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字相解
甲骨文“吉”上面是箭头,下面是口。《字源网》认为这是个礼器-圭,表示有喜庆的事。《象形字典》认为上面是“亭、庙”,下面是囗(邑)。《汉典》解:“上象兵器,下象盛放兵器的器具。”
自金文以后,“吉”的字形从士、口,基本没有争议。士、口怎么就是吉呢?
先来看“士”。士”在古代是个很笼统的说法,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概念,可能指以下三种人:
(1)士大夫:“士大夫”一词,是由“大夫”和“士”两个称号演变而成,士最初是仕的本字,即指当官的。殷商、西周时,“士”和平时期任官吏,战时参军,文武相通。“大夫”为古代官职名,位居卿之下,士之上。秦汉后有御史大夫、光禄大夫等,唐代以后称高级文职官阶为大夫。概括起来,西汉前“士大夫”主要指武人或军官。至东汉,成为士族、官员、豪族的通称,再后来发展到指整个官僚阶层。
(2)读书人:尤其是那些有学问、有谋略的谋士、学士,这部分人是当官的后备军,或为当官的出谋划策的中坚。
(3)侠士:侠客,愿为知己者死的人。
春秋战国时期是“士人”鼎盛时期,孔子讲:“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大圣。”按此说法,“士”应是近君子之人,主要指上面所说的(2)、(3)类。孔子又说:“推十合一为士”,按这个说法,应包括以上所说的三种人。
孔子主张读书做官,故极其重视士,重视士的培养。他讲: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正因为士如此之重要,各国诸侯贵族纷纷争抢这一宝贵的人力资源,称之为“养士”。如春申君、孟尝君等,养士多达数千人。这些“士人”中既谋士、学士、或做过官的人,如冯谖、苏秦、毛遂等,也有勇士、侠士,如荆轲、专诸、聂政等。养士不只是一种时尚,而是为了巨大的使用价值,增加养士者在争雄中的实力。
再来看口,“口”的主要意思也有三:
(1)嘴、说话:如口福、口味、口语、口才等;
(2)人口:九口之家、三口人、户口等;
(3)通道:关口、门口、港口等。
有人认为“吉”的士、口是指“士说的话”,士是当官的,当官的人说话是“吉”。这有点儿离奇,古人造字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笔者认为这个士、口表达的其实就是:士人(口),之所以用“口”不用“人”来造字,主要是“人”无法像“口”那样,既表示“人”、又表示“靠嘴皮子吃饭”这一概念。
因此,“士”的字相:士人,推十合一之人。
“吉”有一个异体,从土、口。“土”也从十、一,虽符合“推十合一”,但这个“十、一”合起来,无法表达“士人”这个概念,后被淘汰。说明古人中有人理解“吉”这个字的造字字相含义,是为“吉”即“士人”的旁证。
随着社会的发展,“士人”一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士”作为读书人、博学、当官的后备军这一概念,始终未变,如绅士、学士、硕士、博士、院士等等,令人羡慕,令人向往。士口,吉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