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系列08丨雄狮初醒 帝国崛起
△汉武盛世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一个学术思想在世界范围内都极其活跃的时代,即“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东方的中国,我们称之为“百家争鸣”。而在不久之后,又出现了一个在古代世界史上很有分量的时期。
随着希腊亚历山大帝国、印度孔雀王朝和中国秦朝的衰败解体,整个辽阔的亚欧大陆都面临着秩序重建的问题。而此时,两个分别处于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帝国几乎在同时崛起,位于东边的那个,我们称之为“汉帝国”,它与西边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而强大的帝国。
汉帝国是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在汉朝前后四百余年的时间里,兴盛儒学、大破匈奴、开辟丝绸之路……无数成果让这个王朝熠熠生辉。“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呐喊响彻了近两千年的历史,“汉人”的名称由此始,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树立起了前所未有的尊严,“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家国情怀更是根植在每一个国人的心中。
而成就这一切辉煌的,还要从开辟了汉朝第一个黄金盛世——“文景之治”的文、景二帝说起。
文帝、景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修养民生,使历经多年战乱、民生凋敝的华夏大地恢复生机,四海升平,国富民安,因此为历史学家们津津乐道,誉为“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盛世历史,那时国家的富足程度简直令人惊异,据史籍载:京都粮库里的粮食多到积存腐坏,国库中串钱的绳子也因存放太久而腐烂,导致钱币散落满地,数都数不清……国富民足,仓廪充实,一扫汉初的萧条景象!
文景之治后,又迎来了汉王朝第二个“巅峰”——汉武盛世,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等,都在这一时期有了极大的发展。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文景之治后,汉武帝一改先辈“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兴办太学,推崇教育。儒学,自此逐渐成为贯穿中国两千年历史,辐射影响整个东亚文化圈的主流文化思想。
司马迁以五十二万字梳理了从上古到汉武三千多年的历史,铸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为中国著史典范。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驼铃声响,将汉族的文明与强大,传扬到了大漠以及更远的地方,并将外族的文化引进到汉朝。
但是,汉王朝的威胁仍然存在,那就是北方的匈奴。匈奴时常南下劫掠,且剽悍好战,那时汉朝无力与之长久作战,故一直采取和亲的怀柔政策,韬光养晦。直到汉武帝时,终于改变了这种局面。
雄心壮志的汉武帝,在文、景两帝给他留下的充盈国力的支撑下,挥师讨伐匈奴,出现了“漠南无王庭”的局面,又先后吞并南越、闽越等国,降服西域诸国,使中国成为东方乃至世界首屈一指的强国。卫青、霍去病等将领更是因讨伐匈奴而名留青史,“强汉”之名,四海朝拜。
汉武盛世,让大国之范自此成型。但是,汉武帝时频繁的战事,也将这个国家的积蓄挥霍一空。后人承汉武帝晚年之志,轻徭薄赋,恢复经济,历经“昭宣中兴”、“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使得汉朝国力逐渐恢复。
直到东汉末年,群雄割据,逐鹿中原,经历了四百余年的汉朝,才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风起云涌,兴盛而衰,王朝的跌宕起伏是历史规律,但汉朝曾经铸就的辉煌却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国力空前强盛的背后,是文明在这片自信的土地上的绽放。
两汉之时,汉赋诞生,盛极一时,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等人留下了千古传诵的经典名篇。隶书逐渐取代小篆,奠定了现代汉文字结构的基础;乐府诗朴实自然、回旋反复,为我们一窥千年前的生动鲜活。造纸术、地动仪、九章算术、医学著作等,无数智慧的结晶,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明珠,备受推崇,难以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