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回 筑庐移黄石惹桂埇隐居 弹琴制茅笔四松岗写怀
第二十回
筑庐移黄石惹桂埇隐居
弹琴制茅笔四松岗写怀
话说康熙康熙八年(1669)知县赵震阳丁忧离任,给西宁留下了一片赞美的声音。这时候,有一位岁贡生姓区名国龙,正在他所在村子的一个山岗上实地勘探,准备在此搭建一间草堂隐居。
区国龙,字引伯,号黄石,是西宁县城东面3里惹桂村人。少年时父亲就去世,家里贫穷。20岁(虚岁)考中秀才,成为县学的廪生,在县学中,每次考试都必定获得第一名。后来成为康熙三年(1664)的贡生,被举荐为某某官,但区国龙性格刚直不屈,多次被贬官。区国龙也没有当回事,一边当官一边怡情山水。晚年诗文写得更好,著有《黄石集》。可惜40岁就去世了。
这是入秋后的某一天,区国龙来到这个山岗上,感到四面开阔,一望无际。山岗上有4棵苍老的松树,树干上的鳞片犹如青铜铸成一般,经历了无数的岁月风霜。松树绿荫浓密,覆盖了近半亩山岗。区国龙在此看了近一个时辰,让请来的村民把松树周围的草木砍去、芟除,然后退后十来步,从远处欣赏那四株松树的姿势,觉得树干弯弯曲曲,如猛龙回头,如蛟龙翻江。松树的旁边还连着一片茂盛的竹林,风景真是太优美了!再侧耳听,曲折的山涧传来了淙淙的流水声和水碓舂声;仔细看,隔着树林的山村、人家依稀可辨。“在这里搭建草堂隐居最好不过了!”区国龙默默地在心里对自己说。就在这个时候,从林子外面的山村走过来了一位父老,当他看到松树干上缠绕的杂草被清除,松树更加弯曲偃仆,鳞甲苍然,就对区国龙说:“这些松树的年龄与我父亲的年龄差不多吧,松树原先有八九棵的,有几棵被小孩们砍去做柴烧了,剩下这四棵是最大、生势最好的。区先生,这个地方风景很好,你要在这里搭建草堂隐居只管搭建,我很清楚,这个山岗是你们区家的祖业。”父老说完就上山诱捕果子狸去了。区国龙非常高兴,他想起了喜欢松树的杜甫。杜甫开始经营成都草堂时,曾向一位姓何的朋友要来了四株小松苗,并亲手栽下。杜甫为躲避徐知道之乱而流亡梓州时,还念念不忘这四棵小松,写下《寄题江外草堂》:“尚念四小松,蔓草易拘缠。霜骨不甚长,永为邻里怜。”后来还写下了《四松》诗:“四松初移时,大抵三尺强。别来忽三载,离立如人长。会看根不拔,莫计枝凋伤。幽色幸秀发,疏柯亦昂藏。所插小藩篱,本亦有堤防。终然掁拨损,得吝千叶黄。敢为故林主,黎庶犹未康。避贼今始归,春草满空堂。览物叹衰谢,及兹慰凄凉。清风为我起,洒面若微霜。足以送老姿,聊待偃盖张。我生无根带,配尔亦茫茫。有情且赋诗,事迹可两忘。勿矜千载后,惨澹蟠穹苍。”如今杜甫的四株松树已荡然不存,只剩下这首流传千古的《四松》诗。区国龙自言自语说:“如今我也拥有四株松树了,难道冥冥中我与诗圣杜甫有某种联系?”这里风景优美,与杜甫又有某种联系,搭建草庐隐居,还有哪里比这好?没有择日拣时,次日,区国龙就请来工匠施工,很快草堂建成。
区国龙站在草堂前,沐浴着山风,免不了赞美了一番,但随即又觉得草堂的前院空空的,少了一些点缀物。点缀些什么东西好呢?区国龙左想右想,就是想不出来。几天后,区国龙突然想起了息村那块大黄石。息村即如今郁南县桂圩镇岗罗村委会属下的息村。西宁建县后到清朝初年,这里一直是广西狼兵及其后代聚居的地方。那块大黄石产自息村的溪中。原来是两块的,村里的狼人认为它们是鱼的精灵,把它们当作宝贝。一位客人看见这两块黄石,提出重金购买,狼人怎么也不同意。这位客人太喜欢这两块黄石了,没有办法,只好请人偷去了其中小的那块。狼人发现小黄石被偷走后,“发佢瘟!”“含家铲!”地大骂偷盗者一番以解恨,然后把剩下的那块大黄石移到了祭祀土神的社坛前,把大黄石作为捕捉生人灵魂的神祇——勾神进行祭祀。这块大黄石的确神奇,晚上常常发光。但没有想到,一段时间后,这块黄石却开始为害乡人。狼人请来巫婆,看有什么办法解决。巫婆装神弄鬼地做了一番法术后,说:“自从祭祀这块黄石后,五谷不结果实,牛羊患疥癣,人不能安宁,快点把它移到远处去吧!”狼人于是把这块黄石移到远处,到如今已有几十年了,年老的狼人还记得这事。区国龙私下觉得这块黄石很奇怪,先是被人发现,把它作为宝贝,最后把它作为祸害一方的不祥之物丢弃在荒野。好和不好的遭遇,黄石都经历过了。而且这块黄石的形状非常奇特,圆圆的像大鼓,又像鱼,有头有尾,还有龟甲似的花纹围绕,缝隙中全是星星点点的金银色,不断闪耀光亮。有人曾经说:“这黄石本是水生动物,由于在陆地时间长了,水生动物的特性已经不存在了。”区国龙看过野史,知道张良黄石授书一事。他认为,黄石肯定是精灵,于是决定用它来作为草堂的点缀。
