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化社会对大学生性行为的影响

在媒介影响无处不在的今天,在高校大学生对媒介产生越来越大的需求甚至高度依赖的现实条件下,探讨媒介化社会对大学生性行为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那么结果是什么呢?如果你也感兴趣,请和小编跟随作者的视野一起深入探讨吧!

作者:刘向前 浙江财经大学

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第4期

原标题:基于扎根理论的媒介化社会

对大学生性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

摘 要
借助扎根理论,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浙江省内部分高校大学生的访谈内容、全国范围的匿名问卷及媒体报道的典型案例进行三级编码的资料分析。提出了影响大学生性行为的因素,并挖掘显著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尝试构建媒介化社会对大学生性行为的影响理论模型,以期在媒介化时代,为大学生性教育的有效探索,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资料佐证。
关键词
扎根理论;媒介化社会;
大学生性行为;影响机理;
新世纪以来,以网络为代表的媒介化逐步走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媒介化对当代大学生性观念、性行为方面的思想和行为,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显著影响。从高校来看,95后大学生对新媒体等媒介的运用已非常普遍,面对这样的趋势,我们探讨媒介化社会对当前大学生性行为特征及其观念的影响,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探讨媒介化社会对当前大学生性行为特征及其观念的影响是一项尚未深入展开的研究课题。大学生性行为问题与他们受到的性教育、形成的性观念直接相关,而他们所受的性教育和性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介。因此,研究当前95后大学生性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以及反思当前教育体制和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建立有效的应对机制,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参考价值。
文献述评
媒介化社会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但对于媒介影响下的大学生性行为问题仍关注较少。国外学者已将媒介化社会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作为专门的研究主题,并从特定角度深入开展相关研究,特别是结合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从国内研究来看,当前有关媒介影响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信息传播等方面,尚未将其作为真正的研究主题应用于大学生性行为问题的分析研究,对媒介的认识还有许多不足,相关研究没有深入开展。
(一)国外研究现状
笔者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了归纳:一是媒介对大学生性观念、性态度的影响研究。Bradley S.Greenberg,Carrie Heeter(1983)以女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电视媒体对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婚前性行为、婚外性行为等方面态度的影响。L.Monique Ward(2003)研究了电视和杂志媒体中有关性的内容,认为青少年接触这些媒体与他们接受传统性观念或更随意的性观念存在相关性,同时媒介还影响着他们对性行为的心理期待。二是媒介对大学生性行为及行为特征的影响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和实验,不少国外学者对社会媒介给大学生性行为带来的具体影响进行了研究。
Stella C.Chia,W.Lee(2008)研究认为,由于媒介的影响,大学生对于朋辈在性活跃程度方面的评价结果明显高于实际情况。Escobar—chaves,L.Soledad,Susan R.Tortolero,C.Markham,E.Baumler (2006)等人通过对927名拉丁美洲、非洲裔美国学生的调查,探讨了大众媒体对学生性行为的影响,认为喜欢看电视相关节目的男同学在参与谈论性话题方面的概率会增加,女生则更容易发生性行为,也更有可能出现多个性伴侣。在Melinda C.R.Burgess,S.Burpo (2012)的研究中,首先让132名随机抽取的大学生观看视频,然后判断约会中不同性别的责任,从而发现媒介对于大学生看待性问题的影响。
(二)国内研究现状
大学生性行为现状研究。国内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当前大学生性行为现状与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宋逸等(2009)抽取18个省(区、市)33653名大学生进行匿名自填问卷调查,分析中国大学生性行为现状,为制定适宜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郑在激等(2010)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应用自编的“大学生性行为调查表”对海南省大学生2875人进行问卷调查。左丹等(2007)完成对4769名女大学生的性行为问卷调查和分析。李十月等(2007)就少数民族女大学生性与避孕行为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这些调查研究较少或没有涉及媒介化因素的影响。媒介对大学生性观念、性行为的影响。在较少涉及媒介因素的情况下,一些学者对大学生性观念和性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阎东利(2001)从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的角度对大学生性行为的产生原因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传播媒介等因素对性观念仍处于发展时期的青年学生的影响。马瞧勤等(2008)从大学生性态度、接触不良信息和媒体等人手,揭示大学生性行为的变化态势和影响环境。对于作为主要媒介形式的网络因素,国内学者主要探讨了其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但专门针对大学生性观念、性行为的探讨比较少见。李彦妮(2011)认为网络环境给大学生思想文化带来宽领域、多层次的冲击,是高校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极大挑战,应探索相应的高校德育模式。魏寒冰(2012)就网络对大学生性行为的影响作了初步的分析,并提出了应对这种影响的对策。
