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8.2【2017-1-9】

#每日学论语#8.2【2017-1-9】

【原文】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ǐ),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d ǔ)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5)不遗,则民不偷。”

【译文】

孔子说:“待人恭敬却不依礼而行则会劳顿不堪;为人谨慎却不依礼而行则会畏缩惧事;为人勇猛却不依礼而行则会犯上作乱;为人直率却不依礼而行则会尖刻伤人。居处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德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故交旧友,百姓就不会对人淡漠无情了。”

【微言微感】

孔子一生重礼。

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但是,老子不以为然。

他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孔子认为:人如璞玉,需要雕琢打磨。所以,儒家重修行,重克制。如何克制?用“仁义礼智信”。礼,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尊卑秩序,各行其道,各安其命,人人守礼,才能互相尊重。

老子认为:不要去干扰,让生命如其所示。顺着人的本性,顺着生灵的本性,不要人为施加影响。规定了礼,规定了孝,规定了忠贞,于是就有了伪装,有了算计,有了假冒伪劣。

作为道行比较深的人,老子的理论是最好的。道家的得道之人被称为“真人”。不用外力强制,他的一切善心善行善举,都是发自肺腑的。

对于一般人,已经有了私心杂念,已经被世俗玷污了的,如果没有法律,没有敬畏,没有舆论,定性是没有的,常常被欲望左右,如果没有礼的约束,人就会放荡不羁。

孔子所处的时代 ,已经不是尧舜禹汤的盛世了,也不是文王武王的礼乐治世了。那时候,人心已经乱了,礼崩乐坏,无恶不作。这时候,如果仅靠自己修养,只靠凭天地良心,那就远远不够了。

于是,孔子提出了礼。

孔子的一生,很大程度上是在推广自己的以德治国,以礼治家。

他认为仅仅说是没用的。明理、激情、导行,这是要恰当配合,统一行动的。

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孔子很痛心,周王朝奄奄一息,诸侯国纷纷称霸,他左右不了,不敢苟同,所以常常纠结。但是有什么用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权力和实力就是道理。

孔子少年习礼,最初的声誉就是他熟知礼仪。否则,一个失去父亲庇护,连士的身份都不被承认的孤儿,如何会得到国君鲁昭公的厚待?——孔子生儿子,国君送了一条鲤鱼做贺礼。

孔子长大后,从未停止过对礼的研究。他四处寻访高人,比如千里迢迢到洛阳寻访老子问礼。

孔子一生,对恭敬、谨慎、勇敢、直爽等美德是很推崇的。但是他又说,如果没有礼,这些美德就会变味的。

恭敬无礼就成了唯唯诺诺,对谁都是低三下四,谁能看得起呢?彬彬有礼,不卑不亢,有礼有节,大方得体,这才是恭敬而有礼的样子。

谨慎无礼,只会小心翼翼,胆小怕事,不懂得据理力争,不懂得勇于担当,则画地为牢,懦夫一个。

勇而无礼,难免莽撞,动不动就是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结果回头一看,不合礼,不合法,勇敢错了。

直而无礼,其实是为自己的无知找借口,事错了,口无遮拦,把人得罪了,才后悔,还归结为自己直性子,心眼不坏,那又怎么着?心眼不坏,直性子就可以出口伤人吗?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对人的教育,对社会的管理,说到底,还是要用制度来说话,具体说就是用礼制:人人知礼,人人守礼。

在制度确定之后,剩下的就是执政者——也就是君子。

毛泽东也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他强调了干部的带头作用。

老百姓也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居于上位的,如果能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勤政爱民,孝亲敬长,经营家庭和睦友善,对待朋友有情有意,何愁民风不厚?

我们做教师的,从这句话里要汲取营养 :我们希望学生爱学习,我们自己先做善学者;我们希望学生知书达礼,我们自己先率先垂范。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教师的教育技巧,不是控制,不是管教,而是修己以度人。我们自己是一个博学善思的人,我们自己是一个谦谦君子,我们自己是一个有温暖,有亮光,有芳香的人,何愁学生不积极上进,见贤思齐,与时俱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