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窟位于莫高窟入口上方三层,为莫高窟最大的中心塔柱窟。此窟建于北周(557—581年),洞窟主室平面呈方形,设中心塔柱,塔柱四面各开一龛。东壁门南画萨埵那太子本生等,门北画须达拏太子本生;南壁画说法图、卢舍那法界人中像等;西壁画五分法身塔、涅槃图等;北壁画说法图、降魔变等,内容十分丰富。
卢舍那佛,身着袈裟,上绘象征佛教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及六道(天、阿修罗、人间、畜、饿鬼、地狱)的众生相。这是一种特殊的“卢舍那法界人中像”。
“人中像”的人中二字意指“人体之中”,旨在表达《华严经》所说的“无等平等妙法界,悉皆充满如来身”、“佛身充满诸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这些观念,故人中像一定在卢舍那佛的身上描绘法界诸相,以阐明在卢舍那佛的法身中,法界诸像无一不现的道理。基于《华严经》的法界观,在佛像表面刻绘诸世界形象,即卢舍那法界像。
色线条勾勒出的应该是佛陀身体(此处是前胸与胯骨)的轮廓线;轮廓线之内的不同区域,呈现出不同的景象(正如佛道两家的一个理念——“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宇宙即人体”)。大佛体内,胸口处的巨人,是一位四目的阿修罗,两手分别托举日月——这是阿修罗界。
大佛的体内一角,有伏行的动物、立鸟、奔鹿等,这是鸟兽穿行于林间的——畜生界。
大佛体内的底部,有六个白色人形,在奔走狂叫——这是地狱界,刀锋遍地,阴森可怖。整个体内,呈现出各种奇景,一般被认为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及六道(天、阿修罗、人间、畜、饿鬼、地狱)的众生相。
法界人中像并非鲜见:
7世纪-卢舍那人中像石雕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图片来自:悦目赏心de古风遗韵的博客
弗利尔美术馆藏的这尊隋代至初唐(七世纪)的石造卢舍那佛法界人中像,头手已毁。胸前第一层有宝树和殿堂,这些殿堂下皆有莲台,双肩各有一飞天。第二层双龙绕山纠缠,向上拱起云彩朵朵,在双龙两侧各有一手捧日月的四臂阿修罗。腰部第三层描绘悉达多太子四门出游,腹部第四层中央有一马,左右的屋宇中有佛与菩萨说法。第五层则是菩萨和弟子礼拜佛塔,第六层有二华丽的台阁院落,第七层是六神王,第八层的右侧画饿鬼,而左侧大半和最下的第九层则作地狱。简而言之,该像正面的第一层代表天界,第二层是阿修罗道,第三至第六层表示人间世,第八、九两层则作饿鬼和地狱道。
7世纪-卢舍那人中像石雕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线描】
北齐-卢舍那法界人中像
(高115厘米 宽43厘米 厚25厘米)(成都博物馆展览 吉吉摄)圆雕立像,石灰石质。佛头缺失,着袒右袈裟。以双阴线将袈裟前身分成十三块方框。方框内刻山峦、宫殿、人物、动物。方框外用不同图案装饰。此像采用减地平雕的手法雕出图案的轮廓,细部应加彩描绘,但彩绘已脱落。该造像应属著名的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卢舍那佛是《华严经》所尊奉的主佛,经中说:“无尽平等秒法界,悉皆充满如来身。”这种造像题材在古青州地区出现较多,是古青州地区造像的一大特色。
高平开化寺中的大雄宝殿东、西、北三面墙壁上,保存有已知面积最大的宋代壁画。壁画创作年代和画师均有明确记载,由画师郭发等人绘制于北宋哲宗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三面壁画中,西壁壁画最为精美,内容为说法图三组。
东壁壁画毁损比较严重,有资料说内容可能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佛传故事。东壁南侧一组可以识别出是“卢舍那法界人中像”。佛像为坐佛,手印比较特殊。法衣上的图案没有界格,依稀可分三组,上面一组似乎是宫殿园林,中间一组的主要图案是一个圆内九个人物围绕这一个禅坐的人,或许是佛传故事吧,遗憾的是能找到的资料都集中介绍西壁壁画,而少有介绍东壁壁画内容的,具体内容不明。
在佛陀身上画三界六道,来表现卢舍那佛法界人中像的说法图,在我国石窟壁画中,只有莫高窟现存两幅。这两幅说法图是研究佛教史和佛教图像学的珍贵资料。当观者与卢舍那佛的目光交汇,再执著的心也会为之融化,再浮躁的心也会为之平复,仿佛一丝净美与慈爱的清泉,瞬间游遍周身,令人气和神清,安然无比。
莫高窟 | 428窟:须达拏太子仁爱,舍捐一切施人间
莫高窟 | 428窟:萨埵太子以身饲虎,爱与慈悲满壁风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