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一两作9g为成人安全有效用量

本人30年临床经验,伤寒发热病人,“经方”安全、有效用量为成人一两作9g。12岁为成人用量的1∕2;6岁为成人用量的1∕4;3岁为成人用量的1∕8;1岁为成人用量的1∕16。以此用量,百用百效。附病案7例:
病案1
本人外孙女,2012年5月7日,出生三天,新生儿黄疸,面目黄,腹硬满,黄疸指数高出正常值两倍,大便呈喷射状水泻,色白,小便频,渴欲饮水,哭闹不停。与茵陈蒿汤:茵陈蒿3g,栀子2g,大黄1g,用水1000毫升,先煮茵陈蒿,减500毫升,内栀子、大黄,煮取100毫升,分10次温服(一次服用量为茵陈蒿0.3g,栀子0.2g,大黄0.1g),日服三次。婴儿服药二次后,腹软,二便正常,面黄减轻,睡眠安稳。服药三日,面目黄退。
病案2
马某某,女,52岁,2015年8月1日上午初诊:患者昨晚发烧、怕冷,头昏乏力,无汗,鼻塞,有少许清鼻涕,嗓子疼,晚上大量喝水,小便多,早上不欲食,不渴不烦,平时大便偏干二三日一行。叩诊腹部无鼓音,舌淡苔白、舌正中有一纵裂纹,脉弦缓,心率90次/分,察咽喉微红,不肿。测腋下体温38.8℃。与桂枝汤去桂枝加茯苓、白术、附子。方:茯苓10g,白术10g,白芍10g,附子6g,生姜10g,炙甘草6g,大枣4枚,三副水煎服,一日一副。一副药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2次温服(一次服用量为茯苓5g,白术5g,白芍5g,附子3g,生姜5g,炙甘草3g,大枣2枚)。
上药服一副后,第二天早上病家自测体温37℃,服二副后,第三天早上自测体温36.5℃。
(注:患者先一天晚上大量喝水,次晨不欲食,不渴不烦,此为饮水过多,水停心下,脾胃气不振,故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利尿解表,加附子振奋胃气。)
病案3
杨某某,女,5岁,2016年1月14日上午初诊:患儿昨夜发热,咳嗽,鼻塞,头晕,不欲多饮,时腹自痛,昨日大便初头硬后软,小便次数少,今早不欲食,叩诊腹软无鼓音,舌微红、舌中苔白厚、舌周边苔薄白,脉数尺沉弱。测腋下体温38.1℃。
一方与柴胡桂枝汤去人参生姜大枣加茯苓干姜细辛五味子:柴胡15g,黄芩6g,半夏6g,炙甘草6g,桂枝6g,白芍6g,茯苓6g,干姜4g细辛2g五味子6g,用水600毫升,煮取150毫升,分3次温服(一次服用量为柴胡5g,黄芩2g,半夏2g,炙甘草2g,桂枝2g,白芍2g,茯苓2g,干姜1.3g,细辛0.7g,五味子2g)。
1月15日上午再诊:患儿服汤药后,体温不退,脉证基本同前。二方将一方去桂枝黄芩,续服一日。
1月16日三诊:患儿服二方后,体温仍然不退,咳嗽不止。三方与真武汤加味:附子4g,茯苓6g,白术4g,白芍6g,干姜3g,细辛2g,五味子6g,炙甘草4g,生姜4g,大枣2枚,用水600毫升,煮取150升毫升,分3次温服(一次服用量为附子1.3g,茯苓2g,白术1.3g,白芍2g,干姜1g,细辛0.7g,五味子2g,炙甘草1.3g,生姜1.3g,大枣0.7枚)。三方服一日,热退身凉。
(注:初诊患儿发热不欲多饮,时腹自痛,小便次数少,不欲食,此为胃气不足,一方法当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利尿解表。)
病案4
刘某某,男,3岁零5个月,2017年1月16日晚上初诊:患儿身热,手足热,面色不红,偶有微咳,无汗,腹胀,食欲不佳,两日不大便,小便次数不多,病儿安静,舌淡红苔薄白,寸脉微浮、尺脉沉。
一方与桂枝加茯苓白术汤:桂枝10g,白芍10g,茯苓10g,白术6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枣4枚切片,用水600毫升,煮取100毫升,分3次温服(一次服用量为桂枝3.3g,白芍3.3g,茯苓3.3g,白术2g,炙甘草3.3g,生姜3.3g,大枣1.3枚)。
2017年1月17日上午二诊:测腋下体温38.1℃。咳嗽,精神不好,不起床,但欲寐,不欲食,腹胀,手足热,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寸微浮关尺沉。
停服一方,二方将一方去桂枝大枣,加附子、干姜、五味子、细辛、砂仁(即真武汤加干姜细辛五味子砂仁炙甘草):茯苓10g,白术6g,白芍10g,附子6g,生姜10g,干姜4g,细辛3g,五味子10g,砂仁10g,炙甘草10g,用水600毫升,煮取100毫升,分3次温服(一次服用量为茯苓3.3g,白术2g,白芍3.3g,附子2g,生姜3.3g,干姜1.3g,细辛1g,五味子3.3g,砂仁3.3g,炙甘草3.3g)。
患儿下午大便一次,软便,晚上测腋下体温38.7℃。
2017年1月18日上午三诊:早上测腋下体温38℃,仍咳嗽,脉弦紧寸微浮关尺沉,脉比昨日有力,喝酸奶200毫升,不想吃饭,精神尚好,看电视不睡觉。
