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辛 乔阳 | 对谈《在雪山和雪山之间》(附音频)

    

《在雪山和雪山之间》是动静自在读书会第二季的阅读书目。读书期间,我们邀请李辛老师与本书作者乔阳展开了一场直播对话,谈谈本书的创作契机,以及大自然的深情、人与天地的会心、对现代生活的反思等。本文整理了直播的概要内容,收听完整对谈请点击下方音频。
感谢李辛、乔阳两位老师接受我们的分享邀请。
01 与更大的场域链接
学生时代的乔阳得到最多的书是地理类的书,这便从小培养了她对地理和自然的兴趣。她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把一本《世界地图册》和一本《中国地图册》铺在地上,幻想着长大后要一一走遍地图上的地方。后来她真的用脚步,实现了孩提时的梦想。

2002年底,乔阳去梅里雪山开了一间酒吧。再后来,她把家搬到了白马雪山的山脊上。她说:“那几年每天都和雪山在一起,每天观察天气变化,能够感知到风的方向……到后来往窗外看一眼,大概就知道今天会不会有彩虹,明天早上会不会有日出了。”

↕ 建议全屏观看
以下视频来源于
动静自在

▲图文_乔阳

写这本书的时候,乔阳正处在忙乱中。母亲癌症晚期,父亲脑梗和心衰,孩子尚幼且在读书,三位亲人分别居住在三个城市,都需要乔阳照顾。于是有好几年时间,她每个月飞一轮,每座城市待十天。在奔波的时间夹缝中,她完成了《在雪山和雪山之间》的书写。
乔阳原打算写一本“人文地理类”的书,但下笔后,行文便向着不受她控制的方向奔去。不到三个月,她完成了这本书,如有神助。“感觉背后有种推动的力量,让我把我感受到的东西讲述出来。”

Q:在家庭事务多、自己很疲累的情况下,您是如何完成这本书的呢?

乔阳:我原本有肩周炎,经常背疼,没想到伏案写书两个多月,不但没有加重身体负担,反而变得轻松了。

我想可能是因为写书的过程,让我的身心连接到了更大的场域当中。虽然面前是电脑,可我似乎就坐在山脊上,坐在草地上,坐在森林里那棵大果红杉下......并不是我在写,而是环境和场域中的力量汇集到我这里,然后通过我诉说出来。这个力量是很大的,当我主动和它取得联系,它就不求回报地回馈我。

陪伴生病的父母期间,我会让他们多散散步、种种花,和自然取得联系,尽可能地让自己从病人的生活方式恢复到正常人的生活方式。

我们这个年纪的人,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生活中难免有些摩擦。和父母的沟通中,我发现我跟父亲的交流会更顺畅。每每我们为一些家庭琐事、治疗方案争执的时候,我会主动聊起他小时候在山林里玩耍的往事。我父亲是40后,经历过战争和建国后的灾害及运动。我会跟他做游戏式地设想,假如再遇到自然灾害,有什么东西是可以吃的——马齿苋、车前草、蒲公英或哪些野菜?

当我们聊回童年和自然,双方的心情就会放松下来。暂时跳脱出我们现有的摩擦和疾病,回到更有活力地追求生命,能很好地生存和发展的那个阶段。

如果我们仅仅局限在当下生活的层面,就会因为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生命发展方向,形成误解甚至冲突。当我们把生活的场放大,现有的问题就有了可以谈的空间。我们聊到童年,聊到自然,聊到山中的植物、天气的变化、四季的轮回,我们聊到历史,聊这两三千年来,中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过多少战争,多少瘟疫,多少自然灾害。这样聊下来,我发现这个更大的空间能够容纳我们许多的不同。

“我觉得对自然的爱和对世界的爱,是人与人之间共同的,更深沉、持久和美好的情感,就像山脉、水流、风,像时间一样连绵不断,它也让我跳脱出现实生活中的不安和误会。”

