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旧事 ‖ 第四十九回 · 麓湖山寺金光绶访大师 丨诗集序言汪后来说功臣

第四十九回

麓湖山寺金光绶访大师

诗集序言汪后来说功臣

西宁文昌桥

话说农历六月下旬,朋友从香贩处收购到一批莞香,并支付了订金,吩咐香贩托运到广州某某商号,收货付款。即与金光绶先回广州。回到广州,金光绶在朋友处住下,当晚写下了《采香歌》。

金光绶之前多次来省城广州参加乡试,但都是来去匆匆。这次到广州,他决定要好好游玩一下。

广州是大城,西宁城与它不可同日而语。一日,朋友带他上了越秀山。

夏末秋初,山上秋色未现,依然是绿树浓荫。朋友和金光绶站在镇海楼前,向东西方向而望,东是东翼城(今万福路转南沿越秀南路北段),西是西翼城(今一德路转下人民南路处)。朋友说:“东翼城和西翼城据说各长20余丈,人称鸡翼城,是保障沿江商户和护卫新城的,修于顺治四年(1647年),由明新城东西两侧伸出,直到江边。”

朋友指着城西门外的的一大片街道说:“这是西关,据说原是一片开阔的冲积平原,河网交织,分布着农田、村落。明末,已在此兴建了18个商业街圩,如今叫十八甫,是商业区。进入大清,西关大片民居兴起,以织造业为主的手工业区也在西关大片形成。”

随即,朋友又指着珠江边的一个地方说:“这里是专营对外贸易事宜的十三行。这里的商馆建筑形式都是“券廊式”,融合了欧罗巴、天竺和南洋等地的元素,是广州不多的洋人形式民居建筑,你可到那里看看。”

说完,朋友又指着东面城外的地方说:“这是东山,以前是山丘荒地,间或有园林、寺庙。入清后,商业区沿东濠东侧和珠江北岸向东发展,这里已日渐兴旺。”

越秀山一游,令金光绶大开眼界,赞叹不已。

朋友很忙,无法再抽出时间陪同金光绶游玩。金光绶每天在广州城内外寻幽探胜。加上继子金霖来信说,案件渐渐水落石出,诬告者如今日子已不好过,因此心情较好,玩得挺开心的。

金光绶平生喜入佛寺,在省城广州,他游玩得最多的还是佛寺,如光孝寺、六榕寺、华林寺、海幢寺、大佛寺都等,道教的三元宫、五仙宫也去了。

一晃又是一个多月。一天,金光绶听说光鹫大师在麓湖一寺院,于是决定去寻找光鹫大师。

本书前面说到,光鹫,字迹删。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农历8月来到西宁,在梅砰庵(即后来的石门寺)遇到开山祖湛慈,光鹫三次拜湛慈为师,三次都被湛慈拒绝。湛慈让光鹫在西宁优美的山水中保养好自己的圣人天资,说日后必成大器。光鹫按照湛慈的吩咐做了,几个月后,觉得自己从前的积习已消磨了一半,于是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年中离开西宁,回到南海弼唐村的亦庵。

金光绶要去麓湖的寺院寻找光鹫大师,首先是因为大师与西宁、西宁与大师,都有一段难以割舍的缘分。其次是自觉人生坎坷,希望大师能指点迷津。

麓湖在今广州麓湖公园一带,这里自古以来就是白云山蒲涧等多条山涧溪流流经之处,属广州首屈一指的洪患高发区。暴雨季节,附近的上下塘、登峰走廊经常成为洪水滔滔的“内海”。为治理城北洪流,唐代节度使卢钧就在这里修了百余丈的堤坝,储水用作灌溉农田,并不忘打造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一方面在水流沿线栽种木棉、刺桐等植被,一方面修建赏景的亭榭。南汉时期(917—971年),刘氏在原有的亭榭基础上升级扩建,开凿云山,又沿溪流广种桃花,打造了一个富丽堂皇的甘泉苑。这个甘泉苑内的泛杯池、濯足渠、甘泉宫、避暑亭等,成为了南汉王避暑玩乐之地。

这天一早,金光绶步行来到鹿湖,一路风光,应接不暇,仰看,是苍翠的白云山,山峰重叠绵延,侧听,寺院的钟声从山中传出。前面,山崖上一道瀑布飞泻而下。金光绶来瀑布后面的山寺,正待叩响禅关,一位小和尚刚好出来,金光绶问:“迹删大师可在此处?”