在草堂落成后的第八天,区国龙请了6位村民,拿着粗大的绳索,三根竹杠,来到荒野,把黄石捆好,6人分为三组,前、中、后各一组,上山下谷,好不容易把黄石抬了到了惹桂村的四松岗,然后把它竖在草堂前面。区国龙看着这块竖起来的黄石,再看看那四棵姿态各异的苍松,觉得它们之间简直就是绝配。于是用黄石来命名隐居的草堂,曰“黄石洞”。
区国龙隐居在四松岗上的黄石洞,白天,明亮的黄石上面覆盖着的浓密松荫,他有时候在黄石下躺着,听仙鹤引项鸣啼,有时候扫净路上的青苔,拾些柴薪回去做饭。夜晚山月穿堂,他常常会拿起古琴,信手弹几组超尘脱俗的音符,让天籁般的逸响在月夜的山谷飘荡……尽享隐者的风流!
一天区国龙在山中采一来把白茅,按照屈大均《广东新语》所载,制作成了一支茅笔,蘸挥写,苍涩、枯峭,顿觉笔力雄健万分。感叹不已,于是翻开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诵读起了这一段:“白沙喜用茅笔,所居圭峰,其茅多生石上,色白而劲,以茅心束缚为笔,作字多朴野之致。”区国龙自言自语道:“陈白沙献章先生用茅龙笔独创茅龙书法,以苍涩医甜熟,以枯峭医软弱,一洗元明间柔弱萎靡的书风,闻名海外,影响深远至极,真'岭南第一人’也!”。次日,区国龙随在玉扣纸上,用隶书挥写出“黄石洞”三个大字,悬挂在屋子里,左看右看,觉得自己的隶书颇有功底。于是一边欣赏自己的这幅作品,一边自言自语地背诵起隶书的口诀:方劲古拙,如龟如鳖。蚕头雁尾,笔必三折。雁不双飞,蚕无二色。点画俯仰,左挑右磔。重浊轻清,斩钉截铁。过了两天,区国龙把这幅作品拿到城里,让木工师傅用一块香樟木给他做一个匾额,然后把“黄石洞”三个隶书大字刻在上面,并涂上桐油,说是要悬挂在他四松岗的草房上。大约10天左右的时间,牌匾做好,区国龙按照预约好的时间进城取匾,回到黄石洞后,随即悬挂起来,山居顿觉声色不少。乘此兴致,区国龙用这支茅笔,写了5幅条幅,内容是他的《黄石洞》诗五首:
其 一
小窗临旷野,坐与数峰齐。
偶见云中树,时闻崖下溪。
墨池空翠滴,书案静香栖。
渐觉苔痕长,园林纵鸟啼。
其 二
养拙简事务,徐吟过日长。
白茅亲卷笔,黄石坐焚香。
云去松阶静,泉归竹院凉。
好闲无一事,散帙任藤床。
其 三
万事柴关外,幽园足度闲。
落苏悬迳紫,艾纳上松斑。
扫叶烹斋茗,疏泉沁药栏。
望中云一片,吟罢暮春山。
其 四
门载千峰掩,窗开一沼承。
游神供淡荡,寓目是攀登。
鸟语云间出,荷香雨后增。
兴深无客到,尊挂石边藤。
其 五
洞壑当窗见,山深如断人,
琴书供尚友,松竹是佳邻。
自以闲为业,因知道在贫。
一竿明月好,应不向迷津。
区国龙把这5幅条幅拿到城里的一家装裱店,让师傅帮他装裱起来,加轴,然后拿回黄石洞草庐悬挂。未知区国龙以后的隐居生活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敬告读者
《西宁旧事》以章回体小说形式叙述郁南县从明朝万历五年(1577)到清朝宣统三年(1911)的一段历史。书中以今存的万历二十年,清康熙六年、二十六年、五十七年,道光十年5本《西宁县志》和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所载事实为依据,坚持“七分史实,三分演义”的原则,力图为读者展现这334年波澜壮阔的郁南历史画卷。限于作者水平,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西宁旧事》欢迎读者转发。但如果在本公众号外的其他公众号和载体转载、使用,必须获得作者本人的书面授权,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