——乔阳
我也会有意识地带孩子去感受大自然、读历史,让我们在更大的空间中取得联系。将来等孩子长大,当我们为了不同喜好、职业发展方向,甚至男女朋友的事发生争吵的时候,也许可以回到一个共同的情境中,在这里获得沟通的契机。
02 给孩子的种子和礼物

儿子7个月的时候,乔阳就把他背到了海拔4970米的山上去看花。山脊上,在最高的垭口处,风吹得呼啦啦的。“他在地上爬来爬去,一会捡一颗石头来看一下,一会弄片叶子来看一下,非常安静又非常开心。”

“小孩子心里不会有‘海拔高度’、‘空气含氧量’以及‘高原反应’这些概念,他在那样的环境中,看到高山草甸上五颜六色的花,看到流石滩上不同颜色的石头,就兴奋起来。”

Q:现在很多孩子成长在城市中,从小习惯了城市的便利,而大自然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的、未知的,“去大自然”对他们的意义是什么呢?

乔阳:我们家孩子三岁以前生活在梅里雪山。我们的房子前面有一大片青稞地,大部分时间他就自己在地里爬来爬去。等他会走路了,就跟着我们家的大狗,一起歪歪扭扭地往后面的山上去。山上的小檗科植物有很多刺,大人要绕很远的路才能到达某个小草坝,而我儿子跟那条狗却可以直接从树下的灌木丛穿过去,在山林里自由地游荡。他的脸和手经常被刺划伤,但他自己不觉得怎样,还每天乐此不疲地要上山去。

他两岁多的时候跟我走了白马雪山三天的徒步线路,全程自己走完。三岁多的时候他跟我从澜沧江翻越到金沙江,走了四天半。每天中午吃完饭,我把他丢在马背上的筐子里午睡一会儿,他醒了便自己跳着叫着要下来走,就这样跟着我走完了全程。从他4岁到7岁,我们徒步了沙漠和草原,也去海边玩船。

我看到书友们给我的反馈,很多朋友回忆了童年的趣事,我们都有那种下河摸鱼、上山爬树、到处游荡的经历,还有读者说跟我一样,小时候也拿凤仙花染过手指甲。现在的小朋友,像我的孩子、小侄子还有朋友的孩子们,他们在城市中生活,这部分来自自然的乐趣就大大减少了。

我们带孩子看大自然,这部分的感受和力量会留在他心中,这是成年人能给孩子的非常棒的礼物,帮助他们在今天技术非常发达的人类社会中,得到支持的力量。也让他们了解,人仅是地球上的物种之一,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到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我们这个物种在地球上如何与其他物种和谐相处,持续发展的问题上来。

“一个人在幼年时,听到的、看到的、接触到的不那么连贯的知识或经验,会在他心里种下一些小小的种子,等到他青少年时期一旦有机会,这些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在他人生道路的选择以及兴趣爱好上,提供多样的可能性。”

——乔阳

李辛:城市生活有很多好处,但我们会忽略一个背景:城市只是地球上的一个个小孤岛。现在的孩子们从小生活在成熟的人类文明环境下,一切都是设计、规划好的,但“设计和规划”其实是从自然界中突兀而出的。大自然有最初的秩序,这种节律对成年人和孩子来说都非常重要。
城市充满了人造的秩序。比如我们习以为常、遍布城市角落的广告。前两天我外出,从进出电梯到打车的过程中,投屏和的士广播里一直不间断地播放着广告。广告的声音,是一种强行挤出欢乐、提高了一个调门的声音,但声音的背后其实是没有力量的。
一个人如果从小生活在充满了这样的声音、影像、娱乐和文化的环境中,会以为这就是人的正常状态,他会对自然有隔膜甚至恐惧。很多城里生活的人到了自然环境里,就会不断地问“现在海拔多少”“这花叫什么”“那个草有什么作用”......但他其实是随口问的,当你要认真回答的时候,他已经跳到下一个问题了。这就是习惯性表面思维的循环。这个阶段通常持续三五天,人就会自己沉下来,然后开始欣赏大自然。
人回到自然中,饱满、安静地坐一两个小时,晒晒太阳、听听风声、感受雨落,这些东西能给我们充足的力量。一个人只有拥有过这样的经验后,才能够对现代社会过于强烈的、煽动的、喧闹的生活有一点免疫能力。
03 回到原点和“常”

