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读史杂记:汉语条支、大食语源来自塔吉克
何新 何新老家伙 2021-09-06
何新读史杂记:
汉语条支、大食语源来自塔吉克
“条支”,语源来自波斯语tay,即今日中亚民族塔吉克Tajiks的语源。
△安息国与条支国在《汉西域诸国图》(南宋雕版墨印)中偏居一隅
大食,亦波斯语(Tay)的中古音译,语源与条支相同,唐代也记作大石,即石国。
唐杜环《经行记·大食国》:“大食一名亚俱罗。其大食王号暮门,都此处。其士女瓌伟长大,衣裳鲜洁,容止闲丽。”
《新唐书·西域传下·大食》:“大食,本波斯地。男子鼻高,黑而髯。女子白晳,出輒鄣面。日五拜天神。”
《宋史·外国传六·大食》:“唐永徽以后,﹝大食﹞屡来朝贡。其王盆泥末换之前谓之白衣大食,阿蒲罗拔之后谓之黑衣大食。”
塔吉克(Tajik)这一词来自阿拉伯文塔伊(Tazi)或塔齐(Taji),加了中部波斯语的词尾-k。
原来它的意义指的是一个非伊斯兰信仰的阿拉伯人。后来,塔吉克人(Tazik)就变成为一般的非阿拉伯的(即主要是伊朗的)穆斯林。在13和14世纪,它用来指作说波斯语的、定居的各穆斯林民族,以有别于突厥人和阿拉伯人。在萨法维德王朝时代,塔吉克人仍然是指伊朗的古老的波斯人口,以区别于突厥人。
据塔吉克斯坦科学院历史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萨义穆洛德·波波穆洛耶夫Saidmurod Bobomulloev(2016上海演讲)说:
“塔吉克”这一概念起源于古波斯,最初的意思是“戴王冠的人”。这里的王冠是指的是拜火教教徒所戴的头饰,这种头饰是拜火教的象征,是区分信众的标志。因此,“塔吉克人”的本义是拜火教者。最初是一个宗教概念,用来表示古代波斯和中亚、南亚地区所有的拜火教教徒。
条支,tay,即大食、大石,石国。
【条支始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张骞首次西使时可能曾经到达条支(?)。据他的叙事:条支国临“西海”,其时役属安息。
据《后汉书·西域传》,和帝永元九年(97),西域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也曾至该处。其地望史家历来众说纷纭。
依汉魏史籍所可大别为三类:一指“西海”为里海,而求条支于里海沿岸;一指“西海”为波斯湾,而指条支为卡尔得亚(Chaleda)、梅塞涅(Mesene)、苏西亚那(Sasiana)、法耳斯(Fars)等;一指“西海”为地中海,而认为条支为叙利亚。第三说最不可信。】
“公元7-11世纪,“塔吉克人”这一词汇的拜火教宗教含义逐渐消失。因为这一时期以后,伊斯兰教成为波斯的主要宗教。
然而,“塔吉克人”却没有因为琐教的衰落而消失,它的意义发生了改变,被用来指代所有讲波斯语(Farsi)或生活在波斯的族群。
这种转变在11世纪末最终完成,并延续到此后的数个世纪。
16世纪,情况发生了进一步的转变。伊斯玛仪一世建立了波斯萨法维帝国,并且使用了伊兰沙赫尔(Eranshahr)的称号,以萨珊王朝的后裔自居。
在他的提倡下,“波斯人”逐渐取代了“塔吉克人”,成为帝国境内民众的正式称呼。但是在帝国控制范围之外的塔吉克和部分阿富汗地区的族群仍然沿用了这一称呼,并一直影响到今天。”
【有关资料】
商务印书馆出《辞源》(修定本)第二册“条支”:
“条支,汉西域国名,在安息以西、临西海。在底格里斯、幼发拉底两河之间。见《汉书》九六西域传上、《后汉书》八八西域传、《史记》大宛传”。
“塔吉克”一词语源“大食”(或大石)。
《辞海》“大食”词条:“大食,波斯文Tazi或Taziks的音泽,原系——波斯部族的名称。唐代以来,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经行记》、《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等均作大食或大石。”
从中世纪后期开始,才将Tajik一词译为“塔吉克”,开始专指塔吉克族。
日本中亚学研究者羽田亨在其《西域文化史》一书中引俄国著名中亚学学者维·维·巴尔托里德(1869-1930年):
