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尼采对德国教育的批判,仿佛是今日现状的预言
1872年1月-3月,
尼采在巴塞尔大学做了五场演讲,
谈论了他对于德国教育发展现状的思考,
他本打算将这五次演讲集结成书发表,
但是最终不知何故,他又拒绝了发表。
2019年,由当代哲学研究学者,周国平对此集结翻译,出版了《教育为何》一书,虽说近半个世纪前的言论似乎有些久远,但是对于今日的中国教育,却有一种神奇的感同身受,仿佛时间被冻住,而我们的教育正是发展到了1872年前的德国困境之中。
如若不信,不妨看一看。
教育中的两种错误倾向
1.扩大教育的倾向,教育沦为谋生的手段
任何一种学校教育,
只要在其历程的终点把一个职业或者一种谋生手段作为前景,
就绝不是真正的教育,而是一份指导人们进行生存斗争的“说明书”,
因而相关的机构就绝不是真正的教育机构,
而是“对付生计的机构”
2.缩小教育的倾向:教育沦为学术分工的工厂和国家利益的工具
某一专业的精英学者,很像是工厂里面的一个工人,
他终其一生不过是做一个特定的螺丝钉或手柄,
隶属于一种特定的工具或机器
在这一点上他当然能够练就令人难以置信的精湛技艺
教育本应使受教育的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
而学术分工只是培养出了片面的人
其实质上追求的目标正是“缩小教育乃至是毁灭教育”
对于从事精英教育的大学,
国家主要通过向毕业生提供在政府或军队就职的前途
借此把这类学校纳入为国家利益服务的轨道
天才是教育的目标
尼采认为,出现上述两种倾向的原因在于“教育方法不符合自然”
那什么是自然呢?
教育集中于少数人乃是自然的必然规则,是普遍真理
即是在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上都要坚持精英教育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优秀的少数人
而这少数人的责任是为天才工作
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天才
为什么这么说呢?
尼采说“公正的后代在评价一国之民的整个教育状况时,将完全根据一个时代的那些特立独行的伟大英雄,根据他们被认知、支持、尊重或者被埋没、虐待、毁灭的方式,唯有他们的声音将流传下去”
听上去很残酷,但是事实却又好像的确如此,毕竟,我们大多为
沉默的大多数
所以尼采是反对大众教育吗?不是的!
相反,他认为大众教育反而是少数人教育得以成功的必要条件。
所以这里就揭示了一个秘密:
“无数的人表面上是在为了自己接受教育
实际上是,为了让少数人受教育成为可能,做的嫁衣”
颇有一种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感觉。
而现实状况是,
一方面,因为缺乏精英教育,几乎没有真正教育成功的人,
另一方面,天赋良好甚至是优异的人都受到了时代的诱惑,
宁可自己在时髦文化中出风头,也不肯为天才工作。
所以,也算是一种人才的内卷吧。
那真正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呢?
- 哲学的悟性
- 正确的艺术感觉
- 古典人文的修养
- 历史考证和技术态度扼杀了形而上学的沉思,不复再有真正的哲学教育。
- 缺乏严格的艺术训练,导致我们难有正确的艺术感觉、明确的良好趣味、正正的审美判断力
- 哲学和艺术是人生的最高需要,是生活方式。而古希腊罗马就是这个源头。所以来自古希腊的古典教育尤为重要。
教育的可悲现状
- 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教师的素质问题愈加突出,素质太差!
真正适合当教师的极少数优秀者被边缘化了。 - 学生的境况更加可怜。
在学校里,无人能够抗拒那个使人疲惫、糊涂、神经紧张、永无喘息之机的强迫性教育。
走出学校大门,等待他们的是纠结和失败的人生。
尼采是预言家?还是唐吉坷德?
周国平:我们不知道尼采的呼唤是否得到了少许的回应,
我们只知道,在他发出呼唤之后,
不但德国,乃至于全世界的教育机构
都在功利化的路上走得更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