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讲义第14讲:并战计(一)
《三十六计》讲义第14讲:并战计(一)
教学内容:《三十六计》并战计之偷梁换柱、指桑骂槐。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偷梁换柱”和“指桑骂槐”这两个计策的原典、释义、计名探源及经典实例;探讨这两个计策的实质及在战争和博弈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偷梁换柱”和“指桑骂槐”这两个计策的原典、释义、计名探源及经典实例。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偷梁换柱”,指用偷换的办法,暗中改换事物的本质和内容.以达蒙混欺骗的目的。“偷天换日”、“偷龙换凤”、“调包计”等都是同样的意思。
偷梁换柱之计大致包含三种含义:一是暗中调包;二是分人之势;三是合并盟友。在军事上,联合对敌作战时,反复变动友军阵线,借以调换其兵力,“拖后腿”,等待友军有机可乘、一败涂地之时,将其全部控制。
【原典】
频更其阵, 抽其劲旅, 待其自败,而后乘之①,曳其轮也②。
【注释】
②句中的几个“其”字,均指盟友、盟军言之。
②曳其轮也:“语出《易经·既济卦》。既济卦为异卦相叠(离下坎上)。上卦为坎为水,下卦为离为火。水处火上,水势压倒火势,救火之事,大告成功,故卦名“即济”。既,已经;济,成功。
既济卦初九爻《象》辞:“曳其轮也。”意思是拖住了车轮,车子就不能运行了。初九为动爻,变为水山蹇卦。既济为本卦,蹇为之卦。按一般的占法,应以既济卦之初爻辞为主,以蹇卦为参考。
从卦象上看,既济卦的上卦坎为陷为险,下卦离为火为光明。敌人陷于危险,而我则光明在前、胜利在望;这正是既济卦的成功含义。然而,既济卦中又隐伏者危机。如果此卦无变卦,那么危机就在于卦形的过于完美,容易物极必反;变爻已经打破了完整的卦形,既济卦初九爻动,变为水山蹇卦。
初九爻属内卦,表明将变化的是自己;蹇卦之义是困难、跛脚,表明了自己的变化趋向。明白了危机的来处,第二步就是如何化险为夷。危机既来自初九爻,而初九爻又是唯一的动爻,那么化险之道,自然也非初九爻莫属。
“曳其轮”,爻辞的本意是在后面拖住车轮,以控制车子的运行方向。这可当作战略的第一步设想:自己先控制住友军。在后面拖住车轮时,若用力大些,就可以阻止车辆前进。这可当作战略的第二步设想;自己不但要控制友军,而且要使它不能前进,不能去摘那胜利桃子。既想歼敌,又不想让友军摘桃子,唯一可行的就是吞并友军,合二为一,再大举歼敌。
在同仇敌忾之时,突然以友为敌,这是反常、反对之举,所以吞并之法,也应当参照既济卦的反卦、对卦未济卦。从既济到未济,无一爻不变。阳爻全变为阴,阴爻全变为阳,这是暗示要乘更换战阵之机,在主要部位上全来个偷梁换柱,安插上自己的精兵。这样做的结果,自己由被动为主动,反而使友军陷入了“蹇”的境地。
【译文】
采取措施频繁变更友军的阵式,藉以暗暗抽换其主力部队,等到它自趋失败,然后再乘机加以控制。这就像《周易·既济·彖》所说的:要控制住车的运行,必须拖住车的轮子。
【按语】
阵有纵横,天衡为梁,地轴为柱。梁柱以精兵为之,故观其阵,则知精兵之所有。共战他敌时,频更其阵,暗中抽换其精兵,或竟代其为梁柱,势成阵塌,遂兼其兵。并此敌以击他敌之首策。
【解析】
古代作战,双方要摆开阵式。列阵都要按东、西、南、北方位部署。阵中有“天衡”,首尾相对,是阵的大梁;“地轴”在阵中央,是阵的支柱。梁和柱的位置都是部署主力部队的地方。因此,观察敌阵,就能发现敌军的主力的位置。如果与友军联合作战,应设法多次变动友军的阵容,暗中更换它的主力,派自己的部队去代替它的梁柱,这样一定使它的阵地无法由它自己控制,这时,立即吞并友军的部队。这是吞并这一股敌人再去攻击另一股敌人的首要战略。
