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偏差,可以这样纠正
新的一年到来,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做出很多计划,不少的展望,这些都是挺好的,但到最后有多少能实现呢?这恐怕就会另有说词了。
我们总是这样,豪迈地做出很多伟大的构想,然后有习惯性地寻找很多的解释。
展望-->行动-->再展望。以此不断循环。
不过,事实就是大部分人在一次次的内耗中度过。
这都是展望过大造成的。
用网上一句被人们常说的话来讲就是“知道很多道理,可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是认知偏差中的一种,叫影响偏差。
什么意思呢?影响偏差就是我们局限于某一些特定的点上,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脑袋转不过弯”。
在生活中,它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就是投入了过多的努力。
我们将投入过多的情感、过多的努力到错误的事情上。
举个例子,想必一些人会出现这样的行为。“购物后悔综合征”。
也就是说,人们会花很多钱在他们认为会让他们真正快乐的东西上。这确实会带来乐趣,但这种愉悦感持续的时间不长,就会逐渐消失,他们就会产生自我怀疑:“我真的要剁手么?”
例如,一些学生看到同学买了平板电脑,就一心想着自己也需要一台,然后不断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买来之后会对自己有多少好处。、
当他们花了一大笔钱买来之后,发现带来的快乐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而且也不能持久。
再比如,如果你终于攒好了可以买一辆法拉利的钱,你可能就会去买它。你会想着,我开着它出去兜风该是多么的舒心。要是在朋友中间,那会多有面子。
但是,事实情况并没有朝着你想象的那样发展。你虽然买来了车,但每天的加油费让你有点吃不消,你可能会担心被蹭坏,你每天都在忙于工作,根本就没有那么多闲暇时间出去兜风。即使有闲暇时间,你可能也懒得出去,宁愿蒙着被子睡觉。
啊呀,一系列的问题随之出来了。这时你可能就会想,“我真的应该买那辆法拉利吗?”你会陷入其中,不断地产生内耗。
同样地,有人喜欢追星,有时会花很多钱去买签名版的东西。随着短暂快乐的消失,就会想:“花那么多钱买签名版的XXX真的值得吗?”之类的。
以上这些都是因为影响偏差造成的。
我们害怕错误的东西。
对于一件事情,我们很多时候都会过度思考、灾难化。
一次次放大我们的行为,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基于错误的影响偏差,人们容易设定错误的目标。影响偏见也会影响我们取悦他人的行为。
例如,有些员工总是“自觉地”延长加班,尽管这不是他们想要的。但是他们的错误认知会认为,延长加班就是对企业的忠诚。然后就会突破底线,放大取悦行为。
但其实很多时候,你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把需要的工作做好,然后放心地去做自己该做的事,而不是盯着打卡计时,比谁走得最晚。
还有一些人,长时间待在某一个地方工作,尽管这不是他所喜欢的。还一直担心可能会失去这份工作。但他从来没有考虑过找一份更喜欢的工作。
如果出现了以上的这种影响偏差,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以下的方法可能会给你一定启发。
1,做这些之前,考虑以后会怎么样。
在实际购买和体验之前,先思考清楚,一周之后,一个月之后,一年之后乃至五年之后,我们的看法是什么?
例如,你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基本上就用不到平板电脑,而你在那几天很想买,原因可能只是你看到周围朋友有一个,或者听到某人说平板好等。
在你真正要买之前,你要察觉自己要买它的动机。真的是有必要买吗?不买会死人吗?
因为一旦当我们想要得到某物的时候,我们想的都是它的好处,而全然没有去思考真正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或者我们将会失去什么。
拉长时间线,一周之后,一个月之后,三个月之后乃至更长,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回望和展望。
这是一种很好的可以纠正放大期望的方式。
同样的,对于不愉快的事件,我们可能也想的太糟糕。
再如,我们在惹恼别人,并开始自己行为的消极影响后,你应该问问自己,就算我真的惹恼了他们,又怎么样呢?一个星期之后如何,一个月之后如何?一年之后又如何呢?
要把视角放长远,而不是拘泥于眼前。
2,进行多方位的、完整的思考。
之前提到过,(参考阅读:系统思考,)很多问题的发生并不仅仅是单一方面的原因,这时就需要我们具有整体性的思维。否则就成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例如,利润降低。有的人一看到这个就要求增加广告推广。这其实是极度不负责任的行为。
为什么呢?利润降低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成本上升。
2)销售额下降。
这就完了吗?当然没有。成本上升同样有很多原因,如运输成本增加、广告费用增加、人工成本增加等。
同样的,销售额下降也有很多情况。如市场低迷、产品缺乏新意、定价过高、替代品威胁等等。
局部最优并不代表整体最优。因此,我们在考虑一件事情可能性的时候,应该进行多方位的、完整的思考。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总是有效的。
对于我们生活中也是一样,在我们做决策时,不光想想目标达成那一瞬的感受,而要想几步,一周后会怎么样,一个月以后会怎么样?
看未来。
by/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