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上海创业的“超能”中医师
根据《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目前的中医诊所有57268家。
相信这其中大部分诊所都是非常单一传统的微小型诊所,这样的诊所里,一个大夫身兼创始人,CEO和中医师,这样的中医诊所像小草一样散布在全国的每一个小角落,服务自己周边的老百姓。不需要太大成本,也不需要过多的精力去管理,只要大夫的是有医术的,一般都能活得很好。
活得很好的中医师创业者,在中医馆或者中医诊所这个层面上还需要再追求进步与创新吗?凡是与中医有关的创新,必然会被骂上几句,只有骂得惨不惨的区别。
不说别的,单说中医馆的装修设计,每次《医馆界》发布相关的文章,总会有负面言论,“华而不实,浮于表面,浪费钱财”。
作为打工的社畜,平时没少吃快餐,近两年看到公司附近很多餐饮店装修升级,逼仄的就餐环境很少了,走在稍微好一点的美食街上,不经意发现各式各类的快餐店都有了自己的风格,INS风,清新风,简约风……,人类社会在进步,各行各业都可以进步,难道中医只配蜗居陋室吗?
很多中医从业者难以接受创新,也许是因为中医历来强调经典的重要性,可是经典也是被中医人自己创造出来的,有东汉《伤寒论》,也有后来的《傅青主女科》,如果说一定要尊崇古风,我们应该学仲景先师坐堂行医,如果来真格的,中医人都该到政府大厅去看病了。
优秀的中医师都懂,现代人和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变了,遣方用药自然需要调整。为什么一谈到中医馆,中医人实现医术的平台上,就有许多同行拐不过弯来呢?
我希望更多的中医同行可以给中医馆更多的想象。
相较于餐饮要满足胃、满足健康、满足乡愁 ,咖啡馆满足味蕾,满足空间,满足幸福感,中医馆满足疗效,满足服务。但是中医馆还想追求更多,想让患者在医馆身心都得到休憩,更多的中国人学中医懂中医,想要培养更多的中医人才……
总之,中医馆需要更多开创性的创新。这一点,我们需要像上海看齐,接下来我要介绍三位优秀的上海中医馆创业者。
直到现在我才知道应象中医创始人杨永晓,原来是中医大夫出身,毕业于浙中医的标准科班,因为我第一次遇到他,是听他讲《丰田管理模式在应象中医门诊的借鉴与应用》,应象中医通过精细化的差错管理将客服差错率和药房差错率分别降到了0.01%和0.03%. 如此专业的管理,让我以为他是一个专业的管理人,实在想象不到他是一直有门诊的中医大夫。
其实提起应象中医,最先让人想到的是高端中医馆的典范。中医做高端也是一个被抨击的点,可是总有人是需要高端医疗的,西医的和睦家就颇受欢迎,中医为什么就要放弃这些人呢,何况这些人还是颇有话语权的人。
高端中医馆也许不必多,但是必须有。可是高端中医馆要高端在哪里呢,有名医名家、特级药材、高额诊费,就能把高端中医馆撑起来了吗?
这几年,我们看到行业内有高端开起来,却又悄无声息的消失了,应象凭什么能稳健的发展十多年?
