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16.7【2017-9-14】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shào)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shuāi),戒之在得①。”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情需要警戒:年少的时候,血气尚不成熟,要警戒贪恋女色;到了壮年,等到身体成熟,血气方刚,要警戒逞强好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警戒贪得无厌。”
【微言微感】
《说文》曰:“戒,警也。从人,持戈,以戒不虞。”“戒”的本义是“防备”、戒备。由“戒备”引申为“警戒”。
《西游记》有个天蓬大元帅,因为醉酒贪色被贬到人家,变成了猪的模样。观音菩萨赐名“悟能”,唐三藏赐名“八戒”。那“八戒”?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
为什么给猪悟能取名“八戒”?因为老猪最容易犯戒,好吃好喝好美色,名为“八戒”,实在是因为最容易犯戒。取经路上,八戒一直在和自己的这些欲望作斗争。不断改错,不断犯错。
孔子提出少年戒色,中年戒斗,老年戒贪,实在是因为一般人很容易在这个年龄段犯这样的错误。
人不风流枉少年。少年懵懂,对未知充满好奇,加上生理发展,虽然血气尚不足,但是额尔蒙刺激下,往往会让少年产生性冲动。
越是不知道,越是想知道。对异性的好奇,很容易让少年贪图美色,不顾一切。
《白鹿原》上,刚刚结婚的白孝文就是这样,天天魂不守舍,盼着天快些黑,快些上床和媳妇男欢女爱。以至于很快就掏空了身体,常常大白天哈欠连天,脸色乌青。小说上的描写极为传神,总之,那尝到男女在一起做爱甜头的白孝文,好像抽大烟上了瘾一样。
其实,古代的皇帝很多都不长寿,和他们一早就结婚,就痴迷男女之事有很大关系。后宫佳丽三年,个个如花似玉,小皇帝不能自已,所以就纵欲过度,伤了元气。
至于中年血气方刚,戒之在斗,也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大多在权力的风口浪尖,被人仰望和仰望别人,领导别人和被别人领导,那种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小丈夫不可一日无钱。荷尔蒙成熟,血气方刚,往往让人逞强好斗。而斗的结果,大多是两败俱伤。
两个多年的邻居,因为边界一棵树的归属发生了争执。甲说甲的理,乙说乙的理,以至于大打出手,大伤和气。德高望重的老人劝说无效,苦口婆心的村干部劝说无效,最后端到了法庭。
“大盖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两家邻居,花钱请律师,托关系走门路,官司一大就是小半年。谁都很委屈,谁都很窝火,谁都咽不下那口气,总觉得律师不够尽心,法官偏向对方。
到了最后,双方精疲力尽,闹不动了,法官秉公而断:树折价500元,一家一半,要树的人,给对方补偿250元;律师费各自掏各自的;打架对殴产生的医药费,互相支付对方的。
有人就此事开玩笑说,为了争夺一只鸡,各自花费一头牛,这两家确实够250。
君子第三戒,“及至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为什么老了反倒贪婪起来?不是生活需要钱,吃饭吃素,穿衣穿布,老年人对生活要求并不高,但是心理安全感却与日俱增。养老养老,没本事折腾了,输不起,穷不起,万一躺倒床上,身无分文,那不就惨了?
当官的一辈子清廉,马上要退休了,突然晚节不保,伸手索贿起来。这些不要从道德的高度来审判,站在心理的角度,如果老有所靠,老有所养,人们还会最后的疯狂吗?
中国正在进入老年社会,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越来比例越大。独身子女,又往往不在身边,谁来照料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有工作的人,还有个退休金,还有个老年公寓的希望,农村的空穴老人呢?谁来端吃端喝?病倒依靠何人照料?
我家老宅东院的邻居,马老太太,今年95岁,独生儿子去世40年了,丈夫去世20年了,她一个人守着诺大一个院子,自己做饭,自己照料自己。据说她很有钱,但是不敢花,放出去的高利贷,三天两头问人家催债。
我问过周围的人:她怎么不请个人照料自己?大家说,她啊,怕是要把自己的钱带到棺材里去的。90多岁的人,手里一大笔存款,还在拾破烂卖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