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清上温下,调和寒热,专治疑难杂症

在中医的很多方剂中,总是有那么一些比较独特的方剂,比如乌梅丸。

乌梅丸出自《伤寒杂病论》,言其主治蛔厥,又主久利,就是慢性腹泻,现在教科书《方剂学》上把它列入杀虫剂,实在是小看了它,也因此埋没了它。

清代以来,诸多医家就认为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适用于上热下寒证的治疗。在《伤寒论》中,厥阴病的病机算是比较复杂的,很多人搞不清楚,厥阴方更是为人少用,但其实厥阴证是许多疑难杂症的根本所在。

厥阴病的特点是寒热往来,非常像春天,所谓乍暖还寒。所以该方用药也是有寒有热,我们不能机械的把寒热往来理解成就是一会儿冷一会儿热,临床更多的情况是寒热共存、上热下寒、下热上寒、外寒里热、里寒外热等,大多是生理机能不足引起的寒热不调,杂病中此类情况甚多,如癔病、牛皮癣、眩晕高血压、糖尿病、肾病、妇科病等等,且大多是慢性病、疑难杂症。乌梅丸这个方剂的奇妙之处在于,有清上温下之功,调和寒热之能。

乌梅丸在《伤寒论》中的剂型是丸剂,也可作汤剂,组方: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制附子,花椒,桂枝,人参,黄柏。

乌梅丸证,病机为寒热错杂,虚实兼见。本方以乌梅为君,乌梅味酸涩。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当吃到酸味较重的东西时,会不自主地把脖子缩起来,五官也会揪在一起。这种生理的反应也提示出味酸之物具有“收敛”的功效,而且有一种能够糅合能量的特性。

乌梅为平性药物,寒证、热证均可应用,能够平调阴阳。乌梅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作用,就是将体内不相顺接的阴阳糅合到一起。如前所言,乌梅的酸味能够让人的五官、身体等缩成一团,从中可以推测出乌梅具有一种糅合的能量。

再来看乌梅丸的组方,辛热与苦寒的药物并用,比如,黄连、黄柏清泄上热;附子、干姜、细辛、花椒温暖下寒;再加人参补气,当归补血,桂枝通调表里寒热阴阳,以针对体内出现的寒热错杂的情况,可以说是治其本。

而乌梅能缓冲其中,使性能、功用完全不同的药物发挥各自的功能,将失和的阴阳糅合到一起,从而从根本上治疗复杂的病证。这也是为何仲景重用乌梅的道理。

我总结了一下,因为乌梅丸有以下几大体征:

第一,口干、舌干;

第二,有一个上火下寒,或者寒热错杂;

第三,有某一个症状,夜间2、3点加重的特征;这一点尤其的重要,只要有这个症状,无论出现什么问题,是咳嗽憋气喘或者是腿疼,或者是腰疼等等,或者心脏病,夜间2、3点犯了,我们一定要想到这一点。

第四,脉沉细或者脉微细。

有这几点,一般果断地应用乌梅丸。

再说一下2、3点钟这个我是怎么发现的?因为一点到三点是厥阴主时,然后临床上反反复复出现了很多这样的患者,都描述在两三点钟加重了,有的人说两三点钟我疼醒了,有的人是两三点钟憋醒了,再一看脉象,厥阴病的脉象绝对是沉的沉细的或者微细的,再一看其他症状都符,一点一点摸索,经过几百个病例,最后我一看有出现这个症状,我就不再考虑其他的了,直接就上手乌梅丸,以后大家可以临床试一下。

在这里,我只是提一下自己的一点点心得,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供大家交流探讨。如有不当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