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义部队仅剩2千残军,为何后来能扩军5倍上井冈山

编辑搜图

▲南昌起义成功

1927年9月底,南昌起义军主力7000余人在广东省丰顺县汤坑遭到粤桂两系军阀夹击,寡不敌众之下战败,部队土崩瓦解,周恩来等领导人也被迫乘船前往香港。但就在汤坑战火熄灭之时,另一场战斗却在东北方向100公里外的三河坝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对战的双方分别是国民党军南线总指挥钱大钧部20000余人和朱德、陈毅指挥的南昌起义部队3000余人。

编辑搜图

▲朱德率部留守三河坝

南昌起义后卫部队选择开往湘粤赣交界

9月19日,南昌起义部队一路进入广东,占领了粤东地区水陆交通要冲——大埔县三河坝,但背后的追兵也已迫近。经过一番商议,起义军决定实行分兵,由朱德率第11军25师等部留守三河坝,掩护全军侧背。由于8月底在江西境内时,起义军曾与钱大钧部较量,当场歼其大半,因此钱大钧此番虽纠集重兵前来,却异常谨慎,直到10月1日才正式发动进攻。

朱德等人没有配备电台,还不知道主力溃败的消息,因此在三河坝浴血奋战至10月3日晚,眼看部队即将陷入敌人包围,而掩护主力进军的任务已经完成,遂率余部2000余人主动撤退,昼夜兼程追赶主力。但很快就传来了主力部队战败的消息,面对压境的现状,朱德决定部队开往敌人统治薄弱的湘粤赣边界地区,暂时避敌锋芒。

编辑搜图

▲南昌起义余部继续战斗

起义军余部进行全面整编

部队虽然仅剩2000余人,但这支部队的底子却非常好,其官兵主要来自叶挺任军长的第11军25师,该师的前身就是北伐途中赫赫有名的“叶挺独立团”,一贯以作战勇猛顽强著称,官兵训练有素,在北伐战争中久经战火考验。另外, 叶挺独立团也是中共掌握的第一支武装力量,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比例将近三分之一,凝聚力很强。

行军途中,尽管朱德、陈毅等领导人处处身先士卒,亲自带队,但由于连续行军作战,战斗减员不断,还陆续有人掉队,当部队行至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时,已经仅剩不足800人。朱德对部队进行整顿,缩编为1个团,自己担任团长,陈毅任党代表,并将党团员分配到各个连队,加强基层工作。

编辑搜图

▲湖南省主席唐生智

军阀混战为起义军求得生机

由于兵力减少,部队已经没有了猛打猛冲打大仗的本钱,朱德等人开始调整思路,决定向打小仗、打游击战转变,不再与敌主力周旋、不再去城市攻坚,而是集中力量去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有把握的仗就打,没有把握的仗就不打,不打就'”。

起义军长期活动在湘粤赣边界地区,盘踞周边3省的军阀势力中,湘军唐生智部归属汪精卫武汉国民政府,粤军李济深部服从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而江西省主席兼第5方面军指挥官的朱培德却首鼠两端,名义上归附武汉,暗中又向南京派出代表。这3方势力彼此矛盾重重,相互提防,加上1928年初唐生智部又与桂系李宗仁、白崇禧部发生战争,更是根本无法协力围剿朱德所部,这就为起义军短期生产发展提供了契机。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起义部队不断发展壮大

1927年11月,朱德联系上昔日在滇军中的老朋友、时任第16路军总指挥的范石生,范对蒋介石、汪精卫等人的倒行逆施早就心怀不满,主动给起义部队补充弹药、冬装、棉被等物资,并给官兵们拨发2个月的薪饷。起义部队开始暂用16路军47师140团番号,在范石生的掩护下暂时隐蔽,休整补充,直到被该军教导团团长告发,才被迫离开。

1928年1月,整补完毕的朱德所部到达湘南地区,在当地农会的配合下,一举夺取宜章县,缴获了山炮等装备。随后,朱德所部又组织湘南起义,相继攻下了耒阳、资兴、永兴、桂东、汝城等县城,发动四乡农民举行武装起义,并组织起近万人的农家。萧克、黄克诚、邓华、杨得志等新中国将领都是这个时候随起义武装加入了革命队伍。

编辑搜图

▲桂系首领李宗仁

敌人合力进剿,起义部队走上井冈山

3月份,唐生智部与桂系之间的战争以桂系胜利告终,湖南省成为李宗仁、白崇禧等人的地盘,他们与粤系本就亲如一家,迅速联合起来,调集7个精锐师向湘南地区猛扑过来。桂系部队向来以骁勇善战著称,在北伐期间曾获得“钢军”美誉,起义军虽然已经发展到万人以上,但刚刚组建,缺乏训练,敌强我弱的态势并未改变。

为保存革命火种,朱德作出上井冈山的重要决策。4月28日,朱德率领2000余南昌起义部队和8000湘南暴动农军北上,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两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

编辑搜图

▲井冈山会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