综合以上研究现状,国外学者对媒介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关注较早,相关研究较为全面和深入,就各种媒介对大学生性观念、性行为的具体影响进行了调查分析。这些研究对于探讨我国大学生性行为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鉴于转型期中国社会媒介的发展特点,以及95后大学生在思想行为方面的不同特征,相关的研究还有待结合国情进一步深入。国内学者对大学生性观念、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从媒介的角度来探讨的还相当缺乏。在媒介影响无处不在的今天,在高校大学生对媒介产生越来越大的需求甚至高度依赖的现实条件下,未来对这方面的研究需要持续推进,相关研究的开展将有助于深入理解我国大学生性行为问题的原因、性教育的不足和问题等,并为出台相关教育对策和应对机制建设提供依据,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一)扎根理论方法
扎根理论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是研究者从实际观察人手,对原始资料进行归纳、分析与整理,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将资料不断浓缩[11,从而得出的相关理论。它的实质其实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找寻反映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把这些概念通过线索串联。扎根理论对于具备“过程性”和“互动性”特征的某些社会现象进行描述性的解释比较适用,因此常在教育学、管理学及医学等学科领域里得到广泛应用,而且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但将理论运用于媒介化社会影响大学生性行为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基于此,笔者借助扎根理论方法,展开访谈与数据分析,探讨媒介化社会对大学生性行为的影响机理。
(二)数据采集
1.在浙江省内部分高校大学生中选取特定的对象进行了深度访谈,在征得被访者同意的情况下,本次研究所收集的访谈资料先是通过录音,随后再及时转化成文字资料。同时,并对资料中的被访者基本信息进行一一编码处理,隐去其真实姓名,这样可以避免涉及个人隐私。
2.选取浙江省之外的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匿名式的问卷调查和对相关媒体报道大学生性行为问题的典型案例进行采集。
3.理论抽样。为了保证样本的全面性以及拓展模型的效度,本研究在样本选择上综合考虑了学生的生源地、学校所处的地域,以及不同学科属性、不同专业、年级、性别等样本分布特征。
扎根理论研究的过程
(一)开放编码
开放编码是指将所获取的声音、文字等资料逐步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用概念和范畴来界定所收集的资料,其目的在于指认现象,界定概念,并将属性特征相似的概念放在一起,向上发展成范畴,也就是处理聚敛问题。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多次整理分析,本研究从资料中最终选定了18个概念和12个范畴,如表1所示。
(二)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的任务就是发现主范畴与对应范畴之间的潜在逻辑联系。本次研究根据资料在相关概念层次上的相互关系和逻辑秩序进行了归类,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主范畴。各主范畴及其对应的开放编码范畴,如表2所示。
(三) 选择编码
选择编码是在前两次编码的基础上进行第三次编码并选择出核心范畴,把核心范畴系统地和其他范畴予以联系,验证其间的关系,并把概念化尚未发展完备的范畴补充完整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把从资料中发现的范畴加以统合,筛选出核心范畴,然后将分析聚焦到与核心范畴有关的资料上[2]。本研究中,主范畴的典型关系结构如表3所示。
(四) 理论饱和度检验
理论饱和度检验是决定何时停止采样的鉴定标准,它是指不可以获取额外数据以使分析者进一步发展某一个范畴之特征的时刻H]。本次研究主要是用于饱和度检验的个体样本资料进行编码和分析,经过检验,模型中的范畴已经发展得非常丰富,没有发现形成新的范畴和关系,因此,上述情景一态度一行为理论模型是饱和的。
媒介化社会对大学生性行为的影响机理模型阐释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用“情景一态度一行为理论模型”可以有效地解释媒介化社会对大学生性行为的影响理论构架的形成机理。借由扎根理论,开展以小组访谈为主要形式的质性研究,得出性爱信息传播、多元价值观传播、网络的便利、社会不良现象影响、社会广告的侵袭、父母的性教育、家庭的经济条件、学校的性教育、同伴的示范压力、个人的思想素质、个体的媒体素养等12个概念类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深刻反映现象的核心类属概念及其意义关系,从而归纳为以下5个主范畴:媒介化的直接因素、媒介化下的个人因素、媒介化下的社会因素、媒介化下的家庭因素、媒介化下的学校因素情境。以明晰各因素的具体作用路径。
媒介化的直接因素(性爱信息传播、多元价值观传播、网络的便利等因子)是同时影响其他四大因素的内部情景因素。媒介化下的个人因素(个人的思想素质、个体的媒体素养等因子)是产生性行为的动机或愿望的因素(是内因),它通过影响性态度从而影响性行为发生。媒介化社会的社会因素(社会不良现象影响、社会广告的侵袭等因子)是影响性行为的外部情景因素。媒介化下的家庭因素(父母的性教育、家庭的经济条件等因子)是影响性行为的外部情景因素。媒介化下的学校因素(学校的性教育、同伴的示范压力等因子)是影响性行为的外部情景因素。这三个外部情景因素影响着性态度和性行为之间的关系强度,即受到的影响越大,促成的性态度会直接导致性行为模式的形成。

研究展望

本研究探讨了媒介影响下大学生性观念、性行为的形成发展机制。新时期特别是面临经济社会的转型·下,大学生在情爱交往中面临多元文化价值的冲突和选择,他们的性观念、性道德在媒介影响下也面临如何重建和适应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探索性地构建了5个主范畴模式的媒介化社会对大学生性行为的影响理论构架,简称“情景一态度一行为理论模型”。但是国内目前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可供借鉴参考的数据材料还比较缺乏,特别是一定时间跨度的媒介化因素跟踪对比分析研究相当少见。由于现有研究的不足,同时也因我国大学生相对于欧美大学生在性行为问题的表态、确认等方面更为含蓄和保守,因而在被调查学生很难最大限度地、真实地提供信息,全面掌握第一手材料有所欠缺;引导大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性道德观念,正确对待性行为,结合我国高校教育和转型社会的现实条件,提出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因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只能结合实践进行不断探索,因而还需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