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人文管理 提升办学品质 ——2021年集团首次行政会发言
今天的教育为明天培养人才。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当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激发教育活力,提高育人质量,夯实教育强国根基,办好人民更加满意的教育。我们要着眼树立正确导向,完善评价机制;着眼形成合力,健全育人机制;着眼教会学会、勤练常赛;着眼拓展资源渠道,全面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学校管理者要有思想、有学识、敢担当、善管理、勤反省。教育要传承过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我们要有家国情怀又放眼世界,站在社会发展的前沿,以更宽的眼界、更宽的思路、更宽的胸襟考虑问题,以先进的理念立校,以系统的思维建校,以发展的眼光谋划学校的未来。只有具备大视野和大格局看待学校发展,才能将学校文化做大做强,才能才能引导学校持续发展。
1.善于创新思考,注重思想引领
我们要把握教育发展的方向,清晰办学理念,具备对教育实践的问题意识、钻研精神、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在新时代新任务中形成推动教育实践的新思想和新方法。我们要思想敏锐,不囿于陈规,善于组织资源,锐意创新,具有战略思维、大局观念和长远眼光,能从复杂教育现象中把握教育规律,能系统、深入、清晰地凝练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说:“真正的教育家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敢探未发明的新理。”陶行知先生在总结校长办学时提出应该警惕经验型的办学行为,即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办办办。显然,在教育日益国际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需要我们有更为宽阔的胸怀和放眼世界的意识,既要能够博采众长,又要善于总结提升,开展国际对话与合作。为了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人文化,我们必须通过直接观察和走访师生家长等多条渠道,将学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梳理出来,然后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形成切实可行的应对举措。
2.有学识有判断,有科学实践的方法
教育是一门科学,有着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规律,我们要有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对待教育,要认识和分析教育中的各种要素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提高学校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师是学校的最大财富,激发教师的生命激情和职业活力,让教师以幸福的心态从教,学校才会可持续发展。人才就是第一生产力,学校一切规章制度的制订、完善和执行,教育教学乃至后勤保障等方面大大小小的事务,都得依赖一批肯奉献、能力强又有口碑的中坚教师。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有识人的慧眼和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气魄。
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把培训作为教师的最大福利,积极为教师培训搭建舞台,舍得为教师成长下本钱,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是个专业化的行当,如果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业绩乏善可陈,拿什么去指导、评判其他教师呢?如果教学带班没有号召力,有什么底气去管理其他教师呢?
我们要自觉遵守教育规律,注重工作方法,追求教育教学工作的合规律性,不轻信、不盲从,有独立判断能力,更不能有反教育的行为。我们要通过提升自身的学识水平、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有感召力,不谋私利,平等待人,多让师生讲话,不搞一言堂,宽宏大度,不抱成见,充分尊重、信任、包容、关爱教职员工,在关注学校发展的同时,也关注师生员工的发展,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善于倾听,主动与人合作;能够充分发扬民主,用人所长;认真倾听教师的意见与建议,凡是对学校发展有利的建议,都要尽量采纳。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说过:“未来持久的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得更快。”只有多思好学,善思勤学,提高决策、谋划、设计能力,能敏锐地发现、诊断并及时解决问题,把一些不利因素和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能以战略眼光进行学校发展的决策和谋划,既联系实际,又切合实际,并注重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才能在未来竞争中取胜。
3.有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奉献精神和担当意识
教育管理者优秀的品格来自家国情怀以及神圣的教育使命感与责任感,能够超越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着眼学校发展全局来思考问题,在办学行为上敢于担当。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自我发展和整体发展的关系,真正履行使命和责任,把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和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到实处。通过创造性的实践和研究,能够掌握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对教育的基本规律有清醒的认识,科学地谋划学校的发展愿景,立足高远,而不拘泥于现实。急功近利是很难体现出责任担当的,在实践中也更容易出现不符合甚至违背教育规律的办学行为。我们要按规律办事,不做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
