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内部审计报告中,会出现这些词语或语句吗?
在一些政府审计报告的问题定性中常出现以下的词语或语句:
要求、执行、履行不到位或未完全到位
管理、使用、开支不够规范
管理、基础管理有待提高
管理、控制有待加强或强化
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管理、控制存在薄弱环节
管理有待提升
管理较为混乱
工作不够扎实
效率还不够高、偏低
不够细化和精准
标准不一致
存在闲置
不及时
不充分
不透明
不健全
不完整
不全面
推进不力
重视不够
认识不清
耗时较长、拖延
......
那么对于内部审计报告,审计发现问题的定性可以采用以上的词语或语句吗?没有不允许,但是对于企业的领导来说,往往由于时间有限,更想直接通过问题定性的标题看出问题所在。如果问题定性的标题用词过于空洞,那么阅读者就得继续阅读关于问题更详细的描述,然后自己再对问题的重要性进行评估。
内部审计报告的基本要素包括审计结论和审计意见,但是对每一个审计发现问题的定性都相当于对该问题的审计结论。如,XX业务流程存在控制缺陷。
内部审计报告的问题定性能不能用用一些笼统的词语,可以,这是没有限制的。尤其是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由于是对人的评价,就不能过于具体。例如,某位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里,尽量不要写“有XX笔报销未进行审批”,而是要写该领导在财务管理、预算管理方面是否存在问题。对问题的定性越笼统,问题涉及的范围相对就越广。
无论对审计发现问题的定性写得精准也好,笼统也罢,这里没有唯一的标准来约束,但是要考虑几下方面:
1.审计报告的用途。相信有很多审计报告对问题的定性要笼统一些,一种可能是通过笼统的描述进行淡化,另一种可能是通过笼统的描述来加重问题的性质。要知道,审计报告也是一种管理工具,具体该怎么操作,得自己去悟。审计人员既要多沟通,也要揣摩管理意图。当然,虽然是内部审计报告,不一定仅限于内部使用,还可能要对外报送,所以也要适应外部的要求和风格。
2.审计的专业性。即使是笼统的问题定性也需要有一定的精准性。例如,不能把会计核算的问题定性为财务管理的问题,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审计发现问题的定性非常能够体现出审计人员的专业性,一是体现逻辑判断能力,二是体现对制度流程的熟悉程度,三是体现综合运用能力,四是体现整体把握能力。
3.发现问题的整改。审计发现问题的最终目的是问题的整改。问题整改完毕,审计检查才能形成闭环,才能体现审计的价值。虽然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的最终责任是被审计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但是审计部门要能促进问题的整改。这其中最基础的就是对问题的准确定性和描述,这样才能界定责任,才能针对问题进行整改。
4.审计报告的整体结论和意见。每一个审计发现问题的定性都要支持审计报告最后的整体结论和意见。不能审计发现问题的定性重,而最后的审计结论定性轻,要能够相互支持和匹配。例如,有的审计人员在问题定性写:内控存在缺陷,但审计报告的最后意见里却写:内控较为健全有效,这就相互矛盾了。
5.发表明确的观点。内部审计报告的用途之一就是为管理层提供决策的依据。一个没有观点的内部审计报告即使内容写得很详实,但是审计意见里却没有明确的观点,平平淡淡,阅读者看不出审计人员的意见到底是什么,审计报告的分量也会大打折扣的。有观点的审计意见才能显示出审计的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