从军事谋略上去理解“偷梁换柱”之计,重点也可以放在对敌军“频更其阵”上。也就是多次佯攻,促使敌人变换阵容,然后伺机攻其弱点。这种调动敌人的谋略,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计名探源】
“偷梁换柱”是古代匠人在对建筑进行大修时,在不触动整体结构的情况下,更换大梁或柱子的一种施工方法。
宋朝罗泌《路史·发挥三桀纣事多实论》记古史传说商纣王能“倒曳九牛,换梁易柱”。用以形容商纣王力大无穷,后比喻玩弄手法,暗中改换事物的内容或事情的性质,以达到蒙混欺骗的目的。
为了抓住关键,有效地控制敌人,可在敌人不知不觉中调开其主力,借以分散削弱其力量。或为了蒙骗敌人,可在暗中更换我们的部署,合并盟友的主力,借以增强扩大自己的力量,进而达到变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的目的。此计一定要在对方不备的情况下使用。一旦被对方发觉,自己的努力不仅全部落空,而且会导致 “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的结局。
“偷梁”与“换柱”都是用次要的换主要的,用假的换真的,用坏的换好的。这样,对方换得的东西不仅起不到好的作用,反而会起破坏和瓦解作用。使敌人的元气受损,必然不攻而自败。
【经典案例】
实例一、赵高矫诏立胡亥
秦始皇称帝,自以为江山一统,是子孙万代的家业了。但是,他自以为身体还不错,一直没有去立太子,指定接班人,宫廷内,存在两个实力强大的政治集团。一个是长子扶苏、蒙恬集团,—个是幼子胡亥、赵高集团。扶苏恭顺好仁,为人正派,在全国有很高的声誉。秦始皇本意欲立扶苏为太子,为了锻炼他,派他到著名将领蒙恬驻守的北线为监军。幼子胡亥,早被娇宠坏了,在宦官赵高教唆下,只知吃喝玩乐。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南巡,到达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附近),突然一病不起。此时,秦始皇也知道自己的大限将至.于是,连忙召丞相李斯,要李斯传达秘诏,立扶苏为太子。当时掌管玉玺和起草诏书的是宦官头儿赵高。赵高早有野心,看准了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故意扣压秘诏,等待时机。
几天后,秦始皇在沙丘平召(今河北广宗县境)驾崩。李斯怕太子回来之前,政局动荡,所以秘不发丧。赵高特此去找李斯,告诉他,皇上赐给扶苏的信,还扣在我这里。 现 在,立谁为太子,我和你就可以决定。狡猾的赵高又对李斯讲明利害,说,如果扶苏做了皇帝,一定会重用蒙恬,到那个时候,宰相的位置你能坐得稳吗?一席话,说得李斯果然心动,二人合谋,制造假诏书,赐死扶苏,杀了蒙恬。
赵高未用一兵一卒,只用偷梁换柱的手段,就把昏庸无能的胡亥扶为秦二世,为自己今后的专权打下基础,也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实例二、吕后用计杀韩信
吕后杀韩信,历史众说纷纭。历史上的是非功过,不是一下子说得清楚的。这里并不想作什么评价,仅用此例,再次说明“偷梁换柱”的计谋,在历史上也往往发挥政治权术作用。
楚汉相争,以刘邦大胜,建立汉朝为结局。这时各异姓王拥兵自重,是对刘氏天下潜在的威胁。翦灭异姓诸王,是刘邦日夜考虑的大事。异姓诸王中,韩信势力最大。刘邦借口韩信袒护一叛将为由,把他由楚王贬为淮阴侯,调到京城居住,实际上有点“软禁”的味道。
韩信功高盖世,忠于刘邦。当年楚汉相争,战斗激烈之时,谋士蒯彻曾建议韩信与刘邦分手,使天下三分。韩信拒绝了蒯彻的建议,辅佐刘邦夺得天下。而今却落得这样的下场,心中怨恨至极。