应象中医的医生没有药品回扣,医生就有动力减少药的用量。与应象中医馆共生的应象中医学堂还能满足患者对中医等传统文化的追求。
高端中医馆不等于贵就够了,背后是更科学的管理与运营带给患者更高的安全感,还要满足患者诊疗之外更深层次的需求。
一般看病都是患者找大夫,上海上工坊门诊部医生不坐诊,而是在诊室间走来走去,病人在诊室接受服务,借鉴的是国外医疗经验。
这离不开上工坊创始人邵俊杰独特的背景,他原来是西医大夫,还是特别优秀的西医大夫,转行中医前,在国内骨科最好的平台之一—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工作了近20年,在人工关节置换领域做出了一些成果,曾多次赴海外交流。
很难想象一个站在金字塔尖的西医大夫,自己走下来去做民营中医,他说是中医的疗效和祖国的传统文化打动了他。
其实,上工坊的创新不是简单的诊疗方式上的创新。邵俊杰发现不管中医西医,都在“治已病”,都在治疾病的中末期,而“治未病”这个活都是足疗店、盲人按摩、艾灸馆在干。真正有医生资质的人,却在做着“下工”的活儿。
他说“我做中医馆一定要改变现状,就要在第一时间接触到病人,中医非常有特色,首先它是全科,西医更偏向专科,中医则是真正的全科;而且它可以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就进行干预。确实需要西医时,通过绿色通道介绍到西医专科。所以,我就做中医全科家庭医生,我要让和我医馆结缘的家庭,遇到健康问题,第一时间想到上工坊。”
上工坊第一年的门诊量就达到了7000多人次,实现可观盈利,诊室已完全不能负荷客源就诊需求,开始考虑扩张。
“素问轩”公众号2017年才开始运营,对于公众号来说,已经是晚进场了,其创始人米医生硬是靠原创日更杀出一条血路,阅读量从三位数再到四位数再到十万加,“素问轩”文风非常可爱,紧跟时事热点,很难想象作者米医生是实打实的中医博士,还拥有中国、香港、加拿大三地注册医师,年门诊量过万。
就在你以为米医生已经足够优秀的时候,她却告诉你她开了一家中医诊所,门诊量一直在稳步上升。今年2月份还在疫情期间,开通的线上问诊以及其他举措,诊所的营业额不降反升,与去年同期相比有100%的增长,一直到3月份营业额都在强势增长。她也非常乐意分享她成功的经验。
”一般而言,诊所医疗收入最初的组成:诊疗费+药费。随着人员成本提高,好医生必然分掉绝大部分的诊疗费,如果你是个良心的医疗体,肯定不会在中药上面动坏心思,这样一来就会存活得很辛苦,所以门诊必须要增加其他不同模式的收入来源。素问中医的收入来源除了诊疗,还包括泛健康产品、线上咨询问诊、知识付费服务,这三部分构成了整个运营的收入来源。“
其实我最佩服的还是米医生的硬气,米医生一支笔可以质问某些新媒体对中医的诋毁,也可以揭露艾灸市场乱象,这是连同行都不怕得罪了,虽然我们肯定不承认只以艾灸为赚钱工具的人不配为我们的同行。
上述三位创业中医师已经不能单单用优秀来形容了,他们带来的创新对于行业来说都是开创性的。
其实开创性的创新如果医馆不能盈利,不能有序发展,毫无意义,而这三家医馆的盈利都很可观。
中医馆必须得赚钱,就像君和堂创始人潘学才说的那样,“个人认为,对于医疗和教育企业来说,盈利不应该是目的,而是手段,因为这两个行业有天然的公益性。当把手段当目的时,一切就扭曲了。盈利的意义在于企业可以持续发展,相关利益方得以保障,企业有能力去实现创新,进而推动行业进步。”
我们要向会赚钱的中医馆同行学习。米医生、杨永晓先生和邵俊杰先生,我们都可以在医馆界上海论坛见到他。
这三位在上海创业的中医师综合能力真的太强了,医术没问题,管理也能抓起来,还有远见,简直是超人,他们就是我们需要寻找的中医创业榜样。
每个创业者都不一样,每个地区也不一样,他们具体东西不可能直接套用,我们为什么还要寻找创业榜样呢。
优秀的中医师有两种,一种愿意用一辈子的时光专注于医术,一种在专注医术的同时,还想在社会中历练一番,这两种方向没有好坏,都是个人选择。
后者在社会中历练的时候,想一想应象杨永晓的认真,上工坊邵俊杰的勇气,素问米医生的责任感,也许能够在前人的鼓舞下,前行的更坚定,更稳妥一些,光是这一点就给我们足够的理由寻找行业榜样了。
中医师创业者,来医馆界上海论坛,遇见中医自己的行业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