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人文】躬耕旧地 书院春秋——卧龙书院:智圣流芳
卧龙书院:智圣流芳
书院春秋
屋檐装饰
古风古韵
观赏游览
书院一角
教化传承
故城西南,有卧龙岗;武侯祠中,有卧龙书院,又称“诸葛书院”。
“王佐奇才,儒者气象;伊吕之间,管乐之上。”这座后人为纪念诸葛亮躬耕南阳而修建的庙学,是南阳古代“十大书院”中始建最早、延续最久、影响最大的书院,更是全国众多武侯祠中所建书院获皇帝赐名最早的书院。
躬耕旧地 静读书院春秋
进入武侯祠大门右转,沿着花木扶疏的蜿蜒小径,穿卧龙碑林、越诸葛读书台,卧龙书院那幅“书院春秋”匾额在幽幽古柏间静静回味那些曾经悠长的吟声。清代杜漺“山光深小梦,龙气绕长城”的对联,为这里作了听花开花落、看云卷云舒的完美注解。
南阳市博物馆馆长柳玉东撰写的《卧龙书院旧址及其相关问题考》一文,将资料文献中记载的卧龙书院变迁历史进行了详细汇总。
诸葛书院兴建于元至大二年(1309年)春。元延祐二年(1315年),仁宗皇帝赐名“诸葛书院”,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是元、明、清三代中原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书院之一。
兴建之初,书院规模宏大,有“庐舍”和“书田”两部分组成,同时还有专门储藏书籍的楼阁。书院的讲堂曰“静成”之堂,东西两序曰“明志之斋”和“广材之斋”,并将藏书阁称为“崇文之斋”。
诸葛庐前 曾见硕儒云集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代朱璘任南阳知府,重修书院并赋诗以记之:“静成书院本侯言,淯水中通濂洛源。潜见随时观物理,身心得力教儿孙。”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南阳知府罗景重建书院于武侯祠前,并以“卧龙”命名,沿用至今。罗景在其编修的《卧龙岗志》一书中记述:“旧诸葛书院在武侯祠左,余欲广大之,为教育人材之所。”
经过重建、整修,书院最终与卧龙岗浑然一体。现有的28间清代硬山式建筑院落,便是当年遗存。
据南阳市博物馆副馆长张晓刚介绍,当时的卧龙书院,硕儒云集,声名鹊起,康熙十四年(1675年)举人李来章曾任此处“山长”(历代对书院讲学者的尊称)。李来章的著述达40余种,编有《南阳书院学规》,制定为学次序和读书次序,并列出了他的教学课程次序,大体以《小学》、《孝经》、《四书》、《五经》为序,分章断句,附以笺注,每月初二、初六开讲授课。
思慕先贤 非学无以广才
2001年,书院移交南阳市博物馆管理,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依照清式原貌进行了大规模修复,由青砖灰瓦、飞檐翘角组成的古建筑在古柏、丛竹中重现了昔年风采。
随后,南阳市博物馆在此举办《书院春秋》展览,以历代名院、书院名师、书院讲堂、卧龙书院、古代南阳书院为五大题,通过场景复原、照片、图表、板面等形式,全面展示我国古代书院的功能、历史上比较有影响力的书院、卧龙书院的保护和维修,以及明清时期南阳境内所建书院等内容,帮助大家了解书院这一特殊的教育机构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站在这座满目苍翠的院落里,遥想当年布衣诸葛躬耕南阳,独坐古岗抱琴啸明月,高卧草庐纵怀诵万卷,处江湖之远,定天下三分,那份豪情与才情,虽历千年,依然令人悠然神往。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而今我辈,敬追智圣、思慕先贤,当以此为弘扬诸葛精神最好的方式。
来源:南都晨报 记者 田园 吴秋水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