胆。气滞日久可致肝胃郁热,出现脘痞胀痛、泛酸、嘈杂或肝热夹胆火上乘等症,临证选用化肝煎为主方治疗。胃腑多实多热,进一步化火伤阴,方用一贯煎养阴益胃。选用理气药时,遵叶天士“忌刚用柔”之旨,切忌过于辛香温燥之品,以免更加耗损胃阴。气滞痰阻,加半夏、陈皮、茯苓和降胃气,理气化痰;气机阻滞,血行瘀滞,胃络瘀阻,加丹参、莪术活血化瘀;若腑气不通者,可加入瓜蒌、莱菔子通腑导滞。无论行气还是活血,谨遵吴鞠通“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原则,用药平和,做到行气莫耗气,活血勿破血。
2.3 活血化瘀,虚实标本兼顾
脾胃气虚或脾胃阴虚乃CAG 的基本病机,脾胃虚弱,日久气血推动无力,则血滞胃络而成瘀,临床可见胃脘痞满,甚至疼痛固定不移,舌质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等血瘀之征,此乃病之标。常在健脾益气、滋养胃阴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参、莪术、三七、五灵脂等,以标本虚实兼顾。白老师自拟健脾消痞汤健脾益气,和胃化痰,活血解毒。用于脾胃虚弱兼有气滞痰瘀阻滞者。药用:黄芪18g,太子参15g,白术10g,茯苓15g,陈皮10g,半夏9g,丹参15g,莪术10g,砂仁6g,木香10g,白芍12g,浙贝母15g,鸡内金15g,白花蛇舌草30g,甘草6g,生姜3片。自拟养胃消痞汤养胃和中,化痰消痞,活血解毒。用于胃阴亏虚兼有气滞痰瘀阻滞者。药用:太子参15g,麦冬15g,百合30g,乌药10g,白芍12g,丹参15g,莪术10g,黄连6g,陈皮10g,佛手10g,浙贝母15g,鸡内金15g,白花蛇舌草30g,甘草6g,生姜3片。
2.4 用药平和,复法合方治之
白老师认为,脾以健运为常,胃腑以通为贵,选药多性味平和,少用味厚、性烈、性偏之物,恐其伐攻胃气。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情多复杂,既有脾胃气虚或脾胃阴虚之征,又有气滞、痰阻、食滞、血瘀之象。治疗上遵循《黄帝内经》“奇之不去则偶之,一方不去则复之”的原则,临证多复法合方,实践证明确有较好疗效。
复法合方是集多种治法于一体,组方药味较多,可起到综合调治的作用。也就是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多途径、多层次的综合调节作用,调整脏腑和机体的机能活动,促使胃黏膜病变好转。老师常常告诫,复法组方不能杂乱无章,在分清标本缓急、虚实主次的前提下,遣方用药做到主次分明,井然有序。白老师根据阴阳、气血、寒热的转化、五脏的生克乘侮、邪正的盛衰及虚实的消长立法,常用健脾益气、滋阴养胃、清热除湿、行气化痰、活血解毒、攻补兼施等治法,或反佐从治。如寒热互结之证,白老师喜用辛温与苦寒合法,配伍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治疗。临证见肝郁气滞者,合四逆散随症加减;痰热互结者合小陷胸汤;耗气伤阴者,取清代陈修园的百合乌药汤合生脉饮,益气养阴;脾虚气滞者,则佐以六君子汤或异功散以健胃和中助运。
3 辨证为主,辨证辨病结合
白老师在治疗本病时,重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病相结合。宏观辨证是指中医传统的辨证方法,四诊合参,临证根据外感内伤、寒热虚实的不同情况,审因论治,辨证施治。微观辨证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借用现代医学的影像学、内镜及病理检查,为中医临床辨证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丰富和发展了辨证论治内涵,提高了临床疗效。如胃镜的使用是中医望诊的延伸。病理检查示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之胃黏膜癌前病变者,白老师常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丹参、莪术、三七、白花蛇舌草等治疗。
4 病案举例
韩某,女,56岁,2008年12月5日初诊。患者2年前出现上腹部胀满,时轻时重,每于进食辛辣食物后加重。伴烧心、嗳气、脘中畏凉、口苦,纳食一般,平素易“上火”,二便正常。舌胖大质暗、苔黄、中心苔少、根偏厚,脉沉弦细。平素喜食辛辣、肥甘厚味。2008年11月19日山西某医院胃镜示:①慢性浅表性胃炎;②胃息肉。病理诊断:(胃窦)慢性重度浅表性胃炎,部分轻度萎缩性炎伴肠上皮化生,少许腺体上皮细胞轻度非典型增生。中医诊断:痞满,证属胃阴亏虚、胃络瘀阻、寒热错杂。立法:滋养胃阴,活血解毒,平调寒热,和中消痞。处方:养胃消痞汤加减。药用:太子参15g,百合30g,乌药10g,丹参15g,莪术10g,半夏9g,陈皮10g,浙贝母15g(捣),黄连8g,砂仁6g(后下),鸡内金15g,(煅)瓦楞子15g(先煎),吴茱萸3g,甘草6g,生姜3片。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2008年12月9日二诊:患者烧心减,仍脘中饱胀感及隐痛,纳稍增,大便可,口干,舌胖质暗、苔薄白、稍裂纹、根黄、脉沉弦细。继用前法,前方加白芍12g、麦冬12g、白屈菜10g,改黄连为6g,6剂。2008年12月16日三诊:患者自觉痞满减,有时烧心,偶觉脘痛及灼热感,大便可,舌胖质暗、苔白根黄厚,脉沉弦细,继用养胃消痞汤加减治疗。服药至2009年3月17日,患者一般情况尚好,无烧心,痞满减。2009年3月25日,前后共服药90余剂,再次复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诊断:(胃窦)黏膜轻度慢性炎症。
按:该患者由于饮食不节,导致脾胃运化失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司,出现上腹部胀满。肝气郁结,日久气郁化热,故见口苦、烧心、舌苔黄等;肝郁化热,耗伤胃阴,故见舌中心苔少。胃痞治不及时,湿伤脾阳,热伤胃阴,形成脘中畏凉、口苦之上热下寒的表现。故以滋养胃阴,活血解毒,平调寒热,和中消痞为治则,用养胃消痞汤加减治疗。用太子参、麦冬配合百合、乌药为养阴益胃之主药,取清代陈修园百合汤之意。陈皮、佛手调气消痞;为防止半夏辛燥伤阴,用白芍敛阴调肝;左金丸合(煅)瓦楞子泄热制酸;浙贝母、鸡内金化痰消积,与丹参、莪术相伍,活血化瘀,痰瘀并消,更用白屈菜清热解毒。诸药合用,滋养胃阴,和中消痞,活血解毒,寒热并调,共奏扶正祛邪之功。经过3个多月的治疗,胃阴复,饮食可,最终取得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