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信片里的我(2019河北中考语文作文解读)
明信片里的我
文/江一
仲夏的清晨,凉凉的风吹动着我的单车。单车上的我,思考着昨天的书。突然,我停下来,查看一下我可爱的黑色单肩包,里面的钱包和钥匙还在,它们是我出门和回家法宝。拿出钱包,看到里面有一个带有“明信片”字样的普通折叠纸,我笑了。
于是,我拿出来看了一下。正面对折的封口处是一颗红心,红心被折线分开,被分开的心,一个上面写着“江”,一个上面写着“一”。顿时,我笑得更灿烂了。以前的场景又浮现在眼前,从这个制作的很简陋的明信片里,我发现了更新的自己,原来,我是那么深爱着我的学生。面对他们的离去,尽管我装作陌生人,但我是那么的不舍。只是我不愿面对罢了,于是,我把自己放进书中,在读书中,我会对聚散有着理性的认识,就像自己置身于人世之外。可是,这真的好吗。
打开明信片,里面写着:
祝你天天快乐,祝你从早上快乐到晚上进被窝,祝你不用求算命先生也能运气不错,祝你遇到的好人一定比小人多,祝你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祝你收到的工资都是全额,还是带奖金的那种,还有祝你早日成为大作家,虽然你现在就是大作家了吧,但我希望你能成为更大的作家,不要太感动,一定要记住我,我是菲。备注:不是没有明信片,而是忘了带来。
是菲,她是一个内向的孩子,但是,据她说她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逆来顺受的女孩儿,而是一个有美好梦想的女孩儿。她对自己的要求高,对别人的要求也高。记得开始教她时,她总是带着轻飘的目光看我,意思是怀疑我什么。
“你是璐······”一次晚辅导时,我走到她跟前小心翼翼地说。
“老师,你竟然·······”她更对我没好气地说。
“我是璐,老师,她是菲。”说完,旁边的璐也把眼睛睁到最大看着我。
“好的,没事儿,我记串了。”我知道他们俩,我都得罪了。璐倒没事儿,她是一个大大咧咧的孩子,我担心的是内向的菲。
之后,我就得多多弥补这个错。他们和我在一起的日子很快乐,菲看我的眼神也坚定了,微笑也多了。因为我的课吗,也许是,但更重要的是我的文章。日常中,我总会把我和孩子们的交流写成小说的形式,然后打给他们看,看到自己进入了文章中,他们也很开心,应该是觉得很神奇吧,因为他们多少有些变形。
“给,我写的你们,看看,一会儿我问你。”又是一个晚辅导我给菲一篇文章。
“《柔花儿》,这是什么意思。”菲愕然地问。
“写你们的文章,看看行不,五分钟后我来问你。”我快速地说,之后到其他地方发文章。
转了一圈,已经是十分钟了,因为和其他孩子也有交流。
“怎么样?”我轻轻地问菲。
“老师,我没说这句话。”菲笑着说,笑中带着一丝羞涩。
“没事儿,这是小问题,你就说行不行。”我又快速地说着。
“行,挺好。”菲眼中带笑。
“那就行,你要好好学着点儿。”说完,我就又咨询其他孩子了,留下独自点头的她。
把钱包收好,我看向前方,仲夏来了,却不曾跟我打过招呼,路旁的白杨长得高大、茂盛,满目新鲜的绿,绿里都是清凉的风。短短路程中一个偶然的停顿,让我看到明信片,让我更加认识自己,我爱孩子们,爱让我感到快乐、幸福、满足。
【题目解读】
请根据你对“认识你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文体不限,不得写诗歌;不少于600字;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认识你自己”是一个哲学命题,里面的内涵很多,很深。但对于一个初中生而言,以它为话题进行写作,是否要将它定位为一个哲学命题呢。我认为可以,然而,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如何围绕着这个话题做成文章,做成孩子们常学、常写的文章,而不是解析完了,孩子们却找不到抓手去操作。因此,对这个题目的解读,在有深刻哲学思考的基础上,还要回归到文章写作的角度来思考。对于这样一个题目,可以说可以写的面很广,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什么,自己的方面太多了,身高、体重、智力、情商、独处、社交、家居等等,但不能都写,而要重点写一种,通过一件事情写对自己某一方面的重新认识,比如认识自己的成长、认识自己的诚实、认识自己的善良、认识自己的坚强、认识自己的幸福、认识自己的力量等等。在每一个认识的背后,都有一个好故事。再者,从审题思维的角度说,这个题目属于发散思维和辩证思维相结合的类型,这个认识对审题和构思很重要,之所以说它属于发散思维,是因为可以写的范围、素材很广,没有限定,写亲人、写友人、写老师、写同学、写环境、写器物等,主旨也没有限定,无论些什么,只要扣住认知自己就可以。说这个题目是辩证性的,是指在构思文章时要考虑到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题目说认识你自己,我们要考虑到不认识你自己。为什么不认识自己,是什么事情、什么物品让我们认识了自己,这中间的事情就是我们写作的重点。比如我写的《明信片里的我》,切口很小,就是一张学生制作的明信片,通过回忆三两事表明自己对自己的重新认识,自己是爱孩子的,自己心中是充满爱的,只是之前不愿面对而已。文章不是对自己的全面分析,而是抓住一个点用构思和语言进行艺术化的呈现。因此,在文章写作方面,我们缺乏的不是生活,不是素材,而是对生活的自觉体验和记录,而是对素材的深入思考和品味。总之,我们需要唤醒美,唤醒心灵。
【江一简介】
江一,青年作家,诗人,编剧,中文课程设计师,原名金江昆,号榷山,1988年生,2012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师从实力派作家、诗人、著名文艺评论家胡业昌先生,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侯颖教授,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水市作家协会会员、签约作家,河北衡水中学语文教师,衡中诗词协会理事,著有长篇小说《渡缘》《一江琴声》《湖畔弦歌》、诗集《桃花坞雨》《榷山问樵》、美学著作《美的唤醒》、哲学著作《生活世界与艺术境域》、学术著作《情境之门》《一个诸境斋的故事》《洒落的从前》《唐宋诗发展史简话》等,指导中学生创作诗文集《繁荇集》《化境风》《童音》等。发表的论文有《叙事类写作限制初探》《传统文化传承问题探究与解决》等。曾独立开发课程《汉字硬笔书法入门与提高》《美的唤醒》《中西思想小史与文学写作》《知“古”与知“己”》,并教授北大先修课《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主持和参与的科研课题《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对策探究》《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承》《责任教育》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青少年职业规划》,荣获教育部关工委和重庆课堂内外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好老师”主题征文特等奖,写作教育事迹被国家级教育人物杂志《中国好老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