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主题活动:鄱阳县凰岗镇这个村,我看行
上世纪九十年代,打工潮兴起,乡下人不再顾及插秧种地,大部分青壮年进了城,干起了工人,做起了生意。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发展,现在乡下没了泥腿子,没了文盲,也没了家长里短,乡下零零后买了小轿车,幼儿园小朋友满口普通话,即便一个村也不认识、交集甚少。“乡下人多在城里工作生活,告老还乡已成历史。”
乡村人与人之间变得陌生,乡村社会“散”的问题,不利于社会治理,制约了乡村发展。国家提出“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可见,乡村振兴的意义重大。为了推进乡村振兴,鄱阳县凰岗镇开展乡村振兴主题活动,通过直播的方式让乡村人联系起来、守望相助起来、干群群关系亲起来,构建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人文乡村。
凰岗镇乡村振兴主题活动,第一站选择的是河东村,直播时间定于9月11日晚8点30分。
对于凰岗镇当地人来说,河东村只是一个名字,似乎叫什么都不重要,即便是本村人,也很少有人知道河东村的建村史,村情。其实,河东村是因驻地得名,河东位于昌江东岸,简称河东。作为凰岗镇人民政府驻地的河东,是当下凰岗镇发展势头最好的一个村,有凰岗镇最好的交通,距离乐平北站133米,下了景鹰高速就是河东村。
值得一说的是河东各种配套设施也是最为齐全,自来水公司、派出所、镇政府、防疫站、中心幼儿园、返乡创业园等都在河东村的土地上。
此外,河东村也有优秀的文化支撑,河东村主要姓氏是徐姓,其祖腾一公徐宗大和堂兄弟便八公徐宗元带领族人抗击流寇,后辅佐朱元璋建立大明,1390年徐宗大赴京师,钦点为万宁县主薄。
徐姓在河东居住时间比较早,据凰岗徐氏家谱记载,凰岗徐姓第三代徐世用葬于河东狮子山下,徐氏第七代益三公徐能有(享年八十四)居住在港东(河东),也就是在宋代就有徐姓定居。
益三公的子嗣、腾一公徐宗大的父亲阜二公徐思敬和孙子徐公熙(发一公徐克省次子、明英宗时期中举,后会试中副榜)等均葬于方家塘畔。
封建社会时期,河东往来河西中间有宽阔的昌江河,需乘船,险象环生,但因血浓于水的家族情,两岸联系从未中断,这或许是河东河西两岸历经时代变迁,始终为同一个凰岗的原因所在,他们荣辱与共,维护着当地的繁荣稳定。
凰岗镇,至今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义城山下千匹马,双钟山下九条龙。凰岗徐有上发九徐,下发九程之说。而这个九条龙,其实讲的就是九眼井区域的徐姓。据传,河东现有的土地是在河西族人帮衬下得到的。古代河东人口分散,经常受到来自鲇鱼山义城“父子天官”干扰,他们跑马圈地,糟蹋农田,无恶不作,河东人饱受欺凌。于是,河西文字村村族人出谋划策,父子天官被斩杀,“古代也有正当防卫一说。”官府判河东村民无罪,此后河东现有的土地尽归徐姓所有。
有了土地后,河东徐姓不忘接济流民,与其他姓氏和睦相处,这才有了当下的河东村。
河东村党支部书记徐和风介绍说: 河东村陆地面积3.6平方公里,水面120亩,三面环山,一面环水,交通便利,风景秀丽,是凰岗镇三十三个行政村之一,辖彩家、发、牌楼、胜利、桥头、新桥、红旗七个村民小组和一个居民组。昌江畔的河东村,常年遭受洪水侵袭,1999年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分两处移建河东新村,新村规划合理,原本老村街道也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截至2021年8月,全村户籍人口3156人。
当下河东村商贸云集、车水马龙,特别是凰岗新城开发建设以及凰岗大桥的竣工,对河东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厂商企业陆续在河东村落户,为村集体经济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深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英明正确的领导下。借助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上下同心,敢于担当作为,善作善成,河东村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