公元前200年,刘邦派陈烯为代相,统率边兵,对付匈奴。韩信私下里会见陈烯,以自己的遭遇为例,警告陈烯,你虽然拥有重兵,但并不安全,刘邦不会一直信任你,不如乘此机会,带兵反汉,我在京城里接应你。两个人秘密地商量好,决定伺机起事。
公元前197年,陈烯在代郡反汉,自立为代王。刘邦领兵亲自征讨陈烯。韩信与陈烯约定,起事后他在京城诈称奉刘邦密诏,袭击吕后及太子,两面夹击刘邦。
可是,韩信的计谋被吕后得知。吕后与丞相陈平设下一计,对付韩信。吕后派人在京城散布:陈烯已死,皇上得胜,即将凯旋。韩信听到这个消息,又没有见到陈烯派人来联系,心中甚为恐慌。一日.丞相陈平亲自到韩信家中,谎称陈烯已死,叛乱已定,皇上已班师回朝,文武百官都要入朝庆贺,请韩信立即进宫。韩信本来心虚,只得与陈平同车进宫。结果被吕后逮捕,囚禁在长乐宫之钟室。
半夜时分,韩信被杀。后世称“未央官斩韩信”。盖世英名的韩信至死也不知道陈烯已死的消息,完全是谎言。陈烯叛乱,是在韩信死了两年之后才平定的。
【学习札记】
水火既济小利贞,抽调劲旅曳其轮。
频更其阵换地轴,控制吞并偷天衡。
赵高易诏亡雄秦,萧何扯谎蒙韩信。
暗中调包转势位,尔虞我诈假代真。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指桑骂槐,本意就是指表面上指着桑树责难,而实际上却是在骂槐树。比喻表面上针对某个人,实际上却是针对另外一个人。作为军事上的谋略,是指用警告、诱迫等暗示手段,达到慑服部下、树立领导威严。
指桑骂槐之计大致有三种含义,一是杀鸡儆猴;二是敲山震虎;三是旁敲侧击。作为军事指挥员,必须严明法纪、雷厉风行,要善于抓住突出的负面典型从严处理,使部属引以为戒。
【原典】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①。刚中而应,行险而顺②。
【注释】
①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强大者要控制弱下者,要用警戒的办法去诱导他。
②刚中而应,行险而顺:语出《易经.师卦》。师卦为异卦相叠(坎下坤上)。师卦的下卦为坎为水,上卦为坤为地,水流地下,随势而行。这正如军旅之象,故名为“师”。师卦《彖》辞说:“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刚中而应”是说九二以阳爻居于下坎的中信,叫“刚中”,又上应上坤的六五,此为而应。下卦为坎,坎表示险,上卦为坤,坤表示顺,故又有“行险而顺”之象。以此卦象的道理督治天下,百姓就会服从。这是吉祥之象。“毒”,有督治之意。
此计运用师卦象理,是说治军有时采取适当的强刚手段便会得到应和,行险则遇顺。
【译文】
凭借强大的实力去控制弱小者,需要用警戒的方法去进行诱导。这就像《易经.师卦》所说的:适当地运用刚猛阴毒的办法,可以赢得人们的归顺,获得最后的成功。
【按语】
率数未服者以对敌,若策之不行,而利诱之,又反启其疑,于是故为自误,责他人之失,以暗警之。警之者,反诱之也。此盖以刚险驱之也。或曰:此遣将之法也。
【解析】
统率不服从自己的部队去打仗,如果你调动不了他们,这时你想用金钱去利诱他们,反而会引起他们的怀疑。正确的方法是:你可以故意制造些错误,然后责备别人的过失,借此暗中警告那些不服自己指挥的人。这种警戒,是从反面去诱导他们。迄就是用强硬而险诈的方法去迫使士兵服从。或者说,这就是调遣部将的方法。
对待部下将士,必须恩威并重,刚柔相济。军纪不严,乌合之众,则难以打胜仗。如果只是一味地严厉,甚至近于残酷,也难做到让将士们心服。所以关心将士,体贴将士,使将士们心中感激敬佩,这才算得上是称职的指挥官。《孙子兵法》中对此早有名训:“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这就是强调治军要严。“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这就是强调要关心将士,使他们愿意与将帅一同战死。