李泽厚说:“教育不能狭义地理解为职业或技能方面的训练和获得。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如何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相互对待和社会交往活动中发展一种积极健康之心理。”我们要意识到:态度决定一切,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对待未来、对待工作、对待社会、对待学习、对待他人和对待自己的态度;性格主宰命运,培养学生一个健全的人格,是教育者的使命和责任;理想创造辉煌,有怎样的理想,决定着一个人将采取怎样的行动,取得怎样的成绩;爱心产生奇迹,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品行比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我们要尊重孩子成长规律,顺应孩子天性,涵养孩子德性,发展孩子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障学生练就健壮的体魄,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同时为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我们要坚信:教育即欣赏,为学生点滴的成就喝彩,让学生在成功中走向成功;体罚即无能,那并不能使学生真正心悦诚服,却容易滋长仇恨,使学生模仿,是教育者找不到真正适合的教育方法、无计可施的一种表现;学生即学习的主体,课堂绝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应是学生生活技能的操练场,是他们走向社会的实习基地。
4.精细化人文化管理,注重内涵发展
学校管理要从细微处入手,让每一件小事都成为教育学生和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载体。学校要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对师生的每一种行为作出明确的指引,让教师、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学校制度建设是学校内涵建设不可或缺的支撑和保障。学校内涵发展立足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和谐统一的制度体系,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清晰地表达在规则中,使师生在学习、工作、生活各个方面形成与学校精神相一致的思想行为,把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念变成可见的、可感的、现实的因素。
在制度建设过程中我们做到:制度健全、合理,体现严肃性和延续性,以人为本、因事而宜、因人而宜。我们用制度规范人,保证学校有一个健康的工作秩序;用制度激励人,以调动和保护教职工的积极性;用制度培育人,以增强教师的规范意识。制约机制要金刚怒目,敢于管;激励机制要慈眉善目,善于奖。
身教重于言教,“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学校管理中有很多细节,光靠制度去约束或单纯的说教,往往起不到作用。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感化、教育师生家长,通过实践中的示范作用,引导师生更好地参与到学校管理中。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敢于争先的进取意识、爱岗敬业的师德风范和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是我们大家一起追求的。
服务是现代教育管理的最高境界。管理者要树立主动服务意识,做好服务。对外积极争取支持,对内优化整合资源,努力为师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我们要增强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公平、公正、公开地处理事关师生切身利益的工资、职称、福利、资助、评优评先等工作,增强师生对学校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陆登庭说:“自古以来,良好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营造一种氛围,提供更多的机会,使理智的力量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管理者要研究教材,关注课堂、走进课堂,研究课堂。通过深入课堂听课、评课,与教师进行教学探讨和交流,真正发挥引领作用。
抓管理常规。主要是抓好学生行为规范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落实,一点一滴打基础,一招一式求规范。
抓教学常规。大到学校教学工作的统筹部署,教学计划的整体制定,小到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都要抓实、抓好。
抓科研常规。要着力抓好校本科研活动的开展,校本课题的攻关,校本教材的开发以及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管理等工作,提升学校科研水平。
5.厚植教育情怀,夯实文化底蕴
在办学过程中,学校的风气其影响力往往比简单说教来得更迅速、更深刻、更有效。我们努力实践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教诲,不断追求教育的和谐。从教师而言,和谐发展的教师有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有对学生的满腔热爱,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从学生而言,和谐发展的学生爱学校、爱老师、爱学习,校园中呈现师生关系融洽、教学相长的和谐氛围。
身处一个学校,感到一个学校的独特之处,那是因为你感受到了这所学校的学校文化。我们要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一项事业去经营,作为一种日常工作常抓不懈,把办学理念变成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一点一点地渗透进学校的各项制度和规范中,日复一日地渗透进师生的言行举止和价值取向中,并最终转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创新学校文化能够对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师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从而润泽学校的内涵发展。
学校文化当以深厚的人文精神底蕴为支撑,以健康向上、形成活泼的社团活动为载体,以班级文化活动阵地为平台,不断形成文化育人的鲜明特色。基础教育在基本完成普及任务之后必然会迈向优质、均衡、特色发展的新起点,这就要求通过文化创新改善教育品质、提升教育形象、打造教育品牌。坚持环境文化建设的文化品味、人文精神和时代气息,努力融情感陶冶、人文关怀、生命价值于其中。学校一方面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要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准确把握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真正实现环境育人。
作者:袁方正。文章来源于方正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