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竟然不是辛温发汗药,颠覆你的认知?

导读:在新冠肺炎发热,其它传染病发热,包括重症肺炎发热的治疗中,经常会用到麻杏石甘汤,其中麻黄是最为关键的药物。很多中医朋友会有疑惑,麻黄辛温发汗,治疗外感发热,怎么会被用来治疗这些没有寒症的发热?本篇文章,我们来一起认识神秘的中药-麻黄。


神秘的麻黄

要真正认识麻黄,我们首先要了解其药性。中医经典《神农本草经》中明确提出,麻黄为“苦、温”之药,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也认为麻黄“性温味苦”。但随着时间的演变,部分医家认为麻黄性温、味苦甘,也有医家认为麻黄性温、味苦辛。到了现代,中药学教材及很多中医专家,都认为麻黄是“性温,味辛、微苦”。从麻黄性味的历史沿革中,我们可以看到,麻黄其味经历了“苦--苦辛 --辛”的变化,教材中虽然有麻黄微苦的描述,但基本被学习者忽略。

麻黄其味“从苦到辛”的变化,导致我们对麻黄功效的认知,前后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甚至是矛盾对立。若麻黄味辛,则其主要作用是辛温解表发汗,主要治疗外感风寒的表证发热;若麻黄味苦,其主要作用是温通血脉发汗,既可以治疗外感发热,也可以治疗内伤疾病发热。笔者曾经学习的知识是“麻黄味辛”,但是随着临床多年发现,应该是“麻黄味苦”。

麻黄味苦,其支持的证据,除了《神农本草经》等诸多医家的说法,其证据从功效方面讲,主要有三点。

第一,麻黄苦、温,如叶天十讲,苦入少阴心经,温可入肝经,从而可以温通血脉,清除进入体内的寒邪之气,与桂枝配合使用,治疗风寒表证,如麻黄汤。若是从脏腑经络的角度讲,麻黄汤治疗的是肺经、膀胱经有寒之发热,或者说寒邪通过太阳经侵入血脉之发热:而桂枝汤,主要治疗肺卫受邪之发热。

第二,本草经中讲麻黄可以治疗温疟,这种发热,显然不是外感风寒之发热,而是涉及到身体内部调节失常,是血脉寒热内存,热郁之发热。重症肺炎,包括传染性疾病的发热,就是寒热淤积血脉之发热,故而需要寒热药物并用,目能温通血脉之药物,于是麻黄配石膏,一温一寒的药物组成模式应运而生,这就是麻杏石甘汤的核心组方原理。可以这样讲,很多内科疾病的发热,尤其是反复高热,都可以使用此方治疗。当然,如果是热盛无寒之发热,或者没有血脉郁阻之情形,则是白虎汤之适应症。麻黄治疗寒热郁阻血脉之发热,非其苦温之性,则不可行。

第三,临床中,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尤其是哮证,该类疾病往往因寒而发且不是外感疾病,乃内有寒邪宿疾。对于此类疾病,非温通血脉而不可治疗,麻黄苦温入血脉,破除癜积积聚,清除寒邪宿疾,从而达到治疗哮喘之目的,我们讲的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包括麻杏石甘汤治疗哮喘,道理即在于此。

麻黄辛温发汗之说法,误导了我们很长时间,从而导致很多医生不能正确使用含有麻黄的众多经典方剂,殊为可惜!麻黄非是辛温,实为苦温,不可不牢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