三方由二方加柴胡12g,用水600毫升,煮取100毫升,分3次温服。下午测腋下体温38.4℃,晚上测腋下体温37℃,晚饭喝小米粥一碗约250毫升。
2017年1月19日上午四诊:早上测腋下体温36.4℃,腹不胀,能吃饭,精神好,手足温,仍咳嗽,舌淡红苔薄白,脉右尺沉。与苓甘五味姜辛半杏汤善后。
(注:初诊患儿发热无汗,腹胀,食欲不佳,小便次数不多,一方法当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病案5
来某,女,34岁,2017年12月24日20点初诊:患者发热咳嗽流清涕,手足热,无汗,不恶寒,舌胖苔薄,脉弦数尺沉,测腋下体温38.1℃,有点恶心,不欲食,与小柴胡汤:柴胡25g,黄芩10g,半夏10g,干姜6g,五味子10g,炙甘草10g,22点服汤,半夜体温降至37℃以下。
12月25日早晨8点复升至38℃,二服小柴胡汤,体温还是先降至37℃以下,傍晚体温升至37.8℃,胃脘有点顶,流清涕,脉证同前。二方与柴胡桂枝汤,柴胡25g,黄芩10g,半夏10g,干姜6g,五味子10g,炙甘草10g,桂枝10g,白芍10g,晚上服二方。半夜体温降至37℃以下。
12月26日早晨体温38℃,二服柴胡桂枝汤,中午体温37.8℃,脉证同前差不多,仍然手足热,流清涕。三方与真武汤加味:茯苓10g,白术6g,白芍10g,附子4g,干姜3g,细辛3g,五味子10g,炙甘草10g,砂仁6g。下午服三方,晚上体温降至37.2℃,睡前复服三方,27日早晨36.1℃,未再发热。
病案6
姚某,女,2岁,2018年1月1日晚8点初诊:患儿发热,鼻塞流涕,微咳,面色微红,食欲不佳,不欲饮水,尿大泡,傍晚测腋下体温40.1℃,自服美林1次不汗出,微喘,舌苔白、脉数微滑,精神不振。与柴胡桂枝汤:柴胡15g,黄芩6g,清半夏5g,干姜2g,五味子4g,生石膏6g,桂枝6g,白芍6g,炙甘草6g,用水500ml,煮取100ml,分3次温服(一次服用量为柴胡5g,黄芩2g,清半夏2g,干姜0.7g,五味子1.3g,生石膏2g,桂枝2g,白芍2g,炙甘草2g,)。
1月2日上午体温38℃,下午体温38.5℃,病家续服上方一副,至1月3日上午,测患儿体温37.2℃,下午体温正常,精神转好,仍咳嗽,食欲不佳。与苓甘五味姜辛半杏汤:茯苓6g,炙甘草6g,五味子4g,干姜4g,细辛2g,清半夏4g,杏仁4g,取2副,1日1副,1副药用水500ml,煮取100ml,分3次温服。
(注:此患儿发热,无汗,脉不浮,恐不应与桂枝发其阳,且方药用量过大,病家续服药1副,所幸患儿热退,然食欲仍不佳,咳嗽不止,此乃肺胃虚寒)。
1月4日上午患儿家长打来电话告知患儿又发热,测腋下体温37.8度,咳嗽,不欲食。与真武汤加味:茯苓3g,白术2g,白芍3g,附子1g,炙甘草3g,五味子2g,干姜1g,细辛1g,砂仁(捣碎)2g,上药用水500ml,煮取100ml,去渣,分3次温服(一次服用量为茯苓1g,白术0.7g,白芍1g,附子0.3g,炙甘草1g,五味子0.7g,干姜0.3g,细辛0.3g,砂仁0.7g)。
1月5日上午患儿家长打来电话告知,患儿体温正常,仍咳嗽,不欲食,精神不佳,2日未大便。嘱病家续服上方一日。
1月6日晚上患儿家长打来电话告知,患儿体温正常,精神转好,正在玩耍,今天能食。
病案7
本人外孙女,5岁零8个月,2018年1月7日早晨测腋下体温39℃,咳嗽,鼻塞,无汗,面色红,手足热,疲倦,舌苔白、脉弦数,寸脉微浮、尺脉沉。8点10分小便一次,9点服一方柴胡桂枝汤加生石膏:柴胡6g,黄芩2.5g,清半夏2.5g,干姜1.5g,五味子2.5g,桂枝2.5g,白芍2.5g,炙甘草2.5g,生石膏2.5g。11点出汗,面色白,咳嗽,手足热,测腋下体温39.1℃,困倦,嗜卧,13点15分测腋下体温39.8℃,面色微红,手足热,无汗,13点25分服二方真武汤加味:茯苓2.5g,白术1.5g,白芍2.5g,附子1g,干姜1g,五味子2.5g,细辛1g,砂仁1.5g,炙甘草2.5g。15点半测腋下体温38.8℃,流涕。17点汗出,测腋下体温39.5℃,不恶寒,不烦,不欲饮水,嗜睡。20点小便一次,欲大便,没有便出。21点服三方,大柴胡汤:柴胡6g,黄芩2.3g,半夏2.3g,枳实2.3g,白芍2.3g,生姜4g,大枣1枚。
1月8日晨,咳嗽,流涕,面色黄,手足温,舌苔白、脉弦细,寸脉浮、尺脉沉,8点服真武汤加味(二方),8点10分测腋下体温37.4℃,9点50分测腋下体温36.4℃,精神转好,中午正常吃饭,下午续服真武汤加味(二方)。
1月9日未再发热,偶尔轻微咳嗽两声,停药。
另,伤寒发热病人,以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柴胡汤等作此用量,服汤一次即热退人安者,不在少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