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都像过新年”,长征时红军吃得最好的地方为什么是哈达铺?

中国革命是伟大的,知识分子为了民族放弃优渥的条件,投身于劳苦大众中组织革命;而贫苦的人民被组织起来,抛头颅洒热血,与国内外反动势力坚决斗争,牺牲了数千万人,终于缔造了共和国。今天的我们在回溯伟大的中国革命史时,对前辈们艰苦的生活条件与恶劣的生活环境印象很深刻,但实际上,革命前辈们的生活也不仅仅有苦,也是有甜的。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现代的宣传作品往往习惯通过着重强调革命艰苦、恶劣的一面以烘托出革命的伟大,但实际上革命前辈们也是人,他们也不会为了吃苦而吃苦。早期的革命队伍,不仅仅是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他们也是乐观活泼,积极向上的。吃苦,不是目的,而是不得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的红军、八路军战士们也是会改善生活的。这就像今天的解放军一样,尽管骁勇善战的解放军拥有在恶劣环境下作战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解放军战士天天的生活都会像野外生存一样恶劣。

那么,红军长征的时候,有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时刻,那么又有没有过得好的一段日子呢?当然是有的!红军过得最好的一段日子,当属在哈达铺。

哈达铺镇

哈达铺,这是长征史和中国革命史上一个重要的地名,1935年9月17日,红一方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岷县,18日先遣部队占领哈达铺。之后中共领导人在哈达铺开会,毛主席在会议上作了《关于形势和任务的政治报告》,并代表党中央向全军正式发布了 “到陕北去”的决定,这便是著名的“哈达铺会议”。

不过,红军到哈达铺的时候,除了开会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休整。所以哈达铺也被誉为“长征途中的加油站”。

在到达哈达铺之前的一年,红军处境很艰难,爬雪山、过草地,到达此处的时候已经很虚弱,党中央对此极为关切,也极为痛心。

“就在红军往哈达铺走的行军途中,就在已经闻到了阵阵麦香的时候,有同志无缘无故倒地死了。”——《彭德怀自述》

红军在哈达铺吃细粮

而正好,哈达铺镇处于甘肃南部的农耕地区,正好位于甘川道的商道上,物资丰富,属于富庶大镇,红军能获得给养,当然,红军可不是军阀部队,红军是用大洋买的!

红军苦日子过惯了,想要吃好反而还要宣传,当时的红军总政治部竟然还提出一句口号“大家要食得好!”要求各连队一定要搞好伙食,恢复广大指战员的体力,这六个字至今还写在哈达铺长征纪念馆一面墙上。

红军部队给当时的所有人,从司令员到普通的战士、伙夫都发了一元大洋改善伙食(顺便说一下这种方式在国民党军队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军官一定会贪污其中的绝大部分,国军发粮饷最清廉的部队,是二战时期在缅甸被美国人训练的军队,由美国人发军饷,这支部队也是解放战争初期国军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有意思的是,当打内战后改由国府直接统治该部队的时候,该部队的士气、官兵关系、战斗力均直线下降),按照当时的购买力,一头百十斤重的肥猪只要5块大洋,一块大洋可买5只鸡,一毛钱能买10个鸡蛋。

红军士气大振,大肆在此购买物资,各连队都杀鸡、宰羊、烹牛,为了做好群众工作,红军总政治部还通令各个伙食单位,请驻地周围的老百姓会餐,一时间哈达铺人声鼎沸,极为热闹。

红军进入哈达铺

至今,不少老红军对当时这一段“甜蜜时光“ 的印象极为深刻,表示长征途中”从没遇到过如此繁华的集镇“,回忆说:每天都像是过年。

“每个伙食单位都买了羊肉和白面,几个月不吃油盐的指战员,都痛快地吃了几顿饱饭”——《长征回忆录》,成仿吾

根据长征纪念馆的记载,哈达铺镇在1935年9月支援红一方面军物资统计为:食盐20000斤,粮食200000斤,食用油5000斤,骡马1000匹,柴草150000斤,担架350条(副),中草药1500剂,猪羊鸡750头(只),蔬菜3000斤,豆类50000斤,布鞋7000双。

由于红一方面军的良好风貌给哈达铺人民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所以哈达铺镇之后又为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提供了大量补给。正是因为在哈达铺镇得到了补给,红军才得以迅速恢复战斗力。

哈达铺红军纪念雕塑

除了吃的外,很有意思的,因为哈达铺比较发达,存在一些商品经济,比如盒装的香烟,而当时很多不抽烟的小战士也很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不是香烟,而是香烟盒,因为“每个盒子里都装有一张关公,或者张飞、刘备、周仓等历史人物画片。 由于这个玩意儿,连一些不吸烟的战士也都纷纷将它买回来。他们将烟送人,抽出画片互相传看。”当时中国农村百姓文化生活之贫瘠,可见一斑。

中国的革命者能吃苦,绝不是因为他们想当苦行僧所以“为了吃苦而吃苦”,而是“为了未来美好生活而吃苦”的坚忍,中国革命的伟大之处,除了坚忍外,还有这份难得的乐观主义精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