李辛: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每天下了课我就一口气冲到山顶,然后躺在一块选好的土地上。那些草还有蒲公英,就在我的头上方。我看到巨大的云飘在天空,这些云也在土地上留下了巨大的阴影。这些影子就像流动的幕布,从山头和山谷飘过。

我还记得有一年山火烧得很大,从山脚蔓延到了半山腰,到了晚上十点还没有扑灭。那天月亮从山的背后升起来,铁蓝色的天空下是很高的山,山顶有巨大的岩石,红色的火焰往山顶飘动。虽然山着火是件不幸的事,但那一幕真的非常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小时候在大自然里所获得的经验,比读书听课对我们的影响要大得多。我很早就知道,当我很累或者脑子里很乱时候,只要回到大自然,那些烦恼就会消退。

中医讲到“常”,“常”从哪里来呢?不是去背《黄帝内经》,也不是严格遵循几点睡觉、吃什么等等。

“人应该回到大自然,我们身心的状态、眼前的景象、感受到的无法言说的东西——这个部分会成为身体的本能反应,也会成为我们内心深处的坐标系原点,这就是「常」。”

——李辛

有了这个原点,当我们回到现代城市生活,知道忙完了以后还能回到哪里去。如果没有去处,人可能就在手机抖音或者流行的东西中迷失,精神变得更加激动、兴奋或者散乱,时间长了就会把形气神消耗掉。
04 生命是从黑暗中长出来的

乔阳在雪山生活了许多年,大自然带给她许多触动和思考。比如植物生长的历程、原始林丰富的生态、各种植物的竞争与合作……

Q:在您的书中写到了很多植物,它们给您带来了怎样的触动?

乔阳:上次带学员徒步流石滩的时候,我们恰巧看到推土机工作后留下的植物根系。通常我不会在徒步过程中讲解什么,因为知识能很便利地在网上搜到,而我想带大家体会当下的整体自然环境。但那次我有特别提醒大家去看植物的根,一般情况下是很难看到植物在土地下面的情形,许多植物的地下根茎大约是植株部分的三五倍长。

我们还在流石滩上看到了梭砂贝母,它在暗黑的地下已经生长了七八十厘米到一米的深度,然后它又花了三年或四年的时间,每年长一片叶子,最后才呈现出一朵花来。显花的时间是如此短暂,但是它会花大量的时间在黑暗中探索。每每看到它们,我都会非常感动。

我们常常希望每一天都是光明的、灿烂的、不停向上生长的,但生命真正的生长和跨越往往是在黑暗中进行的。

我曾经在工作和生活中,总希望自己处在特别好的状态,否则就焦躁无措,想迅速找到解决方案,让自己尽快从黑暗走到光明。通过对山中植物们的观察和了解,我发现生命本来就如此——需要在黑暗中坚持。那些真正让我们成长,让我们得到营养的,往往是生命中的重大失败、惨痛教训。

“当我们遭遇困难,就像植物在黑暗的地下不断探索,穿过冻土层,到更深的土壤中寻找生命所需的养料那样。不论植物还是人,在其一生中,往下探得越深,在黑暗中能坚定地活下去,生长下去,才可能有一天,迎来生命的绽放。”

——乔阳
05 多样性的价值

乔阳:社会发展速度非常快,人类有了很多新技术,可以营造出城市绿地,让我们喜爱的植物在城市绿地上生长,按照我们的审美,搭配它们的种类,调控它们的生长姿态。但是这些植物,与我在自然中见到的是不同的。

