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辽宁】走进赤峰、牛河梁,探访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是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重要的一支考古学文化类型,因首先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遗址而得名,距今6500-5000年。

红山文化广泛分布于长城内外、燕山南北,主要发现集中在老哈河和大凌河流域。目前,已发现聚落、墓葬、祭祀、陶窑等各类遗址1000多处,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和精美玉器,反映了红山文化发展历程、红山先民生产和生活状况、祭祀礼仪制度、手工业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分化。尤为重要的是牛河梁遗址的发现,证实红山文化晚期已经产生了基于公社又凌驾于公社之上的高一级组织形式,形成了稳定、独立的政治实体,跨入古国阶段。

红山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1921年。1935年对赤峰东郊红山后遗址进行了发掘,1954年提出了红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起,在辽西北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及朝阳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发现了近千处遗址,并对松岭山脉及努鲁尔虎山之中的凌源、喀左东山嘴、建平牛河梁遗址群开展了大规模的发掘,使红山文化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5000-6000年前左右,延续时间达2000年之久。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红山文化年代经碳14测定约为公元前4000-3000年,主体为5500年前。红山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在石器中烟叶形、草履形的石耜、桂叶形双孔石刀是富有特征的农耕工具,还有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锄、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镞等。

细石器工具发达,细石器中的刮削器、石刃、石镞等器物,小巧玲珑,工艺精湛。

陶器以压印和篦点的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种类有罐、盆、瓮、无底筒形器等。陶器中的泥质红陶和夹砂褐陶的盆、钵、罐、瓮等各有自身的装饰纹样,而横"之"字形纹和直线纹是红山文化具有特征的纹饰。

红山文化的彩陶多为泥质,以红陶黑彩见常,花纹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朴实。彩陶多饰涡纹、三角纹、鳞形纹和平行线纹。已出现结构进步的双火膛连室陶窑。

玉雕工艺水平较高,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玉器有猪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据考古统计,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内蒙古赤峰红山的大型碧玉C型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

还发现相当多的冶铜用坩埚残片,说明冶铜业已经产生。房址为方形半地穴式,分为大型与小型。

2014年后,红山文化开始了世界遗产申遗工作,目前,红山文化遗址已被列为这个的《世界遗产预备名单》。

关于红山文化源流的研究,是建国后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之一,学术界大致有五种意见:

1、红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系统的原始文化,或是仰韶文化的变体;

2、红山文化继承了河北磁山文化;

3、红山文化很可能是细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相互影响之后产生的新文化,含有细石器和仰韶文化两种因素;

4、红山文化是这个地区独具特征的一种新石器文化。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受到其它文化影响;

5、红山文化很可能是河姆渡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也是中华民族从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社会的转折点。

这5种意见并存,各持己见,但多数学者认为后者(5)的认识比较符合实际,最被广泛认同。

目前,对外开放的的红山文化遗址区有两处,分别是位于内蒙赤峰的“红山文化博物馆”和位于辽宁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博物馆”两处。赤峰是红山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而牛河梁遗址则是最大、最完整的红山文化遗址区和最大、最完整的博物馆。

1、内蒙赤峰的“红山文化博物馆”

赤峰的红山文化博物馆就建在赤峰市郊,背后就是那红山。相对于牛河梁,这里的展品比较少,这里出土的最重要文物就是那著名的碧玉C型龙——“红山玉龙”。此玉龙的被发现,被考古界誉为红山文化象征的"中华第一龙"土,赤峰市也因被誉为“中华玉龙之乡”。

红山玉龙呈勾曲形,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两个鼻孔,颈上有长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玉龙墨绿色,体卷曲,平面形状如一"C"字,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2.3~2.9厘米。龙首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截平,端面近椭圆形,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龙眼突起呈棱形,前面圆而起棱,眼尾细长上翘。颈背有一长鬃,弯曲上卷,长21厘米,占龙体三分之一以上。鬃扁薄,并磨出不显著的浅凹槽,边缘打磨锐利。龙身大部光素无纹,只在额及鄂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突起作规整的小菱形。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还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通体琢磨,较为光洁,这都表明了当时琢玉工艺的发展水平。红山玉龙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圆润流利,生气勃勃。玉龙身上负载的神秘意味,更为它平添一层美感。值得注意的是,玉龙形象带有浓重的幻想色彩,已经显示出成熟龙形的诸多因素。

2、牛河梁红山文化博物馆和遗址区

a、牛河梁红山文化展示中心,主要展示有关红色文化的一些图片、文字资料,介绍发现、参与红色文化考古工作的主要人员,包括考古学家:梁思永、苏秉琦、乌居龙藏(日本)等;

b、牛河梁红山文化博物馆综合馆,全面介绍展示红色文化和牛河梁遗址的考古发掘过程、成果,展示相关的出土文物;

牛河梁出土的玉器比较多,如“玉猪龙”,“龙凤玉佩”“玉人”等,其中“玉猪龙”是牛河梁的标志。

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主要有筒形罐、斜口器、瓮、豆、带盖罐等。红山文化陶器的几个特征包括:

◆红山文化陶器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红陶两大陶系为主,而泥质红陶占的比例要大于夹砂灰陶。

◆筒形罐代表了红山文化陶器的基本器形。红山文化的筒形罐特征是口大底小、腹壁斜直,属于筒形罐的晚期形制,后从筒形罐中又异化出筒形器,形成红山文化陶器演变的一个新特征。

◆压印之字纹是红山文化陶器纹饰的风格。之字纹线细而纹带较宽,连线和篦点共用,横压竖排与竖压横排共用,直线与弧线、波浪线共用。之字纹饰又往往与筒形罐结合在一起,成为红山文化陶器更明显的特征。

◆彩陶在泥质红陶中占有相当的数量。红山文化彩陶以黑彩为主,也有红、紫彩,图案以龙鳞纹、勾连花卉纹和棋盘格纹三种最具代表性。

c、女神庙展区,在女神庙的发掘原地址建立的展区,这里是女神面具的发掘地址;

牛河梁遗址发现的“女神庙”是此遗址区的最重要发现之一,出土的泥塑头像等多个“红山文化”人物塑像都具有共同的面部特征,即方圆形扁脸、额部平缓、眉弓不显、眼窝浅、鼻梁低平而短、颧骨突起、唇薄而长,整个面部较平,起伏不大,具有蒙古人种面部特征。出土的肢体碎片的构成,证明其面具是女性。考古学家认为,著名红山文化遗址--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居民颅骨的体质特征为:较高的颅形、狭额、宽阔扁平的额面部等,属于亚洲蒙古人种。女神头像可以作为研究古代中华人种学和民族史的典型标本,它使亿万中华子孙第一次看到用黄土模拟真人塑造的5000年前祖先的形象。

从“女神庙”处于整个牛河梁遗址群的中心区域,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神殿的规模之宏大是史前其他遗址所望尘莫及的。从而也证明当时母系社会女性所具有的崇高地位。

d、考古遗址现场展厅,这是一个钢构件的大型建筑物保护起来的大型遗址展区,主要展出的是考古发掘的现场,包括村庄、墓葬、祭祀台等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