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19.1【2017-10-29】
#每日学论语#19.1
【原文】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
子张说:“士人遇到危难的时候敢于献出自己的生命,遇到利益获取要考虑是否正当,祭祀时要想到自己是否严肃恭敬,守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做到这些大概就是个士人了。”
【微言微感】
提到“士”,我马上想到了“壮士”“义士”“死士”“武士”“国士”“骑士”……
想到了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战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
想到了为救黎民于水火,十日十夜,奔走不息,来往宋楚之间,和公输班斗法的墨子;
想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想到了一身好武艺,侠肝义胆,古道热肠佐罗。
据说,西方的骑士,视荣誉胜于生命。每当遇到自己无法匹敌的敌人时,他们往往会带领着自己的队友,喊起:“忠诚——信仰——荣耀——勇气",最后,这些骑士会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自己的家园,骑士们永远不会背弃自己的家园,即使代价是死亡。
当然,中华文明下的“士”,其侠肝义胆,其义薄云天,其视钱财功名如粪土,和西方骑士比较,过之而无不及。
我们经常说,“女卫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我们的士,视野更加宽广,胸怀更加博大,意志更加坚强,性格更加刚烈。
《赵氏孤儿》中,含泪献出亲生儿子的公孙杵臼,忍辱负重,屈身侍贼的程婴,为了大义,委屈算得了什么,面子算得了什么,死又算得了什么?
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也就是著名的“横渠先生”,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能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面对死亡和道义,“士”,毫不犹豫,舍生取义。
齐景公帐下有三员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战功彪炳,但也因此恃功而骄,晏子为避免造成未来可能的祸害,建议齐景公早日消除祸患。
晏子设了一个局:让齐景公把三位勇士请来,要赏赐他们三位两颗珍贵的桃子;而三个人无法平分两颗桃子,晏子便提出协调办法——三人比功劳,功劳大的就可以取一颗桃。
公孙接与田开疆都先报出他们自己的功绩,分别各拿了一个桃子。这时,古冶子认为自己功劳更大,气得拔剑指责前二者;而公孙接与田开疆听到古冶子报出自己的功劳之后,也自觉不如,羞愧之余便将桃子让出并自尽。
古冶子看到两个好朋友自刎,无地自容,因此也拔剑自刎。
该属于我的,当仁不让;不该属于我的,送给我也不能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得之是羞耻。这就是“士”的爱憎分明和义气刚烈。
关于子张说的“祭思敬,丧思哀”,孔子从前已经说了很多类似内容。
比如祭祀。孔子一直认为这是大事情,“祭如在,祭神如神在”(3.12)。这不仅仅是礼节要求,更是对造物主的感恩和敬畏,需要百分百虔诚,不能有丝毫瑕疵。
在这一思想影响下,我们看到《白鹿原》的祠堂,那是何等庄严神圣所在,女人都不允许入内。曾经旅游到过广州陈家祠堂、安徽龙川胡氏宗祠,也曾经欧洲德国、法国、意大利旅游,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小镇,风水最好的地方,最好的建筑,西方是教堂,中国是祠堂或者庙宇。
《论语·述而》有一则说:“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如果邻居有人过世,孔子在旁边也会哀伤得吃不饱饭;如果这一日去参加了吊唁,哀伤而哭过,则这一天孔子也不会再唱歌。
从这里,我们看出,子张说的“士”,不是动不动就拔刀拼命的鲁莽之人,无情未必真豪杰,在“士”杀身成仁的背后,还有悲天悯人的侠骨柔肠。
敬畏祖宗,敬畏天道,敬畏律法,做人义气,做事大气,是非分明,扶危济贫,让中国的“士”,有情有义,有血有肉,可亲可爱而且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