在跟植物打交道的这些年里,我观察了森林,森林自然死亡之后会形成次生林,次生林的可持续发展和抵御病虫害的能力不如原始林好,比次生林更糟糕的是人工林,因为它们的多样性是递减的。

在原始林中,高大的乔木、中高度的树、低矮的灌木,再到地面上的草、苔藓和菌类,这些植物均衡发展,形成一片可持续发展的森林。人工林是由人工大面积种植的树林,以满足人们对某种木材的需求,比如桉树林、白桦林或松树林。缺乏生物多样性的人工林很容易被病虫害摧毁。

我由此想到我们今天的社会价值观逐渐单一,就像人工林一样。我们都会被要求好好读书,上一所好大学,然后找一份好工作或嫁一个好人家……“好”的标准,主流社会仅仅是从事业成功、财富积累、社会地位方面来定义。这种逐渐单一的社会价值观,我觉得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

在原始林中,每一棵植物都有自己的位置,能够为系统贡献力量,同时也能够得到系统的支持时,这样具备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

不管是在相对温和的森林环境,还是在高山流石滩这样有强烈紫外线和风,或深厚的冻土地带、极端温度的严酷环境下,植物们都需要争夺资源。但在争夺资源的过程中,植物之间又有着“利他”行为。

例如雪山上有一种盘状血灵芝,长在草甸上,像一个小土包。它生长时富含水分还能够保温,内部温度比外部高七八度,它的种子可以在里面生根发芽开花,同时它还为十几种蔷薇科、莎草科、禾本科、蓼科植物提供生存养分。

“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价值的多样化,是我在植物身上看到的智慧。”

——乔阳

有了孩子之后,我开始关注孩子的成长,思考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他能够起到的作用以及能够获得的系统的支持。我希望我们的社会可以倡导更加丰富多样的价值,给予不同性格、不同身体条件、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价值观的人更多宽容,允许这些不一样,能够和而不同地让个体得到自我发展,这样才能促进整个社会更大的发展。
06 丰富、深刻、活泼的生命

李辛:是的,我们应该发展自己内在的多样性、丰富度和深刻度。就像乔阳讲到的高山植物,它们的根足够深,它们用很长时间在黑暗中缓慢发展,而这个过程为未来积累了力量。

现在很多人,完全不能接受自己有低落期,甚至不能接受自己今天感冒了身体状态不好或者没有精力工作,也不能接受孩子状态不好。他们希望一朵花最好生下来就已经是一朵花了,孩子生下来就是个天才儿童。但世上存在这样的花吗?那只能是塑料花了。

一段痛苦、无助的,完全没有出路的时光,是我们获得真正深刻的来源,我们要允许自己有这个过程。这个过程如果被人为打断,比如有人给你做思想工作,或者以未来的高奖赏激励你,这就像吃了很多补药或者中央银行过度印钞,只是短期内冲破低谷,但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一个人怎么可能没有低谷的时候,没有生病的时候呢?我们是非常幸运的两代人,生活在中国最好的阶段,我们没有经历过或者已经忘掉了曾经的低谷。

我们要求孩子从小到大都要争取上最好的学校,要给孩子找最好的家教,上各种辅导班。但孩子的内在是需要自己发展出来的,当我们一直提供肥料、换不同的花盆,孩子的根其实很难扎下去。

上名校当然有它的好处,但如果只是为了让孩子将来进入社会齿轮里占据一个好位置,那么当他万一从好位置上掉下来或者遇到了巨大压力时,他是很难面对的,也无法靠买好的包、出国旅行或者住大房子排解压力的。

“此时支持的力量也许就在他的童年——这是另一个坐标,关于正常生活,关于生命的原点。这就是我推荐大家阅读《瓦尔登湖》和《在雪山和雪山之间》的原因,它们能为我们建立另一个坐标,而这个坐标可能才是世界本来的样子。”

——李辛

让我们随乔阳老师的镜头
再一次  置身雪山 

流连于那里的风景与植物们

↕ 建议全屏观看
以下视频来源于
动静自在

(0)

相关推荐

  • 如何带三岁的孩子接近大自然呢

    ​大家好,我是一个三岁女儿的母亲,看到很多育儿书上说带孩子亲近自然,对她的心灵和智力是很重要的.但是具体操作是怎么做呢?我只想到爬山.摘荔枝和看海,请问还有其他方式吗? 孩子们眼中的自然世界是奇特有趣 ...