【计名探源】
指桑骂槐,此计的比喻意义应从两方面广为理解。一是要运用各种政治和外交谋略,“指桑”而“骂槐”,施加压力配合军事行动。对于弱小的对手,可以用警告和利诱的方法,不战而胜。对于比较强大的对手也可以旁敲侧击威慑他。
春秋时期,齐相管仲为了降服鲁国和宋国,就是运用此计。他先攻下弱小的遂国,鲁国畏惧,立即谢罪求和,宋见齐鲁联盟,也只得认输求和。管仲“敲山震虎”,不用大的损失就使鲁、宋两国臣服。
另外,作为部队的指挥官,必须做到令行禁止,法令严明。否则,指挥不灵,令出不行,士兵一盘散沙,怎能打仗!所以,历代名将都特别注意军记严明。管理部队,刚柔相济,关心和爱护士兵,假决不能有令不从,有禁不止。所以,有时采用“杀鸡儆猴”的方法,抓住个别坏典型,从严处理,就可以震慑全军将士。
【经典案例】
实例一、禳苴依军法斩监军
春秋时期,齐景公任命田禳苴为将,带兵攻打晋、燕联军,又派宠臣庄贾作监军。禳苴与庄贾约定,第二天中午在营门集合。第二天,禳苴早早到了营中,命令装好作为计时器的标杆和滴漏盘。约定时间一到,禳苴就到军营宣布军令,整顿部队。可是庄贾迟迟不到,禳苴几次派人催促,直到黄昏时分,庄贾才带着醉容到达营门。禳苴问他为何不按时到军营来,庄贾无所谓,只说什么亲戚朋友都来为我设宴饯行,我总得应酬应酬吧?所以来得迟了。
禳苴非常气愤,斥责他身为国家大臣,有监军重任,却只恋自己的小家,不以国家大事为重。庄贾以为这是区区小事,仗着自己是国王的宠臣亲信,对禳苴的话不以为然。禳苴当着全军将士,命令叫来军法官,问:“无故误了时间,按照军法应当如何处理?”军法官答道:“该斩!”禳苴即命拿下庄贾。庄贾吓得浑身发抖,他的随从连忙飞马进宫,向齐景公报告情况,请求景公派人救命。在景公派的使者没有赶到之前,禳苴即令将庄贾斩首示众。全军将士看到主将杀违犯军令的大臣,个个吓得发抖,谁还再敢不遵将令。这时,景公派来的使臣飞马闯入军营,拿景公的命令叫禳苴放了庄贾。
禳苴沉着地应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见来人骄狂,便又叫来军法官,问道:“乱在军营跑马,按军法应当如何处理?”军法官答道:“该斩。”来使吓得面如土色。禳苴不慌不忙地说道:“君王派来的使者,可以不杀。”于是下令杀了他的随从和三驾车的左马,砍断马车左边的木柱。然后让使者回去报告。禳苴军纪严明,军队战斗力旺盛,果然打了不少胜仗。
实例二、孙权劈帅案表决心
公元208年,曹操的大军逼近江陵,打算进攻孙权。曹操向孙权下战书说:“我奉献帝之命来讨伐罪臣。现在刘琮已经投降,刘备也战败逃走,我亲率80万水军,准备同将军决一雌雄。如若降我,可免你血光之灾。”
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孙权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有人主张降曹,有人主张抗曹,弄得孙权一时也没了主意。这时,诸葛亮前来舌战群儒,又加上鲁肃、周瑜对形势的全面分析,使孙权最后下定决心,要倾东吴之兵抗击曹操。孙权义正辞严地对大家说:“我与曹操这个老贼誓不两立,东吴要与曹操血战到底。”接着,他抽出刀来,一下子劈掉帅案的一角,提高声音说:“从现在起,谁再说投降曹操,下场如同此帅案!”见此情景,那些主张降曹的人缄默无言了。
孙权刀劈帅案目的是警告那些主张降曹的人,这种敲山震虎的做法,强行压制住了不同意见,为有效地统一内部认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学习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