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探访“丝绸之路”的遗产点——《新安汉函谷关》
新安汉函谷关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城关镇,北距黄河25公里。公元前114年(西汉元鼎三年),由西汉楼船将军“杨仆”将原设在河南省灵宝的秦函谷关移建于此,史称“汉函谷关”。
新安汉函谷关遗址是一处有内、外城结构的小型城邑。内城平面呈“H”型,东西长约160米,南北宽约110米;外城东墙与南北两侧山上的长墙相连接,以关城为中心,北至黄河,南过洛河,直至宜阳散关纵贯南北60余公里,是一处规模宏大、关塞相连的军事防御系统。其内有长城、要塞、仓库、窑场等军事设施和相关辅助功能,完全控制了峡谷之中的东西交通,是公元前2世纪~公元前3世纪汉帝国设立在中原地区的防卫都城以及洛阳作为东汉都城时,自丝绸之路东起点西行必经的重要关隘遗存。
新安汉函谷关遗址现存主要包括东西向坐落的关楼、南北两侧的夯土关墙和阙台遗迹,以及关墙外向南北两侧延伸的长墙遗迹,关楼遗址东、西两侧发现总长约400米的古代道路遗迹,东侧发现一处建筑基址。
2013年,新安汉函谷关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新安汉函谷关遗址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中国的22处遗产点之一,被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汉函谷关历为京畿之地,是洛阳西行第一关,东汉时期贵为“洛阳八关”之首,它不仅是丝绸之路东西往来的必经之地,而且对保护两京安全、维护东西人员往来、经商贸易、文化交流的正常进行,也起着重要的保障和支撑作用,同时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和兴盛。东汉兰台令史李尤在《函谷关赋》中写道:“上罗三关,下列九门,会万国之玉帛,徕百蛮之贡。冠盖纷起云合,车马动而雷奔”,这段生动描写,道出了当时函谷关前车马人员云集,喧嚣繁荣,进行贸易交往的盛景场面。
汉函谷关遗址先后共进行了4次考古调查钻探,确定了汉代函谷关遗址的总体布局:“它是一处内外城结构的小型城邑”。关城内发现二条道路,一条是早期的,在建关时即行废弃;另一条是西汉时期开始出现的,在关城的中部东西贯穿,是唯一的通关道路。
因政治经济需要而建筑的汉函谷关,耸立于丝绸之路,历经数代不废,见证并推动了丝绸之路沿线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同时,它精巧的建筑艺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名联石刻、诗赋文章,构成了浓厚的人文景观,共同形成了一种内涵丰富的独特文化——汉函谷关文化
函谷关被视为国家安危之屏障,在中国古代,有“关中”“关左”“关陇”等固定称呼,其中的“关”即指函谷关。汉函谷关不仅是政治统治重心的分界线,也代表着当时文化区域的分界线和经济区域的分界线。汉代至唐中期,对过往人员稽查、收税、无符不可通关;另外汉函谷关作为中原地区的古关要塞,其选址、布局及设计和工匠的高超技术,体现出汉代决策者的科学建筑理念和军事观念,对研究汉代建筑和军事制度具有极大的实证意义。汉函谷关数千年来经历炮火破坏、风雨侵蚀,依然屹立在崤函天险上,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古道和石刻
进入新安函谷关景区,过河的左侧是函谷关的古道路,古道路凿山而建,为红砂岩石,石质较硬,东西走向,现存路长约58米,宽2-3米;路面上有长期使用后留下的明显车辙,车辙印迹宽1.2米,深3厘米至12厘米不等,印痕清晰。
石刻题记刻于断壁上,内容有“上元二年十月”及“王“赵”姓氏等,“上元”为唐高宗李治的年号之一,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
过桥后的左侧就是函谷关的关城遗址了。
关城东墙遗址
关城东墙遗址是2012年6月到2013年10月的考古发掘项目,其发现的墙基保留完整、结构精妙,模堪称当前国内现存城墙遗址之最,被评为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关城东墙与南阙台相连,由台基和墙体组成,大部分是用夯土修筑,东西两侧以阶梯状逐渐向上递收,城墙底部台基宽32米,递收到顶部平台宽为22米。
关城东墙墙体经过大规模的改建,可分为两期(西汉和东汉),第二期城墙叠压于第一期城墙墙体之上,是对第一期城墙的扩建和修补。另外,在关城东墙附近还发现有排水渠、马道和水口遗迹。两条排水渠,一条呈南北向,北高南低,另一条呈东西向,东高西低;马道呈东西向斜坡状,由石头全砌而成;水口北侧水堤由石头全砌,平面呈弧形,底部深陷于皂涧河古河道内。其中水口和第一期城墙修建于同一时期,而排水设施和马道则属于第二期。
关楼
关楼遗址是汉函谷关的主体建筑,曾于1923年重修。关楼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已坍塌,现残存中、下两层,残高15米。下层敌台高9米,南北长29.2米,东西宽20米,中间为夯土,外侧用青砖包砌,敌台下为拱形通道,宽4米,高7米,长18.4米,中层敌楼为四面相通“十”字形对称窑洞,四门洞开,正顶十字交缝,各洞宽2.6米,高2.9米,四室相通,每室各嵌“无字碑”两通。
关楼东西两侧的横额和楹联
关楼东侧
关楼东侧门洞上方横额:“函谷关”是由云南举人邵纯谦明万历四十一年(1615年)主持第一次重修后遗留;
关楼东侧的横额和楹联
门洞两侧楹联是由新安县知事葛邦炳民国十一年(1922年)所题写,上联:“功始将梁今附骥”,下联:“我为尹喜谁骑牛”。上联中“将梁”指的是兴建了新安函谷关的将梁候“杨仆”;下联说的是灵宝函谷关的尹喜与老子的故事。
关楼西侧
关楼西侧
关楼西侧门洞上方横额:“汉函谷关”是康有为所书;门洞两侧也有对联一幅,上联:“胜迹漫询周柱史”,下联:“雄关重睹汉楼船”,其中“周柱史”指的是老子,“汉楼船”是指楼船将军杨仆。
关楼西侧的横额和楹联
南、北阙台
南、北阙台位于关楼两侧。
南阙台
南阙台俗称望气台,是汉代函谷关遗址的角楼遗存,夯土筑成夯层分明,结构致密。东西残长约30米,南北残宽约25米,残高约15米。
《史记》载有函谷关关令尹喜见老子西去而留老子著《道德经》一事。后世更演绎为老子西去化为佛陀而著《老子化胡经》一事......,古人建望气台以纪念尹喜“望气”,紫气东来的故事也流传至今。
北阙台
北阙台俗称鸡鸣台,为汉代函谷关遗址的角楼遗存夯土筑成,夯层分明,结构致密,东西残长约30米,南北残宽约20米,残高15米。
鸡鸣台源自“鸡鸣狗盗”的典故。史载齐孟尝君自秦逃归,途径函谷关,以门客学雄鸡报晓,骗得守关将领开关而逃脱,人们遂建此台以纪念孟尝君的机智和知人善任。
图片拍摄于2021年河南自驾之旅;文字参考“新安汉函谷关景区介绍”删减编写。
#世界文化遗产# #丝绸之路的遗产点# #丝绸之路# #新安汉函谷关#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