  • 努力去接近每一米阳光

    (朗读者:天意女郎) 光明与黑暗,温暖与寒冷,伴随着人生的轨迹而交替出现着.这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人生定律,正所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尤其是走进成年,步入社会. 在情感 ...

  • 我与宝宝的博物人生

    我肚子里的孩子将在2016年7月出生.我可以从小培养他(她)认知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记录气候变化,了解花鸟虫鱼. 也许,他不是什么学霸,没有读什么名校,但至少他是一个有趣.有思想的人. 在没有师从植物 ...

  • 葱郁的森林,碧绿的河水,远处的雪山,美不胜收的大自然

    葱郁的森林,碧绿的河水,远处的雪山,美不胜收的大自然

  • 李辛对话乔阳(上)

    大理喜洲喜林苑(宝成府)西侧 讲师:李辛.乔阳 讲座时间和地点:2020年9月6日  大理喜洲喜林苑(宝成府) 主办方:大小多少工作室 文字整理:郭畅 人的能量从哪里来 乔阳:刚刚下雨了,觉得下雨真好 ...

  • 李辛对话乔阳(下)

    讲师:李辛.乔阳 讲座时间和地点:2020年9月6日  大理喜洲喜林苑(宝成府) 主办方:大小多少工作室 文字整理:郭畅 为什么我的孩子容易爆发 听众:我想请教老师两个与儿童有关的问题.第一个,是关于 ...

  • 神机气机病机 - 抑郁症(附李辛对谈胡因梦视频)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李辛老师在讲中医基本原理的时候,提到除了气机之外,实际上还有两个很重要的概念,即神机和天机.他说神机和天机实际上属于道家,或者道医的部分,而 ...

  • 中医名家李辛:所有的病,都是这样才来的(内附疗愈的秘诀)

    李辛: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心身医学硕士:师从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 著有<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ck to the sources for a M ...

  • 桂枝甘草汤可以辛甘化阳,温补心中的阳气,...

    桂枝甘草汤可以辛甘化阳,温补心中的阳气,对于心阳不足,乏力气虚,怕冷,心慌的患者可以日常泡水喝. 对于心气虚的,可以用黄芪,麦冬,党参,甘草泡水饮用. 对于心气阴两虚的人,可以口服生脉饮. 不管是那种 ...

  • 李辛 马琴 | 中医音乐嘉年华 · 春季音乐会

    4月12日晚,我们邀请李辛.马琴两位老师做了一场"中医音乐嘉年华"的春季音乐会,两位老师从精神.能量和五行的角度,带我们在14首乐曲中体会了音乐之美和中医之美.我们整理了这场春季音 ...

  • 真正的养生,是去感受自己|李辛

    编按:李辛医师的<经典中医启蒙>这本书很好,一直在讲如何打开感受.我们现在的人都是理论性很好,但感受力较弱.左脑发达,右脑相对萎缩.所以,提升自己的感受和感知力,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一个人 ...

  • 李辛:中医眼中的抑郁症,该怎么治疗?

    李辛:中医眼中的抑郁症,该怎么治疗?

  • 李辛:一张适合所有人的处方

    第一张处方,不仅适合孩子,对成人提升健康也是很有帮助的.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记忆,我把这张表格做了简单的归纳,主要分为"饮食.睡眠.运动.静止.亲近自然.安定内心". 如何吃? 1.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