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老街巷之(50)——官太尉桥
苏州老街巷之(50)——官太尉桥
官太尉桥既是一条古桥的名字,也是这条古桥所在的巷子名。虽然巷子北口有文物部门的介绍牌匾上写着“官太尉巷”,苏州人还是习惯把这条300来米的巷子以桥名称呼为“官太尉桥”。巷子南口墙上的介绍牌是街道办制作的,就与文物部门别扭着,固执地写着“官太尉桥”。
官太尉桥与平江路以干将路隔断,同依一条平江河,也即古城的第四直河。官太尉桥有着平江路的妩媚,却躲开了平江路的喧闹,在干将路南侧姿态从容。平江河上的各式精致小桥原本就是古城的美景亮点,官太尉桥一路往南还有吴王桥、寿星桥、望星桥都是上千年的老桥。相比平江路侧的那些桥总被游人相拥,这四条桥就显得格外安静自在。
不管是巷名还是桥名,官太尉三字都解释为宋代一位官姓的太尉居此,因以为名。在宋初以及自秦汉至隋唐,太尉都是位列“三公”高官,可着衮衣绣裳,荣耀备至。这样的高官在历史上为数也不多,而与苏州这条老巷有关的这位官姓太尉却不详底细。官方资料仅有宋代官姓太尉这样几个字的模糊信息,查官氏族谱,也未见明朝以前的官姓名人。
虽不清晰这位官姓太尉的详情,这条桥自范成大的《吴郡志》中即以记载。巷子名虽有变迁,如今还在称呼“官太尉桥”。官太尉桥上的长条石才可以说清这里的历史沧桑。
粉香脂浓的平江路就近在咫尺,而平江路上拥挤的人群就轻易的被干将路隔断。有人走到平江路南口往南看,没了粉装,也没有粉香,江南美食的香气也已散失,于是游人稍一停顿,就挥袖而去。官太尉桥一带乘机独享清闲,可时时穿越回历史朝代里巷应有模样:幽静又不失人间烟火。
今天的官太尉桥临河粉墙人家多是高门大户,沿街面没有一家店铺,也就没有多少人徘徊逗留。河对面石匠弄店铺不少,生意不错,喧闹声隔河传来,与官太尉桥一侧长长的围墙、常关的户门一起加深巷子的幽静。在这长长的粉墙间,有一处大门户会引人注意,这是一处始建于清朝的园林——双塔影园。从园名可知在此可观塔影。虎丘山右就有一处塔影园,那是看虎丘云岩寺塔。这里的双塔是指园西不远的宋代罗汉院双塔,两座七级佛塔历经千年,人们惊异于塔顶重达五吨的铁铸塔刹,在千年前如何措置。如今的双塔影园为私人所用,我曾因参加活动进去,里面建筑紧促,空间不多,一些厅堂虽是翻新,仍然古色古香。据说在明代这里是江南才子金圣叹的故居,那时的格局是不清楚的,与金圣叹在苏州的其它遗迹一样,均已模糊。到了清朝后期,诗人袁学澜购得,建造宅邸和园子,形成大致如今的格局。袁学澜接续金圣叹拥有这处园子,是苏州文脉的延续。袁学澜的诗文就是苏州的历史地理和风俗,他为苏州园子、山川和一些重要的历史遗迹都写过诗,也以《吴郡岁华纪丽》专著吴地风俗。这部书抄本清末辗转日本、美国人之手,又被文学山房所得,直到1990年代在沉睡150年后才正式出版。袁学澜这部抄本的经历就是一部传奇。在《吴郡岁华纪丽》之前,关于苏州民俗的书首先会想到顾禄的《清嘉录》,而《吴郡岁华纪丽》内容更丰富。袁学澜与顾禄基本是同时代人,袁稍晚于顾禄。
袁学澜为自己的园子写的《双塔影园记》也提到虎丘的塔影园,并说“今余所辟之园,亦袭塔影之名,特别以双数,聊记其实”。袁学澜以读书人的清醒,认为“吴中固多园囿,恒为有力者所据。高台深池,雕窗碧槛,费赀鉅万,经营累年,妙妓充前,狎客次坐,歌舞乍阕,荆棘旋生”。因此,自己所治双塔影园以简朴为本。“今余之园,无雕镂之饰,质朴而己”。
官太尉桥南抵定慧寺巷与吴王桥,吴王桥两侧都是热闹的,一边是网红双塔市集,人来熙往。一边是定慧寺巷,定慧寺巷是当地人和游人都爱逛的一条巷子,特别是深秋定慧寺内的两颗古老高大的银杏树叶黄了,是苏州著名的赏秋景处。也有罗汉院宋代双塔,双塔形貌一致如同孪生,相隔仅二十米亲近并立,国内仅有,因此引得众人前来。吴作人美术馆在定慧寺中段,是又一吸引人处。
官太尉桥被热闹的平江路和定慧寺巷南北夹持,却独自保持了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