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日子】寻找木匠
岁月里的风景,每一幅都很曼妙,放慢脚步细细品味,那些酸甜苦辣的滋味,都是可以慢慢书写的人生故事。
——《烟火日子》第53期
作者 / 西湖雨
自从平台发了以上文章后,我一直想找到它的主人,一位木匠。果然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照片便是木匠老王,由漏室拍于2005年,“一晃十五年,那时我并不认识他,2015年因为需要修复家具,经朋友推荐,才知道是他,老王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人。”漏室不无感慨地说道。
于是,2020年的寒假,约了漏室去看木匠,着一身青色笔挺的中山装的木匠老王,看上去清爽方正文气,本就不高的他因了这一身打扮显得挺拔有型,比起图一那时瘦了一点,毕竟过了十五年。眼前的他理一个二八开的发型,粗眉,眼眶深陷,与人聊天时眼睛闪着光。他说告示上的小灵通一直在用,前几年为儿子写了征婚启事贴在某个村口的大樟树上,漏室正好去工作,见字体与号码很熟悉,便拨了过去,这就又连上了线。
木匠身上有太多那个时代的印记,我对此很是好奇,不禁打量起他,他也不无害羞,还同我开起玩笑,你看我要是表袋里钢笔插三支,我就是一个工作同志,知识分子了,说着还在胸前比划起来,倒有几分可爱。
木匠老王在解放路住了三十多年,不过现在早已搬离了解放路102号,在南门跃龙山脚租了一个仓库,逼仄的空间里堆满了木工工具,挂的挂,摆的摆,归置得倒也齐整。我们去时他说有个三门人来拿修好的老椅子,可见老王修缮旧物的技术远近闻名。他说起当年一脸骄傲,彼时一个人干活可以养活一家子,还带了一班徒弟,过年过节家里的物什应有尽有。那时候做一通呢料中山装需要30几元,抵一个工作同志的月薪,他眼都不眨请来裁缝师傅量身定做。只是现在的他只接修复的活儿,他手里出去的旧物看不出被修复的痕迹,有时候雇主等急了会催老王,老王不紧不慢,我多花几工又不另外加工钱,生活一定要做好的。因此缑城收藏圈子里一说起老王都无不知晓。
这张照片由另一位摄影师拍于2015年,他并不曾见过木匠,然而木匠门上张贴的告示吸引了他。今日我把两张照片合一发在朋友圈,他留言:这两张照片合得好,漏室拍人我拍情,人如其景。
看来我也是讨巧了,把出自不同摄影师之手的作品无缝对接。这门上告示的意韵与木匠本尊的气质简直天人合一。
而我于2018年看到这张照片。这张照片似有魔力,当时崴了脚的我央求家人送我去将要拆迁的解放路写生,顺便打听102号究竟还在不在。画了几张速写后,无果而返。可明明存在过的事物,即便过了三年,还在我记忆中,于是把空间里有关解放路102号的文字发布在《文化宁海》公众号。
文章发布后,漏室留言:“这写的不是王木匠吗?十五年前我还拍了他。” 我一直觉得木匠有故事,正欲寻他,漏室的留言令我眼前一亮,找到漏室必能找到木匠。谁知文后留言超过48小时后便不能回复,好不容易心里激起的水花一落千丈。
某日,群友们聊起解放路,英文字母发来了解放路的照片,夏日叶田田说起了解放路的旧事旧人,我便硬着头皮羞怯怯在群里讨信起漏室,一秒钟后米胖堂有了回复,野马更是积极,索性发来漏室名片。
其实我与漏室在一些场合有过几次照面,他认得我,可我不认得他。调离宁海多年,缑城拆的拆建的建,好多地方都不认识,更别说擦肩而过的人了。
一位木匠激起不同时差不同人的兴趣,虽然时空交错,但不妨碍我们因此而感动,或许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就在不经意间产生了。
友人曾送我一块古砖,把玩之际用来镇纸,而漏室是古砖专家,恰好能同其探讨,我们自然话就多了。我以为我因告示而写,他因告示而拍,可漏室却是因何呢。他说旧城要改建,解放路也要拆,他就一路扫拍过去,当时他想给老王拍张照片,只记得拍他时他正忙着,明白意思后,老王还停下来稍稍整理了一番,然后不慌不忙继续手里的活儿。
缑城无数个地儿的春夏秋冬雨雪阴晴的样子,都曾被他拍摄并用文字记录下来,每张照片都在讲述缑城故事。
摄影小白的我也曾在某个假期的每日午后,背着相机踩在老缑城的废墟上。
我们都因爱一座城而做一件事。
人与人相遇 ,种种因缘岂能三两句说得清楚,曾经毫不相干的我们看似因木匠结缘,却也不是,我们似乎都在寻找 某种东西因而有了交集。
所谓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2021年1月20日
于甬城繁景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