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叶斑病惹人愁,很大可能引起炭疽病的爆发!该如何应对

进入雨季,最让人发愁的就是炭疽病了,但是除了炭疽病,大范围发生的叶斑病,比如说蛇眼、褐斑、叶枯、黑斑病等病害,也是非常让人着急,严重起来,大面积的草莓苗枯萎,并有很大可能引起炭疽病的爆发!那到底该如何应对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

草莓蛇眼病

识别诊断

草莓蛇眼病主要危害叶片,大多发生在老叶上,叶柄、果梗、浆果也可受害。叶片染病初期,出现深紫红色的小圆斑,以后病斑逐渐扩大为直径2-5毫米大小的圆形或者长圆形斑点,病斑中心为灰色,周边为紫褐色,呈蛇眼状。危害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成大病斑,叶片枯死,并影响植株生长和芽的形成。果实染病,浆果上的种子,单粒或连片侵害,被害种子连同周围果肉变成黑色,丧失商品价值。

发病规律

病菌喜潮湿的环境,病菌的最适温度为18~22℃,低于7℃或高于23℃不利于发病。重茬田、排水不良、管理粗放的多湿地块或植株生长衰弱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方案:

1.除老叶、枯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采收后及时清洁田园,将残、病叶集中销毁。

2.定植时清理草莓植株,淘汰病株。

3.实行水稻、草莓轮作制度。

4.药剂防治:80% 多·锰锌 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600-800倍液 喷雾

草莓褐斑病

识别诊断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果梗。受害初期叶片出现红褐色小点,以后扩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一般中央为褐色,边缘为紫红色,后期病斑内密集分布着黑褐色小颗粒(分生孢子堆)。当病斑连在一起时,便会使叶片大面积枯死。常表现为“V”形枯死状,因此,又称为“V”形褐斑病。侵害花和果实时,可引起花梗、果柄变褐色,浆果染病后变褐干硬。



发病规律

病原菌在病残体上越冬和越夏,秋冬季节形成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风雨为传播媒介。此病为偏低温高湿病害,春季多阴湿天气,利于病害发生和传播。发病高峰期为花前期前后和花芽形成期。一般苗弱、偏施氮肥、光照差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

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密植,保证通风透光;及时清除田间的老叶、病叶,并集中烧毁;科学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徒长。

药剂防治:

用60% 甲硫·异菌脲 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40-60克/亩 喷雾,5-7天用药一次,病情严重时可加强用药。

草莓叶枯病

1、发病症状

草莓叶枯病主要为害叶、叶柄、果梗和花萼。叶片受害后产生紫褐色无光泽小斑,逐渐扩大成不规则病斑,病斑中央与周缘颜色变化不大,病斑有沿叶脉分布的倾向,严重发病时叶面布满病斑,后期全叶黄褐色至暗褐色,直至枯死

2、发生规律

病菌以子囊壳或分生孢子生器在植株病部组织或落地病残物上越冬,春季释放出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借空气扩散传播、侵染发病,并由带病种苗进行中远距离传播。草莓叶枯病为低温、高湿性病害,秋季和早春雨露较多的天气有利侵染发病。肥足苗壮发病轻,缺肥苗弱发病重。

3、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

②保持果园清洁,及时摘除病叶、老叶,减少病源。

③药剂防治。用60% 甲硫·异菌脲 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40-60克/亩 喷雾

④加强肥水管理,促进秧苗健壮,提高抗病能力,但不能偏施氮肥,可增施磷、钾肥,培育壮苗,以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力。适量灌水,阴雨天或下午不宜浇水,预防冻害。

草莓黑斑病

1、发病症状

草莓黑斑病主要危害叶、叶柄、茎和浆果。叶片染病,在叶片上产生直径5-8毫米的黑色不规则病斑,略呈轮纹状,病斑中央呈灰褐色,有蛛网状霉层,病斑外常有黄色晕圈。叶柄或匍匐茎染病,常产生褐色小凹斑,当病斑围绕叶柄或茎部一周后,因病部缢缩干枯易折断。果实染病,果实上产生黑色病斑,上有黑色灰状霉层,病斑仅在皮层一般不深入果肉。

2、发生规律

高温高湿天气有利于黑斑病的侵染和蔓延,田间小气候潮湿有利于发病;重茬田发病加重;品种间抗性不同,抗性差的品种易发病。

3、防治方法

选用抗黑斑病的草莓品种;发现病叶及时摘除集中烧毁;用2%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2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喷雾。间隔7天喷1次,连喷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最后,附上三种病害的比较方法,针对性治疗,才更有效:

草莓种植联盟

草莓种植联盟为您提供草莓栽培技术、植保方案、土肥水管理以及种植资讯,共同学习、交流、进步!
56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END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文章来源:种草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