小和尚指了指在寺内打禅的老和尚,回答说:“大师正在打禅,请施主稍等。”

金光绶不敢打扰,静静立在一旁。约一个时辰,光鹫大师打禅完毕,眼睛没有睁开,就朝金光绶说:“西宁来的施主,老衲怠慢了。”

金光绶上前施礼。光鹫说道:“施主一路颠簸,辛苦了。但请放心,灾祸已消,可回家了。”

金光绶大惊,说道:“光绶命运多舛,飞来横祸,万望大师指点迷津。”

光鹫说:“且请方丈室喝茶。”

来到方丈室,光鹫问起梅坪庵和其他西宁寺庵情况,金光绶一一告知。末了,光鹫对金光绶说:“离家日久,应该回家了。”没想到金光绶这是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要拜光鹫为师,在这里出家。于是扑通一声跪下,请求光鹫收他为徒。

光鹫扶起金光绶,回到殿里,焚起一炷香,再上禅椅,盘膝而坐,口诵咒语,入定去了。一炷香过,光鹫起来,对金光绶说:“施主与佛门无缘,祸害已消,回西宁家吧。”

金光绶只好告别光鹫,离开山寺回城。当晚,金光绶百感交集,写下《麓湖寻僧(时迹删和尚住此)》一诗:

青嶂排空万叠连,梵音飞出翠微颠。

老僧久绝寰中迹,过客初寻世外禅。

高瀑断崖秋草路,小霜疏叶晚霞天。

此来非有菩提约,愿息浮生半日缘。

诗歌的大意是:

如屏障一般的青山层层叠叠耸入天庭,

山峰的佛寺作法事飘来歌咏的赞颂声。

光鹫这位老和尚的踪迹已消失了很久,

我是过客第一次进入了尘世外的禅境。

在长满秋草的山路我看到高悬的瀑布,

满天晚霞薄霜让树木的叶子开始凋零。

我来到这里不是因为与老僧人有约定,

只希望与老僧人说说话获得半日闲情。

金光绶到麓湖寻找光鹫,原先是想请求大师指点迷津的,及至见到大师,突然产生拜光鹫为师的想法,请求大师收自己为徒。光鹫认为金光绶与佛门无缘拒绝了,金光绶才离开了光鹫。但金光绶在这诗中完全没有提及,反而说“此来非有菩提约,愿息浮生半日缘。”在外游玩了大半年了,浮生已息了很久,却还说“愿息浮生半日缘”,这显然不是真话。金光绶终究是耿直之人,掩饰的水平并不高。

从麓湖回来几天后,金光绶告别了广州城里的朋友,乘船西归。数日后到了肇庆城下,心想来时还没有好好游玩肇庆城,现在离家已不远,上岸好好游玩游玩再回家也不迟。

于是与船家结过账,独自登岸入城。在肇庆逗留了一个多月,金光绶把肇庆的景点几乎游了个遍。

金光绶使用的砚台是父亲留下的,是肇庆老坑石所制的端砚。

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齐名。因出产于端州而称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据说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而且研出来的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金光绶认为这并非虚言。金光绶曾见过父亲用手按住砚心,砚心就呈现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然后研磨书写。当时觉得奇怪,后来长大了,知道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如今在此来到肇庆城,金光绶怎能不去老坑看看砚石的开采情况呢?

端砚砚石开采的矿口,在肇庆烂柯山和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至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之砚石为最佳。是日,金光绶来到老坑参观石工采石,真的大开眼界。由眼前所见联想到从前在书中读到的关于端砚的知识和传说,不禁文思泉涌,回到旅馆,立即写下了一篇《端石砚赋》,介绍了砚石开采的艰辛、砚石的精美、价值,强调了砚台的象征意义、对文人修养的作用。其中写道:

方以象地,圆法天光。现青花之异色,剖雊鹆于中藏。饱琼饴之甘液,禀吸受以流芳。于是置彼文房,气恬神豫。……镌以为赠:如玉斯温,如金斯竞。实在不贪,学惟主静。介寿征人,乐天知命。

这几句赋文的大意是:

四方象征着大地,圆形代表者太阳。呈现出名贵的青花石纹,剖开见斑纹如雊鹆模样。美玉般的甘甜饴浆丰富,被砚石吸收后万世流芳。于是把砚石放置在文房,砚主人气定神闲。……自己创作铭言在砚石上刻上相赠:砚石像玉温润晶莹,好像黄金那样坚硬。砚主要求实在不多,学习只需环境安静。人人祈求获得长寿,高高兴兴接受天命。

次日,金光绶来到了阅江楼。

阅江楼在端州东石头岗上,南临西江。登楼凭窗眺望,西江自楼前滔滔东去,江中浮光点点远接天际,对岸青山连绵,文明、巽峰二塔与阅江楼隔江相对,诗情画意令人陶醉。阅江楼始建于明宣德年间,历代有修缮,名称也屡次更变,初为崧台书院,继称东隅社学,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始命名阅江楼,清初曾改名镇南楼,不久复称阅江楼。此楼原为平房,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改建成两层楼房,高4丈半,占地面积约3亩,是典型的南方园林庭院式二进院落,布局为四合院式。南北两楼为歇山顶,东西两楼为卷棚顶,并通过四座耳楼衔接沟通,形成统一的整体。清代阅江楼是文人墨客云集吟咏之所,著名诗人朱彝尊、陈恭尹、翁方纲等均有题咏。

登上阅江楼,面对滚滚东去的江水,金光绶脱口吟诵起晚唐薛莹《秋日湖上》的“浮沉千古事,谁与付东流”。一种兴亡之叹、怀古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口占《登阅江楼怀古》一诗:

百战山河尽劫灰,江声犹绕古崧台。

当帘紫燕双双入,隔浦飞云冉冉来。

往事但看流水去,间花空对夕阳开。

凭轩无限兴亡意,渐乏登高吊古才。

这首诗的大意是:

无数次战争的兵火令山河遍体鳞伤,

西江涛声滚滚在古崧台的周围流淌。

一双双紫色燕子矫健地从门外飞入,

对岸飘动的云团也漫漫地飘进屋堂。

徒然地看着江水千古往事随之而去,

夕阳西下阅江楼前野花独自地开放。

靠着窗子心里涌起无限的兴亡感慨,

渐渐感到难以写出登高怀古的诗章。

从阅江楼下来,金光绶看见一人在此卖画,是一卷题为《博浪图》的人物画。《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认识了一位大力士,做了一个120斤的大铁锤,秦始皇东游的时候,张良与大力士在博浪沙这个地方狙击秦始皇,把这个大铁锤砸向秦始皇乘坐的车,没想到被砸中的是副车,没有砸着秦始皇。这卷《博浪图》画的就是这个故事。金光绶虽然不善丹青,但颇懂欣赏。他对售画者说:“此画出自谁人之手?”答道:“是本人的涂鸦之作。”金光绶说:“真高手也!”售画者说:“何以见得?”

金光绶沉吟一会,说:“如果画大铁锤砸中了车,就太平庸了。如今画中的铁锤在还在半空飞着,不知道砸向何处,最引人想象,最富有动感。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七《题摹<燕郭尚父图>》说:从前李伯时给我画李广夺胡人的马匹,用胳膊夹着胡人向南奔驰,拿胡人的弓来弯弓搭箭,对准追来的胡人,看箭头所指,射出去,追来的胡人和所骑的马都会应声中箭。李伯时笑着说:'如果让平庸的画家来画,肯定是画追来的胡人中箭倒地了。’我因此深深领悟到绘画的匠心。”这卷《博浪图》深得李伯时真传。但凡绘画动作,高手绝不画动作之终点,此是大忌。”

售画者听了,点头称是。问金光绶是何处人氏,说要交个朋友。金光绶报上姓名,说是西宁人。售画者说自己姓黎,高要人,外号拔千子,自幼随师父学画,如今靠画画售画为生。并说要把这卷《博浪图》送金光绶,作为留念。

金光绶连忙说:“此画不错,留着售给识货的人,可多卖几个钱,不要送我了。以后有空,你再给我画一幅吧。”二人各自给对方留下通讯地址,金光绶就告别拔千子,回到了旅馆。

回到旅馆后,金光绶突然想起,何不给这幅《博浪图》题首诗?随即拿起笔来,一气呵成,写下了这首《题博浪图寄拔千子》:

半幅名沙影,传来自得神。

一棰天地动,千古性情伸。

豪杰全归汉,诗书定厌秦。

子房身未死,终作报韩人。

诗歌的大意是:

没有完整地表现博浪沙的故事,

不画故事结局的画作更有神韵。

画中飞起的铁椎足以惊天动地,

张良的精神千古永存表现充分。

反秦的豪杰都归顺了高祖刘邦,

秦皇厌恶诗书把天下书籍烧焚。

张良是韩国贵族没随韩国灭亡,

最终成为给韩国报仇雪恨的人。

金光绶把诗装入信封,在信封上写上“阅江楼拔千子启”,然后连邮资一起交店家邮寄。金光绶在肇庆城游玩了几天,才乘船上行,到罗旁口上岸,沿着文昌江步行回家。

回到家里,妻子和过继的侄儿金霖与他相拥而泣。金霖说,上月李玉鋐知县大人来过家里,告知父亲的案子纯属冤案,诬告的胥吏已被革职。在父子二人说话的时候,妻子到山上采摘大桔叶、畏草等植物的叶子回来烧水,让金光绶沐浴。自此一家人恢复了平静的生活。

金光绶无事,拿出近一年远游途中所写的诗歌整理,共有80多首,其中有古体,也有近体。他把这些诗编成一卷,取名为《然灰草》。然灰,是死灰复燃的意思,草,是初稿的意思。然灰草,就是然灰诗稿,表达了诗人重获生命,重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金光绶给自己的诗集《然灰草》写了自序。在自序中,引用了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四》中的最后四句诗:

美服患人指,高明遭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人何所慕?

意思是说:

才华锋芒外露别人就会陷害你,

秉性高亢明爽鬼神将厌恶不容。

如今我遨游在苍茫无际的太空,

猎人休想能猎取到我这只孤鸿。

自序写好后,请谁来给诗集作序呢?金光绶想到了汪后来。

汪后来,字白岸,号鹿冈,番禺(今广州)人。康熙四十一年(1702)中武举,任提督黄登令的参军。雍正初年被举荐参加博学宏词科,以病推辞。晚年退休,放浪山水,买画自给。山水兼仿黄公望、吴镇。亦能花卉、工诗。担任佛山千总时,倡建汾江诗社。有《汾江社诗选》《鹿冈诗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