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越窑”鉴定方法
越窑青釉在晚唐时期胎质细腻紧致,胎骨轻盈薄脆有精致无比,釉质丰腴莹润,匀净如玉,釉色通常为青中带黄,普遍使用素地垂直划纹的装饰方法。到了五代,越窑青釉的胎体逐渐轻薄,胎色为灰色,釉质呈现半透明状,透光性好,釉层较薄,釉色以青为主,在装饰上,前期崇尚素面不施纹饰,后期流行刻花各种山水人物作为装饰,艺术风格丰富多彩。到了宋代越窑青釉逐渐没落。
越窑是我国古代著 名的青瓷体系,制瓷历史自汉至宋长达一千余年,约创建于东汉晚期,中晚唐逐渐进入辉煌时期。越窑瓷器不仅产量猛增,而且工艺也愈益精美,因之,受到了当时文人墨客的普遍赞誉。五代时期,吴越钱氏为了维持其割据政权,就用大量的越窑瓷器向实力强大的中原政权进贡,被称为“秘色瓷”的贡瓷大约就在此时出现。贡瓷的数量逐年增加,据记载,仅钱椒在位时进贡的瓷器总数就达十四万件之多。北宋中期越窑开始出现衰落的迹象,北宋晚期全面衰落,约公元13世纪早期以后停烧。
唐代的陆龟蒙曾这样赞美越窑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代的文人雅士喜欢饮茶。越窑青瓷温润如玉的釉质,青绿略带闪黄的色彩能完 美地烘托出茶汤的绿色。因此越窑青瓷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爱。盛行的饮茶风尚对越窑青瓷的形制也有所影响。唐代早期以瘦高的立型器为主,到了唐代晚期出现了荷叶式、花口式的盘和碗。
随着北宋晚期越窑的没落,秘色瓷也不再烧制了,再加上本身产出量就不大,久而久之秘色瓷就成了一个“江湖传说”。各朝各代都有人在描述这种瓷器,写它的温润典雅、尊贵稀有,但很少有人能将真正的器物和这种描述对应起来,就像是1957年虎丘塔出土的莲花碗,人们一直在寻找确凿的历史证据,去将这个传说拉回现实。
越窑虽诞生于东汉,但“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中国陶瓷史》记载:当时越窑的主要窑厂在越州的余姚、上虞一带,唐代通常以所在州命名瓷窑,故定名为“越窑”或“越州窑”。越窑青瓷釉色清翠莹润,如一泓清澈碧绿的湖水,泛着如玉似冰的光泽,也被誉称为秘色瓷,格外受古代文人雅士的喜爱。
北宋时期由于底部的垫烧位置由圈足移到了外底内部,从而相对的器物的底足也需要做相对的改进。这一时期为配合垫烧方式的改变,越窑器物的底足由此时逐渐加高变窄并向外形成外撇足过度,北宋早期为甚。
越窑青瓷不仅仅受到文人的喜爱,在不少朝代也曾作为贡品使用,但是到了宋朝以后越窑青瓷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