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笔记:疫情时期里的高铁体验

梁东方

在疫情反复期间,各地的公共交通,尤其是火车交通也高度紧张起来。还能不能出门,到了那里会检查什么,尤其是要不要48小时之内的纸质核酸证明,都是不得不出发旅行的人首先要弄清楚的。而到了车站,会发现有了与之前不大一样的特征,那就是频繁地检查健康码和行程卡。

进站的时候排着队就已经有人看行程卡,然后安检的时候看健康码,进去公安刷身份证看是不是逃犯,然后是刷身份证进候车室,然后北行的要再次检验健康码或者行程卡,如果是去北京的话就要扫描单独的北京健康宝。国家已经明令全国各地的健康码互通,但是独独北京不和任何地方的健康码互通。与此同时是喇叭里一直在提醒,前往秦皇岛和雄安新区的要求出示48小时内的纸质核酸阴性证明。那样的规定仅次于抵达以后立刻隔离14天的做法,对于旅客来说已经是一种不到万不得已就不会有的选择了。

排队检票,终于走上站台了,动车、高铁车厢门口倒是不再刷身份证了,如果是普速列车就还要再刷一次。这种列车的门敞着,人们可以随意进出的状态给人的是巨大的惊喜,是现代文明照进来的光。

不过,上车以后查票,还是要刷身份证和看健康码。

到站以后出站的时候先看行程卡,然后测温对身份证的时候再看健康码,然后才是刷身份证出站。因为下车的人都挤在一起,而对于既看健康码又开行程卡的操作很多乘客反应不过来,站在那里在手机上滑来滑去,就是不能很快地打开一个关系再打开另一个;这样他就堵了路,后面的人就着急,就举着自己手里已经打开的健康行程卡着急地要先过去……

好不容易出了站,上公交也还要再次测温看健康码,后面排队的人不明就里,就又是很着急……

而上述所有的行程之中时时刻刻都要佩戴口罩。候车室里和火车上,都有工作人员一边快速走动,一边重复着请戴好口罩的要求。那些将口罩拉到鼻子之下或者干脆摘来的人,便又不得不重新戴好。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这样提醒旅客戴好口罩的人,都比较专业,既能在人群中一眼发现谁没有戴好口罩,也更能在快步走过去提醒之后立刻就转身离开,不直接盯着人家戴好的过程,给对方一定的面子。

这其实是一种很大的进步,尊重被提醒的人,往往会有更好的效果。

高铁、动车的快速和一律向前的座位格式,使传统的坐火车的喧嚣和躁动、不确定性等等混乱的程度都大大降低,很多时候从上车到开车,从开车到到站都静静的,如果不是列车上随着当啷一声而来的到站播报,你几乎就会错过。

这样的车上,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了一向的表情和话语观察的可能,也就少了再被记述的价值。

所以不管坐了多少趟高铁动车,都已经不像是坐普速列车那样几乎每次都有收获,乃至是被迫的收获,观察与写作的收获。仅仅是大家不再面对面这一条好像就制止了一向让人头疼的喧嚣,也同时将那些人间百态关闭到了各自的身体里去。

一般来说,在一个相对好些的公共环境里,大家也会自然地相对向好,对自己有了更多的约束。打电话没完没了的、外放视频的、高声喧哗的,都会被人鄙视,被鄙视者一旦意识到这种被鄙视的状态,大多数还是会有所收敛的。这是一个正向的互动关系,一旦遵守规则的人占了绝大多数,极个别的人失去了“市场”环境,就会趋于达成。所以在高铁运行环境中防微杜渐,每个人都遵守规则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公共场合,即使不能学会内向的生活,也应该遵守外在的规则。其实,在高铁列车上,视野很高,可以将平原望出去很远。有点在半空中的意思,阡陌纵横虽然在初秋的时候是不分明的,但是以这么高的视角观之,庄稼的行列依稀还是可以看到纵横的线条。

以这样的视角俯瞰大地,很有点飞行的感觉。平常站在地面上看不见的远方,远方田野里的偶尔的楼宇和一闪而过的红顶子(在路边视野之内的要安装彩钢瓦)的村庄,一一在目。一向平淡无奇的地面景观突然有了某种诗情画意,像是在浏览和检阅。高铁给了人这样检阅的机会。

在时代提供给个人的可能性里,有什么理由不遵守公共环境的规则,从而更好地享受它最好的一面,而还一味任性地沉湎在一如过去硬件落后时代里的个人状态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