“7世纪有布哈拉和花刺子模的货币上铸有戴冠的像和燃着圣火的祭坛,也说明当时信仰拜火教,与中国史料所记一致。这种冠称为tadj,因为拜火教徒所用,所以称其教徒为Tadjik。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后,由于两者混淆不好区分,也用此名称伊斯兰教徒的阿拉伯人,传到中国遂用大食、大石(即Tadjik)等字称阿拉伯人。”
美国学者f·希尔曼《阿富汗的蒙古人》:“……'塔吉克’一词有着非常宽泛而复杂的含义。中古时期(8、9世纪时期)'塔吉克’主要指操伊朗语、信仰伊斯兰教、过定居生活的居民,而他们正是以这一特征区别于游牧或半游牧的突厥人和塔塔尔人的。
在中亚穆斯林历史学家看来,塔吉克人是'伊兰人’,突厥人则为'土兰人’。
那个时代的'伊兰人’和'土兰人’是相对的词,其含义并不是指他们所生活的区域不一样,相反,反映的是他们在文化和种族上的不一致。
以后,虽然这两个词在使用上发生了变化,但'塔吉克’一词还是从前的含义,即指操伊朗语、过定居生活、信仰伊斯兰教的居民,至今这一词义仍未有变化。到了近代,出现了'伊朗人’这一名称。很清楚,'伊朗人’实际上指操伊朗语、信仰伊斯兰教、过定居生活并生活在伊朗境内的这部分人。
因此,现在'塔吉克’一词主要指阿富汗、前苏联中亚地区和中国新疆地区那些操伊朗语、信仰伊斯兰教、过定居生活的居民。”
有的研究者认为,“塔吉克”最早是阿拉伯人的名称。在波斯人的历史中,将阿拉伯人称作“塔吉克”。
有的学者认为“塔吉克”最初指非穆斯林的阿拉伯人。
有的中亚和伊朗的研究者则认为,在操突厥语的民族的历史上,将阿拉伯人或其他民族的穆斯林都称作“塔吉克”或“太孜克”(Tzik),以后,由于阿拉伯人和同他们一起从西边来的伊朗人都操波斯语,“塔吉克”一词遂在“波斯人”这一意义上使用。
塔吉克人一般自称为“Tajik”(塔吉克),这种称呼,出自生活在帕米尔和兴都库什山麓的高山塔吉克区域,这一说法也广泛流传于我国塔吉克人之中。
据说“塔吉克”一词出自“塔吉”一词(“塔吉”为塔吉克语“王冠”之意),是由原来的“塔吉达尔”(戴冠之人)、“塔吉叶克”(独一无二之冠)等词逐渐变化而来。
根据传说来看,力大无比、英勇非凡的英雄鲁斯塔木以自己雄狮般的气概战胜了所有残暴、黑暗和卑劣的势力之后,人民获得了幸福,塔吉克人的先祖凯依霍斯鲁、凯依库巴特、凯依卡乌斯、加米西德和努西力旺等先后成为国王。他们头戴王冠,统治着从西方到东方的大片土地。他们的臣民也仿照王冠,制出种种色彩绚丽的“塔吉”(冠)戴在头上,表示自己是公正的国王统治下的幸福的臣民。
从此,远近各国都将他们称作“塔吉克”。有趣的是,传说中还解释,被人们看作是塔吉克人的标志的、做工精致的“吐马克”(塔吉克式男帽)和有着斑澜刺绣的“库勒塔”(塔吉克式女帽)正是从那一时代传下来的。
根据这一传说,许多研究者将“塔吉克”一词解释为“王冠”。这种解释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我们也持此种看法,因为一个民族的名称,除特殊情况外,不管别人怎样称呼或理解,首先这一民族有对自己名称的看法。
从塔吉克语的表达习惯来看,“塔吉克”一词是派生词,由词根taj-(塔吉)和塔吉克语名词附加成分k所构成(taj十k=tajik)。
taj一词在塔吉克语中的本义为“王冠”。这一词的词源意义为“古时国王所戴之冠”。据说王冠本是古时王权的象征。k在塔吉克语中是一个有着丰富含义的附加成分,加于名词或形容词后,表示敬重、珍爱、亲昵等色彩。特别是附加于人名之后,是一种普遍的社会习惯,如:巴拉提克、鲁恰依克、玉山尼克、阿洪尼克、谢尼克、吾拉米克、古力克、西凯力克等。我们认为,塔吉克一词的形成很可能与塔吉克社会与塔吉克语有关。
综上所述,“塔吉克”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名称,它在不同时期表达不同的含义。
在汉代(前206-公元220)指叙利亚一带,到了唐代(公元618~907)它指阿拉伯阿拔斯哈里发帝国。
在塔吉克民间传说中,“塔吉克”这个词来源于“taj”(王冠)一词,是指塔吉克族的族名。到了11世纪,“塔吉克”才是专门指一个民族即塔吉克族的名称并应用至今。
△都灵东方艺术博物馆藏唐代粟特人俑,其独特的头饰在古波斯被称为“塔吉克”
(2021-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